丁振山,王維鑫 ,鄭 勇,梁 晨,周國響
(1.武清區種植業發展服務中心,天津 301700;2.天津市農作物種衣劑廠,天津 300138;3.靜海縣氣象局,天津 301600;4.武清區農業廣播學校,天津 301700)
近年來,武清區堅持現代都市農業的發展方向,在種植業上圍繞打造“京津鮮菜園”目標,大力推進設施農業發展,同時狠抓糧棉生產不防松,不斷優化品種、技術和市場信息服務,種植業基本實現了規模化、專業化,走上了高產、優質、高效的發展道路。
截止目前,武清區種植業占地7.45萬hm2。其中蔬菜占地面積1.73萬hm2(包括設施農業1.2萬 hm2);糧食占地面積 5.33萬 hm2;棉花、瓜果、油料作物等占地0.4萬hm2。經過近幾年的發展,武清區種植業初步形成以下幾個規模化產區:
一是占地1.51萬hm2無公害蔬菜產業區。圍繞打造“京津鮮菜園”目標,發展無公害蔬菜種植面積1.51萬hm2,其中設施蔬菜面積1.2萬hm2,主要種植菠菜、香菜、青蘿卜、黃瓜、西紅柿等大宗蔬菜以及荷蘭豆、彩椒、天鷹椒、西蘭花等特色效益型蔬菜,年產量17億kg,產值17.8億元。
二是占地面積3.33萬hm2的優質糧發展區。包括優質雙季糧和單季糧兩個區域。雙季糧以崔黃口、大良、南蔡村、梅廠、河北屯、白古屯、大堿廠、曹子里、上馬臺等鄉鎮為主;單季糧以石各莊、陳咀、黃花店、泗村店、城關、東馬圈、汊沽港、王慶坨等鄉鎮為主。
三是占地0.33萬hm2的優質棉產業區。主要以城關、東馬圈、石各莊、汊沽港、王慶坨、上馬臺6個鄉鎮為主。
四是以梅廠、汊沽港兩鄉鎮為主,占地1333.3hm2的優質果品產業區。
五是以陳咀、高村、河西務三個鎮的鮮食玉米,高村鎮西瓜,東馬圈、大王古莊兩個鎮的天鷹椒、大良鎮中草藥為代表的特色產品種植區。
這幾年在種植業結構調整工作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加快發展設施農業,大力發展反季節蔬菜和秋冬菜生產,帶動農民增收。
(2)大力引進推廣優新作物良種,優化品種結構,糧棉菜品種優質化率達100%。
(3)強化技術服務,不斷完善農技推廣網絡與隊伍建設,提高種植業科技貢獻率。
(4)鼓勵種植園區、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組織農民規模化生產,努力提高種植業組織化水平,推動農業整體效益水平進一步提高。
總體來說,武清區種植業結構更趨合理,但距提高產品品質、帶動農民增收的總體目標要求,還存在一些問題:
(1)傳統種植模式和產品所占比重仍然較大,優勢產業、新興產業不突出,優勢產品規模小,制約了農業整體的轉型升級和農民的持續增收。
(2)種植業服務體系還不健全,抗風險能力不強,農產品品質不高,農民增產不增收的現象普遍存在。
(3)種植業技術和人才欠缺,現代科技對種植業發展的促進作用未得到充分發揮,科技成果轉化力度不足。
由于我國地域遼闊,對于種植業結構調整,不同類型區域所處的自然及經濟條件不同,農業結構調整的方向和措施也不盡相同。
(1)沿海經濟發達地區(都市型農業)。圍繞標準化、優質化、規模化方向,大力發展名特優新蔬菜、水果、花卉、苗木等園藝產業,兼顧農產品加工業和現代生物技術產業,實行農業產業化經營,積極開拓國內外市場,增加農民收入。
(2)糧棉油主產區(生產型)。面向國內大宗農產品需求市場,以增強綜合能力為重點,建立具有大規模、高質量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同時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促進糧食轉化,延長產業鏈條,增加后續效益。
(3)西部地區(農業資源相對匱乏)。大力發展節水農業、生態農業和特色農業,以發揮地區特色為重點,打造特色產品品牌,增加農民收入。
雖然發展思路不同,但各地農業結構調整都同時遵循著幾項基本原則:
(1)面向市場,以市場需求為產品生產的出發點。
(2)立足自身資源優勢和特色,發揮長處。
(3)堅持效益導向,以增加收入為最終落腳點。
借鑒立足于武清區區位、資源優勢,比照各地區的經驗做法,提出武清區種植業結構調整的基本思路為:一個面向,一個核心,四個重點。
——面向京津兩地市場,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
——以提高綜合生產能力為重點,建立具有規模、高質量的農產品生產基地。
——以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為重點,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
——以提高農業科技化與產業化水平為重點,強化產前、產中、產后的良種、信息、科技、加工與市場等綜合服務。
——以美化環境、提升武清形象為重點,打造農業精品節點和亮點,強化生態農業與休閑觀光旅游農業和具有文化內涵的特色產業的發展。
(1)產業結構(組織結構)調整。不斷提高種植業園區、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數量、規模及范圍,鼓勵新興產品與經營模式發展,建立社會化的綜合服務體系,帶動種植業走出小規模家庭經營現狀,更好地迎合市場需求,改善產品供求結構。
(2)產品結構調整。在糧食生產上,立足市場需求,積極發展各類優質加工專用小麥,加快優質蛋白玉米、青貯玉米和工業專用玉米的引進、培育和示范推廣,實行區域化種植、規模化生產,把武清區糧食生產優勢更好地轉變為經濟優勢;在蔬菜生產上,以品牌化為引領,大力發展無公害、名特優新蔬菜品種,提高產品競爭力,搶占京津市場;同時兼顧發展花卉、食用菌等新興作物種植,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3)技術結構調整。立足提高生產能力、改善產品品質,加快推廣農作物標準化生產技術、生態農業技術和高效種植模式,以技術改革引領種植業向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方向發展。
(4)農民結構調整。加快培養新興職業農民,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提高種植業經營、管理和生產水平。
3.2.1 加快培育現代職業農民
農業的發展,歸根結底是農民的發展。在種植業結構調整上,要尊重和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通過加強對農民的引導、培育和服務、加快農業高端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建立起強大的農業科技人才隊伍,推動種植業技術模式、管理模式、組織方式發生根本轉變,實現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戰略性調整。到2016年,培育種植業經營、管理、技術高端人才20人,培育新型職業農民2萬人。
3.2.2 努力提高種植業組織化程度
積極鼓勵和扶持高水平的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發揮企業和合作組織的紐帶作用與市場對接,一方面更好地迎合市場需求,另一方面科學組織生產,發展適度規模經營,降低種植業生產成本和經營風險。到2016年,引進帶動力強的種植業產品深加工企業2~3家,培養特色的家庭農場、體驗農莊等新型經營模式點位2~3個,新培育糧食、蔬菜、農產品產銷服務等專業合作社20家,樹立3~5個在全國有較大影響的農產品品牌。同時建立與生產力相適應的,涵蓋產前、產中、產后的社會化綜合服務體系,協助更新品種、轉化技術、改善品種、開拓市場,創造有利于農產品種植、加工和流通的軟環境,帶動種植業產業化率達80%以上。
3.2.3 改善種植業生產基礎設施
結合天津市設施農業提升工程,加大投資力度,對現有設施農業在基礎設施、技術裝備、管理模式等方面進行改造提升;深入實施糧田改造工程,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增強抗御自然災害能力。積極發展現代種植業信息裝備,加快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信息技術推廣運用;加強農業生產信息服務平臺建設和物聯網系統開發應用,提高農業生產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3.2.4 加快推廣優質作物品種和高效的種植技術
品種結構方面,在玉米生產上推廣耐密、高產新品種,同時推廣糧飼兼用型玉米品種;小麥推廣適宜加工品種,積極發展面包、方便面、饅頭、餅干等專用小麥;蔬菜上積極引進和種植短缺、優質的蔬菜、瓜果品種,大力發展反季節蔬菜、無公害蔬菜,同時適當發展花卉、食用菌等特色作物。到2016年,全區推廣具有良好抗逆性的高產、優質品種不少于100個,確保品種更新率達70%,優質化率達100%。高效種植技術方面,大田作物主推測土配方施肥、秸稈還田技術、土壤深耕深松技術;蔬菜主推水肥一體化、病蟲害生物防治技術等。同時積極推廣“西瓜—玉米”、“棉花—玉米”、“大豆—玉米”套種和“麥茬移栽棉花”等高效種植模式,提高資源利用率。到2016年,推廣先進種植技術20項以上,實現優良品種先進技術全覆蓋,科技貢獻率達到50%。
3.2.5 加強種植業產品質量安全監管
強化投入品監管,在全區實現農資連鎖經營和專營,實現對種子、農藥、化肥等農業投入品的規范化、制度化監管;健全蔬菜質量可追溯體系,實現種植園區、企業、合作社的質量可追溯體系全覆蓋;進一步完善監督檢測體系,加強質量監督員隊伍建設,在全區重點鄉鎮、無公害蔬菜經銷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設置專職質量監督員,負責對蔬菜產前、產中、產后的全程監控。完善武清區農產品檢測中心功能,形成以檢測中心為核心,基地、市場、企業四位一體的蔬菜質量安全檢測網絡,確保全區農產品抽檢合格率達到99%以上。
3.2.6 發展精品農業、休閑、旅游、觀光農業
以提升武清形象和種植業效益為核心,在區內國家級、市級主要通道、區主干路網沿線、北運河沿線兩側發展苗木、花卉、特色種植、設施農業等高效種植業,打造農業精品節點、亮點和運河景觀帶,突出展示、帶動和示范作用。同時,進一步發揮武清地處京津走廊的區位優勢,以農家樂、漁家樂、體驗農莊為重點,結合區域特色,深入挖掘文化內涵,培育出兼具生產、觀光、體驗等功能的精品休閑農業點位。積極促進休閑農業與二、三產業的協調聯動發展,逐步打造集現代生活居住區、工業示范區、農業示范區、觀光休閑區、農耕、農情體驗園區等于一體的城市旅游品牌,推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