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明
摘 要:創新和發展似乎是這個時代永恒的主題,任何事物都必須與這兩個詞掛鉤。文章就順應這一時代的潮流,探討一下我國陶瓷藝術的創新與發展。
關鍵詞:陶瓷;創新;發展
1 歷史問題
我國的陶瓷歷史非常悠久,連我國的英文名字都叫“陶瓷”——China。陶藝是我國非常偉大的文化,曾經一度非常發達。但是進入近代,由于各種原因,我國的陶藝發展慢慢滯后,被一些發達國家所領先,不禁讓人嘆息。
戀舊這件事文藝點說可以說是一種情懷,現實點說也可以說是不思進取。我更贊同第二種觀點。
景德鎮是中國陶瓷的圣地,就像是耶路撒冷于基督教。搞陶藝的人說十句話里有八句都得提到景德鎮。盡管景德鎮現在依舊輝煌,但早已不是當年明清時代開拓進取、充滿創造力的景德鎮了。現在的景德鎮的工匠們機械的重復著老祖宗們幾百年前就不斷重復的事情,低著頭,一干就是一輩子,絲毫不知道時代已經改變了。當然,誰守著一座寶庫會愿意放棄呢?花幾年時間學一門手藝,悶頭干就可以養活自己一輩子,似乎是一件不錯的事情。
2 市場對陶藝從業者的影響
當然,也不能全怪他們。在電影界有一句話說得好:有什么樣的觀眾就有什么樣的電影。觀眾品味低,就不能怪市場上的爛片多。陶瓷藝術市場也是這樣,購買者的品味決定市場的走向。我們國家近幾年的經濟發展飛速,人民群眾的錢包飛速的鼓了起來。但是在品味和藝術鑒賞能力方面的水平卻遠遠沒有銀行賬戶里的數字漲得快。國民綜合素質是影響藝術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你藝術品做的再好沒有人欣賞也是白搭。縱觀現在的陶瓷藝術品市場,現代陶藝作品市場極端低迷。大多數消費者的欣賞水平還停留在清朝時代。除了古董,青花、影青和一些傳統款式并且具有實用性的作品比較受歡迎。直白點說就是消費者的錢包鼓了,但是欣賞水平還沒有跟上去。有錢,但是又不想讓別人認為自己僅僅是個有錢人,還希望在文化上得到別人的尊重和認可。最便捷的方式就是跟藝術沾邊。如果再苛刻點說就是暴發戶的毛病還沒徹底改掉。
而我們的創作者們可恥的屈服了,屈服于這可悲的市場。理由很簡單:人是要吃飯的嘛!借口有千萬種,但這句確是我聽得最多,聽過最不負責任的借口。低頭賺錢誰都會,但誰讓你是搞藝術的呢?真正搞藝術的人一定要忍得了清苦、耐得住寂寞,一個人如果耐不住寂寞吃不了苦,那就是個工匠,頂多算個商人,但絕對不是藝術家。當然,我也不認為作為一個藝術家就應該窮苦一輩子,最后餓死街頭。一個藝術家如果安心從事藝術創作,做自己內心覺得對的事情,那么終有一天會獲得認可,財富和榮譽自然不會少。但是如果為了錢或者名利而選擇藝術的話,那路子可就歪了。
當然,市場不好委婉點可以說是:發展前景廣闊。中國的當代陶藝發展至今只有20多年。在這無比廣闊的前景下我國仍然有很多藝術工作者們在努力的創作著,有一些還獲了獎,得到了一些認可。但影響力略顯無力,幾乎就只在從業者的小圈子內部,茶余飯后口口相傳。這是悲哀的。
愛因斯坦說:只有真正的科學和真正的藝術能推動這個世界前進。
可是在很多中國人的心中不是這么想的。人人嘴上說職業無貴賤,可是一提到需要動手的活就覺得那是下九流,那是沒文化的人才干的事。我們國家現在重視了科學、重視了歷史。可是對于藝術,還存在著很大的偏見。比如,現在很多家長都喜歡讓孩子跟藝術沾點邊,可是那是在“不耽誤學習”的情況下;還有的家長甚至認為孩子喜歡藝術就是“不務正業”。只有埋頭苦讀教科書才是硬道理,真是讓人無話可說。
3 國際陶藝市場環境。
中國是一個非常容易驕傲的國家,從古至今都是。當然,有人說我們驕傲是因為我們有值得驕傲的東西。但是一件事情我們到底要驕傲多久?我們驕傲唐朝的發達;我們驕傲四大發明;我們驕傲我們的陶瓷技術;我們驕傲清朝是天朝上國……但是我們已經驕傲得太久太久了。龜兔賽跑的故事大家都聽說過,我們就是那只聰明反被聰明誤的兔子,想當然的陶醉在自己的美夢里。
我們的鄰居日本,拋去政治因素說,他們是個非常能臥薪嘗膽的民族。向先進的國家民族學習,然后潛心研究最后超越他們。
在古代日本曾經向我們學習,但是在20世紀20-30年代,日本就出現了當代陶藝的萌芽。成立于1920年的赤土社是一個具有前衛意義的陶藝組織。那時候的青年陶藝家思想十分活躍,主要傾向體現在“應當將陶藝視為藝術”的思潮。赤土社成立的宣言寫到:我們要以生命探求對自然深層次的愛,我們要用陶藝表現永恒不變的美。
雖然赤土社在1923年以自然消失的形式終止活動,但是它的出現猶如黑夜過后的啟明星,它大膽的向既成的傳統形式提出挑戰,賦予陶藝創作以生命的激情,對當時的青年藝術家影響很大,也預示了后來陶藝發展的新方向。比我國早了將近70年。[1]
二戰結束之后,美國的經濟與教育飛速發展,其結果就是美國的陶瓷藝術開始不斷的擴大影響,并繁榮發展。從20世紀50年代初期開始,在世界陶藝發展史上,美國的陶藝始終處于絕對領先地位。陶藝家們時刻注視著北美地區,期望能夠在泥、釉與火中需求到大膽而且充滿個性的藝術表現新形勢。陶雕和非實用性器皿占據著主導地位,以敘事性和大膽的抽象造型,為人們提供了解決觀念、材料和工藝燈諸多問題的方法。
并且十分值得一提的是,美國的學院教育,特別是高等大學、藝術學院教育為創新陶藝學習提供了有效的支持。顯而易見,在藝術形式不斷發展的過程中,陶藝家們所接受的系統教育一直是其中一個關鍵因素。在這樣一種大學、藝術學院的氛圍中,各類不同的藝術與哲學問題就不可避免地,越來越多的滲透到美國陶瓷藝術的教育之中。二戰以后,隨著大學、藝術學院不斷完善課程的設置,陶藝、繪畫、雕塑,以及其他學科等,被逐步的納入一種充滿活力的、多學科相互交叉的交流之中。美國紐約的藝術環境有更多的促進了這種交流的發展。各種現代藝術影響著陶瓷藝術家們的想象力,并且推動著陶瓷藝術向許許多多新的方向發展。[2]
4 結束語
我國陶藝市場的發展之路依然任重道遠,各種藝術形式只見是沒有隔閡的,音樂、舞蹈、繪畫、雕塑和陶藝等。無論哪種藝術形式在凝固的思維模式下是不會發展的。而思維模式的改變又取決于教育、社會環境、人們生活方式、人們對藝術的認識和重視程度等諸多問題。想改變其中任何一個都需要很久很久,更何況把這些問題全部都疊加起來。任重而道遠啊。
參考文獻
[1]鄭寧.日本陶藝[J].2001.
[2]白明.外國當代陶藝經典[J].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