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凌
摘 要:按照統計,伴隨著新頒發的《醫療事故處理條例》下發,醫院肯定會面對更多的醫療事故,但是既能夠有效轉變醫院危機又可以保障病人權利的醫療方面的險種依然在比較遲緩的逆境中,文章具體解析了逆境出現的緣由,同時在這個根本上對如何擺脫逆境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醫療責任險;醫療事故;投保率
1 引言
這里說的醫療責任險是按照相關的保險項目,醫療組織是投保方以及被保險方,按照選擇的項目進行投保,進而在出現醫療糾紛之后需要擔負的賠償以及職責全部轉移到保險單位的一種險種。從二零零二年九月一日頒發的《醫療事故處理條例》以后,我國很多相關研究人員就斷定新頒發的機制肯定會引發更多的醫療糾紛,醫療責任險這種又能夠降低醫院損失又能夠保證病人權益的保險能夠獲取很大的發展空間。但是新辦法的制度出臺之后,醫院確實遇到了更多醫療糾紛,不過醫療責任保險卻沒有被說中,沒有得到飛速的前進,發展依舊緩慢。為什么在國外就很推崇的醫療責任保險,在我國的前進道路就這么難呢?按照發展狀況進行解析,我覺得,現在醫療責任保險在中國陷入了前進的逆境,只憑借市場推動是很難有大發展的。
2 醫療責任險面臨的困境分析
2.1 醫院不主動投保,致使投保率很低
因為這個險種很單調,保險自身就存在不科學的地方,適應不了各種種類醫院的需要;相對于醫院自己處理醫療糾紛相比較,很多醫院都覺得保險費用高昂,購買保險不適合;醫療工作者對保險的了解具有差錯;投保之后醫院依舊還在醫療糾紛中;病人對醫療責任保險的不相信等這幾個方面的緣由致使醫院不主動進行投保,導致投保率很低。
2.2 投保率不高并且政府沒有進行財政上的支持,導致保險單位缺少對醫療責任保險的改革熱情
現在國內的醫療責任保險在剛剛發展過程中,不過按照國內前進形式以及解決醫療糾紛的要求來講這種險種在國內應該有很開闊的前景,在這種一片美好的環境下保險機構為何對醫療責任保險沒有激情呢,關鍵是兩個方面的緣故:第一投保率太低,保險單位賺取的利潤太少,保險單位自身就是以獲取利潤為宗旨的,賺取的利潤太少肯定就沒有激情;第二,政府財政支持不主動,保險單位憑借自身的能力沒辦法走出惡性循環圈。
2.3 保險單位的不熱情,致使投保的狀況日益下滑
醫療在購買醫療責任保險不主動是很多緣由導致的,不光有社會條件,還有保險單位自身的影響。社會緣故是保險單位自身也不能解決的,要使用政府宏觀調控手段。保險單位能夠實現的是主動改革、推出新險種、改善保險條文、完善運行條件等盡可能符合醫院的要求,提升醫院購買保險的可能性,進而讓醫療責任保險脫離發展難的情況。不過現在保險單位不接受改革的提議,不僅產品不能夠得到前進符合醫院的要求,并且伴隨著外部社會的改變,保險和醫院需要的距離日益加大,那么投保就日益降低,保險單位和醫院之間的距離日益增加,使醫療責任保險進入一個死胡同。
3 突破困境的路徑研究
醫療責任險在我國的發展面臨的困境是導致醫療責任險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且依靠保險市場自身的力量是無法進行自動調節的,必須借助于外力幫助其擺脫,筆者認為有三條路徑可以擺脫醫療責任險發展中所面臨的困境。
3.1 實施強制保險
根據保險的大數原理,只有參加保險的人數和范圍足夠大,才能測得相對確定的保險事故的發生概率,降低醫療責任保險繳費和相應提高保單的責任限額。因此筆者認為在醫療責任險保險發展的初期可通過立法規定所有的非盈利醫院和醫務人員都必須參加醫療責任險,而所有的盈利性醫院的外科、產科、麻醉科等高風險醫生群體必須購買醫療責任險,以此來提高投保率從而達到大數法則分散風險的結果,投保率高了保險公司利潤增加,自然愿意推出新的產品和適當降低費率更好地滿足醫院的需求,以吸引更多的盈利性醫院加入到投保的行業。
3.2 模仿國外經歷,政府增強支持力度
據國際經歷的調查以及國內實施的狀況來講,普遍實施醫療責任保險不僅對醫院以及病人兩個方面有好處,對社會還有重大的意義。所以加入醫療責任保險憑借市場制度的調整不能夠達到預想的結果后,必須要借助政府的力量,例如美國為了推動醫療責任保險的發展,對保險單位征收較低的稅率等方式。按照國內發展形式來講,我覺得政府為扶持醫療責任保險能夠從兩個方向進行:一個是由衛生機構組織建立專門的解決醫療糾紛問題的機構,假如出現醫療糾紛之后,可以由成立的解決糾紛的機構出面和病人開展解決,商量好之后保險單位對結果負責,這個專門的解決糾紛的機構由國家支付相關的費用以及工作人員的薪水,就能夠協助醫院徹底脫離醫療糾紛。另一個是政府經過降低稅率、政府進行補貼等手段來獎勵保險單位開展產品改革、收費減少、更改條文等創新手段。在政府財政的支持下,醫院投保之后不僅能夠脫離醫療糾紛,還能獲取其他的好處,肯定就會主動的購買保險,推動投保率提升,保險單位有利可圖,就有熱情對產品進行改革以便為更好的為醫院服務,進而使醫療責任保險脫離逆境,得到快速的發展。
3.3 在一些地方進行推廣,把醫療責任保險全部都交給外國保險機構運行
醫療責任保險出現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到了上世紀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時,歐美等經濟比較發達的國家醫療責任保險有了飛速的前進。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已經慢慢的形成比較完善的醫療責任險體系,國外保險機構在發展醫療責任保險方面無論是人才、措施還是經歷等都比我國發展的好,所以能夠在一些地方進行推廣,經過投標中標方式確定一兩家實力雄厚、口碑好的外國保險單位進行發展醫療責任保險的工作,假如有比較好的前景就能夠在全國范疇內開展。
4結束語
綜上分析,可以看出要突破醫療責任險發展中所面臨的困境有三種路徑可待選擇。第一條路徑是通過政府立法強制性投保,以提高投保率為切入點,目前我國在上海、北京、云南等地實施的辦法類似于第一種路徑選擇,但其統保的力度不夠,僅僅包括了非盈利性醫院,而隨著我國醫療體制改革的深入,越來越多的醫院將由非盈利性醫院轉變為盈利性醫院,因此如果僅僅是規定盈利性醫院必須投保,其覆蓋面仍然較窄,難以使其風險在較廣的范圍內得到分散,因此筆者認為有必要將現有強制性投保的范圍擴大即把盈利性醫院的外科、產科、麻醉科等高風險醫生群體包括在其中,當然這條路徑的選擇有賴于當地醫療事業的發展狀況,如果當地盈利性醫院的經營狀況不好,強制投保勢必會加重其負擔,引起反抗情緒。第二條路徑主要是以借助于政府的財政支持為切入點,在政府財政支持的前提下,一方面保險公司利潤空間增加,創新熱情增加;另一方面又可以使醫院徹底從醫療糾紛中擺脫出來,且繳費率有所下降,醫院投保積極,從而使醫療責任險進入良性發展階段,但這條路徑的選擇受到當地政府財力的限制,適宜在經濟相對發達地區推行。由于外國保險公司進入我國的時間相對較短,對國內的保險市場了解還不夠完善,因此第三條路徑選擇只能在小部分地區進行試點,全國推行還有待進一步探討。鑒于我國不同地方之間醫療衛生事業和經濟發展的差異性,筆者認為:究竟選擇哪條路徑需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分析,也可將三條路徑綜合起來考慮,當然任何一條路徑的選擇都需要輔以完善相關的法律配套措施。
參考文獻
[1]曹劍辭.醫療責任險開展的問題及對策[J].金融與經濟,2006.
[2]陳玉玲.強制責任保險:我國醫療責任險發展取向[J],2002.
[3]汪挺.江蘇:醫療責任險推廣困難重重[J].醫療領導決策與參考,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