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迪
摘 要:城市內澇越來越成為我國現代大城市經常出現的城市病,一場暴雨就可以檢驗一座城市規劃建設中排水問題,值得我們認真探討,尋找解決的辦法。文章通過分析形成城市內澇的原因、危害,介紹一些中外的解決內澇的辦法,提出解決城市內澇新的思路。
關鍵詞:城市內澇;暴雨;城市硬化
1城市內澇
城市內澇是指由于強降水或連續性降水超過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內產生積水災害的現象。
2 城市內澇的數據
2008年-2010年間,隨著極端天氣多發頻發,部分城市頻繁遭遇強暴雨襲擊,引發嚴重城市內澇。發生內澇的城市中,最大積水深度超過50厘米的占74.6%,積水深度超過15厘米(可能淹沒小轎車排氣管的水深)的多達90%,發生內澇城市中積水時間超過半小時的城市占到78.9%,其中57個城市的最大積水時間超過12小時。
2011 年六月,國內普降大雨,二十余大中城市相繼發生嚴重內澇;2012年7月21日,北京又遭遇61年來特大暴雨,城區內澇造成37人死亡,經濟損失拭目以待。
據國家住建部對全國351個城市進行的專項調查,此前三年時間里,有62%的城市發生過不同程度的內澇,積水深度超過半米的占74.6%,積水時間超過半小時的占78.9%。
3 城市內澇的原因
筆者作為一名長期工作在一線的建設系統職工,粗淺認為,城市內澇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3.1 極端天氣增多
由于全球氣候變暖,導致大氣氣流季節性異常,我國極端天氣頻發,很多地方出現特大暴雨,甚至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造成城市排水系統癱瘓。
3.2 城市硬化阻隔雨水就地滲透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許多城市在建設中大量采用花崗巖、大理石、釉面磚、水泥和柏油等不透水材質鋪設地面。硬化地面完全阻隔了雨水直接滲透入地,使城市地下水位難以回升,直接影響植被的健康。地面“硬質化”了,水根本滲透不到地下,地下徑流減少了,地表徑流增多了。城區面積的大范圍增加,讓更多的雨水順著硬化路面匯流到城市低洼地區,從而導致這些區域積水問題的加重。
3.3 管道堵塞導致排水不暢
城市排水管道一般均位于城市主干道路,各類污泥、垃圾等很容易滲入其中,日積月累后,如果不及時疏通清淤,便會嚴重堵塞管道,造成積水。此外,部分市民和單位保護城市排水設施的意識極差,甚至人為破壞排水設施,占壓損毀排水設施的現象屢屢發生,影響了排水。
3.4 雨污分流機制尚未完全建立
各個城市在新區規劃建設時,都能充分考慮并建設實施雨污水分流。但在舊城改造和單位內部雨污管道改建上,明顯存在滯后,導致好多城市目前都是雨污合流,也就是直接將雨水排入污水管道,而新建雨水管道形同虛設。
4 古代城市和別國城市內澇解決辦法
下水道發展的歷史概況:下水道是一種城市公共設施,早在古羅馬時期就有該設備出現。近代下水道的雛形源于法國巴黎,至今巴黎仍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下水道系統。
在德國漢堡,城市有容量很大的地下調蓄庫,在洪水期有很強的調度水量能力。這種大規模的城市地下蓄水,既保證汛期排水通暢,又實現了雨水的合理利用。德國推廣的新型雨水處理系統——“洼地-滲渠系統”,是包括各個就地設置的洼地、滲渠等組成的設施。這些設施與帶有孔洞的排水管道連接,形成一個分散的雨水處理系統。
通過雨水在低洼草地中短期儲存和在滲渠中的長期儲存,保證盡可能多的雨水得以下滲,不僅大大減少了雨洪暴雨徑流,同時由于及時補充了地下水,可以防止地面沉降,從而使城市水文生態系統形成良性循環。
在當代中國,有兩個城市的排水系統還算“先進”。一個是青島;另一個是千年不澇的江西古城贛州。有城建專家說,青島市老城區的排水系統是全中國最好的,而這最好的排水系統卻是100多年前由德國人修建的。只是可惜,我們沒有學會德國人修下水道的技術,就匆匆忙忙地修建起了水泥化的森林。而宋代老祖宗的東西,我們也沒有學會。
150多年前,雨果說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這句名言至今仍對我們有現實的意義。
巴黎、德國等城市地下排水系統是高效的“地下公共廊道”,贛州建于宋代的城市排水系統能使城市千年不澇,都值得借鑒。
5防治城市內澇的建議
發達國家的許多城市開始注重利用雨水資源補充地下水,對雨水的處理方式總體思路是變“排水”為“留水”。這與古代中國筑城、造園或建宅時力求留住雨水資源的設計思想完全一致。
5.1 城市地面透透氣
城市要留住雨水并不是什么難題:將人行道和公共硬化地面改為透水地面,使降水透過透水地面滲入地下,成為地下水。由于透水地面通透“地氣”,使地面冬暖夏涼,還能降低噪音,減少揚塵污染。此外,它還可減少強降雨后地面積水量,減少城市排澇站的排澇容量和排澇時間。
應該多鋪透水地面,使降雨直接滲入地下。鋪地方法有使用高承載無砂混凝土鋪地、孔型鋪地、礫石鋪地、磚塊或石塊留縫式鋪地、透水磚鋪地、網格鋪地等。透水地面能過濾地表污染物,凈化水質,讓雨水直接補充地下水。城市中可改造為透水地面的區域包括易發生積水的機動車道路地段、步行道、廣場、停車場、工地、社區、學校、運動場等。
5.2 雨水就近蓄存
雨水是甘露,是老天爺給大地的水資源,應當設法留住。在中國古代的院子和村莊中,幾乎都有人工挖掘的水池或池塘,下雨時能接納地表徑流,池滿后,水再流向外周的河道里,這是排澇和收集雨水資源的好辦法。
如果城市有野生植被地帶,應當讓雨水排入這些區域,利用野生植被發達的根系將雨水輸送入地。野生植被區地表的生態十分活躍,能很好地分解或去除地表徑流中所含的各類污染物。人工綠地也是吸收地表徑流的好地方,只要將綠地的高度降到低于道路路面,成為下凹式綠地,就能使綠地充分接納地表徑流,獲得足夠的雨水,減少澆水需求。
5.3 建立調蓄水系統
制定雨水利用和處理規范。將雨水利用起來,地勢低洼處建立蓄水池,在雨量大的時候能蓄水,雨停后能排放,又能提高地下水水位,立交橋附近建立儲水池不僅可用于可以給立交橋排水,減輕城市排水系統的壓力還可綠化帶的澆灌,雨水這是最好的資源,尤其是缺水的城市。如果能夠調蓄,實現自我循環,不但能夠改善城市小氣候,還可以實現中水回用、生態水循環等等。
6 結束語
雨水不是人類面臨的自然災害,而是上天賜予人類的寶貴資源。開展雨水利用就是尊重城市原有地理和生態因素,緩解人、水爭地矛盾推動城市協調。以前我國城市沒有發生如此普遍和嚴重的內澇,很大因素是因為暴雨被自然吸收和消化了而人類沒有感覺到。世界發達城市在發展進程中同樣遭遇過城市內澇問題的困擾,他們及時轉變思想觀念將人與洪水、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充分納入到城市建設體系中有效解決了城市內澇問題。比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在積極應對雨洪水災害的同時科學開展雨水利用,恢復雨水的生態功能是城市雨水的回歸之路。隨著社會的發展又引發關于雨水新的課題,需要我們用新的思路對待大自然賜予的甘霖,讓雨水造福人類。以上觀點不足之處,敬請指正。
參考文獻
[1]馮佐海,張桂林.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M].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2]王寶山,黃廷林,程海濤.小區域雨水徑流污染物輸送研究.給水排水2010,3:128-131.
[3]胡愛兵,李子富,張書函.城市道路雨水水質研究進展.給水排水,2010,3:128-131.
[4]張亞東,車伍,劉燕.北京城區道路雨水徑流污染指標相關性分析.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