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霄
摘 要:林下經濟是充分利用現有的林下土地資源和林蔭優勢,借助林地的生態環境,在林冠下開展林下養殖、種植等立體復合生產經營,從而使農林牧各業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循環相生、協調發展的生態農業模式。林業發展如果僅僅停滯在生態保護這個意義層面,既不能充分發揮林業資源的價值,又制約了林區經濟發展,林下經濟將保護生態的政策制約變為經濟發展的優勢,應是今后林區經濟發展的一個方向。
關鍵詞:林業;經濟;發展
1 引言
林下經濟就是利用林下的土地資源,發展種植、養殖等多種產業,實現農、林、牧資源共享、經濟共贏的復合經營模式[1]。林下經濟是一項新生產業,可以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資源,發揮林下陰濕,多氧,晝夜溫差小,無污染的優勢,進行立體復合種養,為生物生長創造良好的生長環境。發展林下經濟解決了林下土地閑置問題,同時林下經濟的開展,可以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獲得收益,解決了林木生產周期長,林業投入回報慢的問題,以短養長,能夠促進林區的和諧發展和生態建設。林下經濟為農業經濟結構調整提供了一個新的途徑,隨著木材采伐量的逐漸減少,木材經濟的衰落,林下經濟成了林區新的經濟增長點,同時開辟了新的就業渠道,分流了富余勞動力,促進了林區的穩定。
2 存在的問題
2.1 規模小,難成氣侯
現有的林下經濟,都是散戶經營,自發從事的林下種植、養殖業,也是一些小規模的,試探性的產業,處于一種摸索階段。所產生的作為商品在市場上銷售的,也是一些原產品,談不上加工,更談不上什么品牌。銷售的市場絕大多數在本地區,更談不上形成一種產業,或成為林區經濟支柱。縣域外銷售的因市場信息不暢通,被上門收購的外地商販壓價。或因生產成本高,銷售價格相應提高而影響銷售。
2.2 科技滯后,難以提供及時的技術指導
林下經濟是一個新生事物。實際上,林下從事種植、養殖業的,很早就有。盡管如此,并沒有總結出很好的經營技術,能給現在的林下經濟提供及時的技術指導。林下的光照、氣侯、溫度、濕度都與旱土、大田、棚舍的不同,照搬的話,必會造成經濟損失。
林下種植,林蔭對作物的影響程度,離樹基部多遠種植才合適; 造林后,隨著林木的生長,郁閉度越來越大,不同的郁閉度下,種植何種作物更適合; 再一個林木的初植密度,株行距多大的條件下發展林下經濟,才能更充分地發揮林地資源優勢,這些都是一些亟待解決的技術問題。
2.3 資金不足
資金不足是一個普遍現象,林下經濟前期投入較大,養殖業更大。對大多數林農來說,要想成規模發展幾乎不可能,又缺乏技術支撐,不敢付諸行動。就是現有的種植、養殖戶、所獲取的經濟效益只能維持現有規模,沒有更多的資金去擴大生產。
3 發展對策
3.1 政策引導,均衡發展
林農手中有了林地的經營權,如何去經營自己手中的林地,像以往砍伐-造林-砍伐的木材經濟肯定不行。林木生產周期太長,投入回報的利潤周期也太長,不利于資金的周轉,從而林下經濟成了林業新的發展方向。對于這一新興產業,政府應制定相關的政策,來引導林下經濟的發展。林下經濟模式多種多樣,不能盲目跟從,避免互相競爭,導致供過于求,降低從事林下生產的積極性,要根據所選林地的立地條件,選擇適合的模式。同時學習外地發展林下經濟的好的典型,借鑒引用。
3.2 加強科技推廣,為產業保駕護航
為了給林下經濟提供一個合理的空間、光照、林蔭等條件,必須對新造林的株行矩進行調整。所以必須從造林開始,根據造林樹種的生物學特性,適地適樹;根據以何種模式進行林下經濟,能夠充分地利用林地資源前提下進行合理的密度栽植,并且根據林分的生長情況、郁閉度的變化情況,調整林下經濟模式。能解決類似上述問題的農、林、牧業科技應大力宣傳推廣。袁正科等人在湘南丘陵崗地四紀紅土紅壤進行的林分郁閉度對夏秋間種作物產量的影響表明0.35~0.425的郁閉度是一個適合間種作物最適宜的郁閉區間,這一研究就可對解決郁閉度問題提供參考。
3.3 合理規劃種植、養殖基地和加工基地
當前林下資源開發利用還處在較原始的階段,以初級產品銷售為主,產品附加值較低。針對這種情況可以根據區域自然條件、資源條件,合理布局種植、養殖基地和加工基地,同時形成生產基地,依托生產基地,大力發展精深加工業,建設一批起點高、規模大、效益較好的龍頭企業,實行專業化、基地化、規模化生產。
3.4 加大投入,形成產銷鏈
林下經濟要形成一定的規模,前期需要投入大量資金。林改后,現有許多林業專業合作社,對于解決資金問題有了些幫助,但不能滿足發展林下經濟資金的需求。為了解決資金問題,首先是政府應出臺相應的扶持機制,設立專項資金,鼓勵林下經濟成規模,上檔次。其次采用是“企業+林地經營者”模式。企業與林地經營者聯手,企業為林地經營者提供技術保障、資金的援助、產品的回收,林地經營者提供林地、勞動力,部分資金,解決了企業原料問題,林地經營者也解決了資金和銷路問題。再次是銀行發放低息貸款。產業上來了必須要解決銷路問題,像發展大田大棚香菇,反季節蔬菜一樣,形成林下產業鏈條。生產、加工、運輸、倉儲、銷售環環相扣,形成產銷一條龍的產業經營體系,形成龍頭企業。打造出綠色、環保、特色品牌,以品牌引導市場,用效益反過來影響林農,更多地投入林下經濟,讓林下經濟茁壯發展。
3.5 經濟與生態相互依存,發展林下經濟的同時,要維護生態平衡
林下經濟的發展,對原有生態在一定程度上會造成影響。不論是林下種植業還是林下養殖業,要有利于保護、改良現有生態環境的條件下開展。林下經濟首先是林,所從事的林下經濟不能與林業有沖突。在選擇林下經濟模式的候,要考慮到對森林生態造成的負面影響。
參考文獻
[1]何會文.林下經濟:鋪綠農民致富路[N].天津日報,2009-04-23.
[2]綏寧縣林業局.綏寧縣2010年森林資源更新數據表[R].2011.
[3]袁正科,張燦明,田育新等.林分郁閉度對夏秋間種作物產量的影響[J].湖南林業科技,2000,27(3):8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