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摘 要:在深人細致地研究各級政府關于節能減排各項方針政策的基礎上,通過對蚌埠市污染減排面臨的形勢分析,結合蚌埠市污染減排現狀,對蚌埠市為達到污染減排目標應采取的各項環境保護對策進行了初步的探討和研究,提出了強化目標責任、推動減排重點工程項目建設、加快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從源頭控制污染排放、強化環境執法監管、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等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污染減排;減排現狀;對策
1 前言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主要污染物減排工作,將其作為加強環境保護、實現科學發展的重要措施,各級政府高度重視,工作力度明顯加大。“十二五”期間,蚌埠市迎來了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污染減排工作也面臨更加巨大的壓力。“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減排指標是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指標,是衡量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成效的重要標志,因此必須切實加強蚌埠市減排工作的實施和落實。同時,加大節能減排重點工程實施力度,加大落后產能行業的淘汰力度,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污染減排是一項全民參與的系統工程,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手段,必須運用行政、法律、經濟、科技、教育等手段,從強化目標責任、推動減排重點工程項目建設、加快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從源頭控制污染排放、強化環境執法監管、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等方面開展污染減排工作。
2 目前蚌埠市污染減排面臨的形勢
2.1 經濟發展帶來的減排壓力巨大
“十二五”期間,蚌埠市將迎來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因此,“十二五”期間,蚌埠市的污染減排工作將面臨更加巨大的壓力,城鎮化率、城鎮人口的快速增長帶來的是城鎮生活污水排放量的大幅增加,工業化率、工業增加值的快速增長帶來的是工業廢水、廢氣排放量的大幅增加。國電二期工程等重大電力項目上馬帶來的是全市煤耗及廢氣污染物排放量的劇增。精細化工、生物發酵、建材制造等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也將帶來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加。
2.2 減排空間較“十一五”期間更加有限
截止“十一五”末,蚌埠市已建成污水處理廠六座,總處理能力40.5萬噸/日,其中市區不足100萬人口擁有污水處理廠能力32.5萬噸/日,位居全省前列。作為水污染物減排最有效的手段,城鎮污水處理廠的建設在蚌埠市已經較為超前,鄉鎮級污水處理廠的建設和運行條件尚不成熟。廢氣污染物方面,蚌埠市現有三家電廠中,兩家已建成脫硫系統,新源熱電規模較小,削減空間也較小,而又沒有鋼鐵、有色、冶煉、陶瓷、石化、焦化重污染行業,完成總量減排任務缺少抓手。
2.3 減排形勢和外部環境更加嚴峻
“十二五”期間,主要污染物總量控制任務的對象從“十一五”期間的兩項指標增加到四項指標,且國家要求整體削減幅度不低于“十一五”期間。國際國內各界均對減排工作高度關注,各方面完成任務的壓力將比目前更大。農業面源特別是規模化畜禽養殖污染物的減排已經提上日程。以二氧化碳減排核心的碳減排概念在低碳環保的理念下也將逐步為人們接受,成為新的環保工作熱點。總量減排工作面臨新的挑戰。
3 蚌埠市污染減排現狀
3.1 水污染物減排任務
3.1.1 工業污染整治
推進重點行業結構優化調整,嚴格控制新增量。將工業重點行業的污染物削減作為“十二五”總量控制的重點任務,應從源頭減少污染物新增量。一是大幅度加大結構調整力度,優化產業結構,嚴格行業準入,以技術經濟可行為依據,對重點行業的排放標準、清潔生產標準以及落后產能標準進行更新,優化發展方式,減少污染物新增量。二是繼續加大工業污染防治力度,提高行業污染治理技術水平,嚴格執行行業排放標準、清潔生產標準,降低污染物產生強度、排放強度,從根本上促進工業企業全面、穩定達標排放。
3.1.2 城鎮生活污水治理
加快污水處理廠建設工作,特別是重點建制鎮(人口大于3萬或日用水量大于6000噸)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提高治污設施環境效益。一是全面提高已建成污水處理廠的負荷率和污水管網覆蓋率。二是采取適宜工藝推進有條件的重點建制鎮建設污水處理設施,大力推進環境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三是對城市污水處理設施實施提標改造,增強脫氮除磷設施,要實現污染物排放標準中規定的基本控制項目全面達標。四是把城市污水處理廠的污泥處理處置設施建設納入減排工作的重要內容,對污水處理廠污泥妥善處置,避免二次污染。
3.1.3 農業污染源治理
著力推進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工作。將以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和養殖小區為主要切入點,將農業污染源納入污染物總量減排體系。一是加快建設養殖場沼氣工程和畜禽養殖糞便資源化利用工程,防治畜禽養殖污染。建設秸稈、糞便、生活垃圾等有機廢棄物處理設施,推進人畜糞便、生活垃圾等向肥料、飼料、燃料轉化。二是大力推廣節約型農業技術,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提倡增施有機肥。科學合理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三是推行農村生活污染源排放控制,探索分散型污水處理技術的推廣和應用。落實好“以獎促治”、“以獎代補”政策措施,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
3.2 大氣污染物減排任務
嚴格執行國家產業政策,全面落實淘汰落后產能要求,遏制高耗能、高污染產業過快發展,嚴格控制污染物新增量。新建項目必須按照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最嚴格的環保要求進行控制,大幅度降低污染物排放強度。進一步改善能源消費結構,控制煤炭消費增量,促進經濟發展的綠色轉型。
3.2.1 電力行業污染治理
“十二五”期間,現運行的涂山熱電循環流化床鍋爐脫硫設施要進行技術改造,提高綜合脫硫效率,達到75%以上。加快熱電企業機組低氮燃燒技術改造建設,NOX去除率達到35%以上。對計劃建設的燃煤發電機組必須同步建設脫硫設施,綜合脫硫效率達到85%以上;單機容量30萬千瓦及以上的燃煤機組實行脫硝改造,綜合脫硝效率達到70%左右。
3.2.2 非電力污染治理
我市無鋼鐵、有色、冶煉、陶瓷、石化、焦化等廢氣污染強度大的行業,對僅有的浮法玻璃生產線將實施煙氣脫硫或改用天然氣,脫硫設施的綜合脫硫效率需達到60%;年產量低于1000萬塊的磚瓦窯也將全面淘汰;部分城區和有條件的工業園區將逐步采取集中供熱的方式,淘汰燃煤小鍋爐。
3.2.3 機動車污染治理
嚴格執行老舊機動車淘汰制度,除正常淘汰達到使用年限的機動車外,還要加速淘汰黃標柴油車(污染物排放達不到國3標準的柴油車)。
4 蚌埠市污染減排對策
總量控制是一項全民參與的系統工程,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手段,必須運用行政、法律、經濟、科技、教育等手段,從各個方面開展減排工作。為確保減排方案的落實,我市在“十二五”期間應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總量控制規劃實施的保障措施:
4.1 加強組織領導,強化目標責任
總量控制工作是一項跨地區、跨部門、跨行業的系統工程,“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減排指標是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指標,是政府向全國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是衡量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成效的重要標志,因此必須切實加強領導,周密組織協調。以市總量減排工作領導小組為核心,統籌領導全市減排工作的實施和落實,每年制定減排計劃,將減排目標任務層層分解,落實到具體項目和責任人。同時加強督查督辦,定期開展專項檢查指導,對年度減排目標任務完成情況進行嚴格考核,確保責任落實。
4.2 加大減排投入,推動減排重點工程項目建設
按照《安徽省環境保護條例》規定,各級政府應加大對環境保護的投入,按照GDP的一定比例,將環保投入列入本級財政支出的重點內容予以保證并按比例逐年增加。我市將加大環保基礎建設、減排重點項目和減排工作經費的投入,確保減排工作順利開展;積極爭取國債資金、中央以獎代補專項補助資金和國家相關部門其它專項資金的支持;增加地方配套資金投入,積極拓寬融資渠道,全方位多渠道籌集資金,吸納更多社會資本和民間投資進入,加快環保基礎設施等減排項目建設。同時,加大節能減排重點工程實施力度,制定科學詳細的工程實施方案,做好專項資金的審查監管,做到專款專用。水污染防治方面,要重點完善和擴大城鎮污水處理系統管網覆蓋,對現有污水處理廠進行升級改造,加快污水處理廠脫氮除磷工藝和中水回用設施建設,以典型水污染行業(化工、印染等)為主,繼續深入開展節水減排工程建設;大氣污染防治要重點抓好電力行業結構調整與脫硫脫硝設施的穩定運行,各種燃煤鍋爐走結構升級技術路線,以加強集中供熱為抓手,加大小鍋爐淘汰力度,對大噸位鍋爐因地制宜采取脫硫減排措施,力爭建立并完善對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在線監測體系。
4.3 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加快淘汰落后生產能力
“十二五”期間,我市要進一步加大落后產能行業的淘汰力度,制定更加科學、合理、有效的落后產能淘汰計劃,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嚴格按照《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淘汰落后產能工作的通知》(國發[2010]7號)的要求,堅決關閉取締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國家明令禁止、淘汰及嚴重污染環境的項目。建立淘汰落后產能退出機制,市財政要安排專項資金對具體實施項目給予一定的資金扶持。加強淘汰落后產能核查,對未按期完成淘汰落后產能任務的縣區,將嚴格控制國家和地區安排的投資項目。
4.4 提高市場準入門檻,從源頭控制污染排放
要嚴格高耗能、高排放行業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管理,嚴把土地、信貸兩個閘門,提高市場準入門檻,建立新開工項目管理的部門聯動機制和項目審批問責制,以《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為依據,參照執行國家清潔生產評價標準,對重點區縣和重點行業實行更加嚴格的市場準入標準。各級政府和有關職能部門要嚴把新建項目環保審批關,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三同時”制度,對未依法開展環境影響評價且未經環保部門審批同意的規劃和建設項目,或不符合產業政策、沒有可靠污染治理設施和造成生態環境不可逆破壞以及布局不合理的項目,一律不予審批。堅決依法處置不批自建、未批先建、不符合規定、頂風違法違規上馬的項目。
4.5 完善環保政策法規,強化環境執法監管
配套完善相關政策法規的實施細則,嚴格執行國家產業政策和有關規定。加強老污染源監管力度,依法取締關閉能耗物耗高、污染嚴重的企業;加快推進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對不能穩定達標和沒有治理設施的排污單位一律停產治理;對治理無望和非法排污企業依法關閉;對達標后仍不能滿足排污總量要求的,必須堅決削減排污量,對現有重點的超標排污企業依法限期治理。嚴肅查處超標排污企業以及對環境造成重大損害且限期內整改達不到排放標準的企業和項目。由有關部門聯動執法,實行停貸、停電、停水、停運等措施,完善和嚴格執行項目審批和監管責任追究制。
4.6 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深挖減排潛力
積極推進資源和環境價格改革,制訂污水處理費最低征收標準,建立生態環境補償機制等。完善有利于減排的財稅政策,建立政府引導、企業為主和社會參與的減排投入機制。加大節能減排技術升級改造力度,對重點項目給予資金和政策支持,深入挖掘企業減排潛力。對于低能耗、低污染的先進生產能力要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對清潔生產、節能節水、資源綜合循環利用等改造和建設項目給予支持或補助。
參考文獻
[1]曾良杰.廈門市污染減排進展形勢和措施[J].環境保護2008卷10B期.
[2]王立志.鞍山市污染減排策略[J].環境保護2008卷8B期.
[3]黃妙云.推進清潔生產,促進節能減排[J].海峽科學2009年06期.
[4]劉振國.遼寧省農業節能減排對策研究[J].農業經濟2009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