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波
摘 要: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在整個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它不僅僅為人們的生產生活提供了必需品,更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文章主要以大豆種植適宜性為例,重點分析其影響因素以及各個階段大豆的成長過程,針對現階段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簡要的分析與總結,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以供參考。
關鍵詞:種植適宜性;大豆;精細評價;指標體系
引言
大豆是主要食物來源之一,我國是僅次于美國、巴西和阿根廷的第四大生產國。東北三省大豆播種面積約占全國總面積的一半左右,可以說在整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地位與作用。在其發展過程中,東北三省播種面積曾出現過幾次大的波動,這在很大程度上都由種植的適宜性所決定的。經過一系列的研究分析,根據其適宜性特點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種植技術指標以及方針政策。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這種技術也在不斷地完善,大豆在種植期間不僅僅充分考慮了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還尤其考慮到了溫度,降水,日照等氣候因素對大豆種植的影響。文章主要是以東北三省種植大豆為例,與其他省市大豆的種植環境進行對比分析,進而在此基礎上進行優化調整以便適應農業發展的需要。
1 方法與數據處理
1.1 研究區域
東北三省(包括遼寧、吉林和黑龍江三省)介于北緯38°43'~53°24'、東經115°20'~135°之間,總面積約為79.18萬公頃,人口1.05億人。東北三省地貌類型多樣,地表結構略呈三面環山、平原中開的盆地輪廓,地勢西北、東北高,中南部低,分布具有一定規律;東北三省平原沿著主要山體的走向延伸。主要有三江平原(包括興凱湖平原)、東北三省中部平原(以松嫩平原為主)以及周圍的山前臺地平原(含松遼分水嶺)。氣候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干燥、嚴寒漫長,夏季濕潤、溫暖短促,≥10℃積溫除黑龍江北部外,其余地區均在2000℃以上;東北三省年降水量為350~1200mm,大部分地區在450~850mm之間,由東南向西北遞減。東北三省氣候資源比較豐富,具有太陽輻射較強,夏季氣溫高,降水比較適中,雨熱同期,晝夜溫差太等特點,對農作物生長有利。大豆是東北三省主要作物之一,一年一熟制耕作,雖然該區有很多培育的品種,但總體可以歸結為春大豆系列。
1.2 研究方法
1.2.1 氣候適宜度的計算
由于大豆的生長周期不同,大致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早期、中期和晚期等三個時期。中期大豆種植作物是東北三省最廣泛種植的品種。為了準確掌握大豆氣候適宜性計算的方法研究。可以將大豆分為五個階段進行研究分析,由于各個階段大豆種子的種植特點是不同,因此在進行研究的過程中更能很好的測試出各個階段溫度、降水和日照的不同,使其更加精準的掌握氣候對大豆種植的影響。大豆種植過程中一般分為種子萌發、出苗期、幼苗生長期、花芽分化期、開花結莢期和成熟期等五個漫長的成長階段。根據東北地區大豆成長的自然環境以及獨特的生長方式,針對作物全過程的生長發育來進行計算。可以通過氣候要素的不同特征進行計算,同時提高其精度評價標準。
1.2.2 大豆種植適宜度等級圖獲取及其與實際種植區域對比分析
在進行種植分析的過程中,可以采用MODIS影像技術對東北三省大豆種植以及等級空間進行嚴格的分析與對比,將大豆種植區域進行嚴格的劃分按照1×1km的量化空間,參考數值標準在0~1范圍內進行取值,根據權值數據以及空間分布圖,可以自然的計算出每個分布區間的大豆種植特點以及成長周期,這樣就可以精準的測出大豆種植的適宜溫度以及種植區域的成長變化。
2 結果分析
2.1 東北三省大豆適宜性分析
東北三省大豆種植非適宜區總面積約為7.99萬公頃,約占東北三省全境面積的10.11%,與適宜區相反,非適宜區主要集中于黑龍江省,該省有6.47萬公頃非適宜區,約占非適宜區總面積的81%,且非適宜區集中于三江平原,大小興安嶺山前臺地。而吉林省和遼寧省僅僅有0.54萬公頃和0.98萬公頃的非種植適宜區,分別占非適宜種植區總面積的6.76%和12.24%。主要集中于長白山山前臺地地區。東北三省共有11.45萬公頃的中間等級區域,約占東北三省全境的14.49%。中間等級區域主要集中于黑龍江省,面積約為8.48萬公頃,約為中間等級區域總面積的74.8%;而吉林和遼寧省擁有的中間等級區域各占總面積的12.55%和13.37%。中間等級區域分布空間特征很明顯,主要是沿河流分布。雨水較多的年份,河流沿岸土地內澇,使得大豆種植受到影響,這也是這一地帶并非種植大豆適宜區的一個主要原因。
2.2 東北三省大豆適宜性等級區域與實際種植區域對比分析
如何有效的進行東北三省大豆適宜性等級區域與實際區域的測試對此,這里主要采用的是MODIS影像技術進行分析制圖,將空間分布律采用0.25×0.25km進行圖解分析,通常情況下,精準度在85%以上,這就說明此方法研究符合大豆種植的適宜性,將其結果在1×1km的柵格中再次確認,最終將幾組數據進行整合,達到預期的效果。
大豆種植適宜區與大豆實際種植區相符合區域的面積為1.14萬公頃,且符合區主要分布在松遼平原;在相符合的區域中0.28萬公頃分布在吉林省,0.19萬公頃分布在遼寧省。0.67萬公頃,分布在黑龍江省。中間等級區域與大豆實際種植區域相符合的區域面積為2.13萬公頃,主要分布在山脈與平原之間的臺地和三江平原。大豆不適宜區與大豆實際種植區的符合面積為1.33萬公頃,主要分布在吉林省、遼寧省山前臺地及黑龍江的三江平原;符合面積中只有500公頃分布在吉林省,289公頃分布在遼寧省,而1.25萬公頃分布在黑龍江省。對于東北三省研究區整體而言,大豆種植適宜區、中間等級區域及非適宜區域與大豆實際種植區域相符合的面積分別占大豆實際種植面積的24.78%,46.3%和28.92%;如果以省為研究單元,吉林省為73.31%,16.53%,10.16%,遼寧省為62.21%,28.41%,9.38%,黑龍江省為15.39%,51.7%,32.91%;不難看出,相對比于吉林省和遼寧省,黑龍江省大豆種植情況略顯不合理。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大豆種植過程中,東北三省在激烈的競爭中,也存在著一些的不足,鑒于大豆進口貿易的急劇膨脹和外資對國內油脂加工企業的并購步伐加快,我國應及時采取救助措施,對大豆種植總量進行有效調控、加大對大豆種植的扶持力度、以保護和發展國內的大豆產業。主要采取以下措施:措施一:對大豆種植進行有效調控,使國內市場供需處于平衡狀態。并根據種植特點進行適當調整。并指定國內相應機構對大豆進口種植實行統一檢測,確保我國對大豆種植的掌握與了解。措施二:加大對大豆種植扶持力度。采取支持主產區建立穩定的大豆生產基地、開展農機化建設、支持大豆科研開發等,穩定大豆播種面積,增強市場競爭能力。措施三:加強對大豆種植監督管理。認真執行行業準入制,同時,提高自我保護和市場競爭能力。
參考文獻
[1]凌云川.土地適宜性評價理論與方法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07(18):191~194.
[2]倪紹祥.土地類型與土地評價[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倪紹樣,陳傳康.我國土地評價研究近今進展[J].地理學報,1993,48(1):6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