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分析了高速公路建設對環境和生態的影響,提出了幾項防治措施。闡述了只有科學地評價高速公路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將建設、管理與環境保護密切結合,采取切實可行的防治措施,才能使公路交通與區域環境實現可持續協調發展。
關鍵詞:高速公路;建設;環境保護;措施
1 概述
高速公路的建設,都要改變沿線地形和生態環境。無論是環境污染還是資源破壞,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即造成生態破壞。我們在看到公路建設對社會、經濟提供支撐積極作用的同時,更必須深刻地認識到環境的容量是有限的,自然資源的補給和再生、增殖是需要時間的,一旦超過了極限,再想恢復是相當困難的,有時甚至是不可逆轉的。我們不能等到當環境問題開始制約公路交通的發展時,或當發展的可持續性開始受到環境的束縛時,才意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因此,必須提早動手做好環境保護工作。
2 公路建設環境保護措施
公路建設將按照科學的發展觀,嚴格“三同時”的要求,努力使公路建設與自然環境有機融合,以求公路建設最大限度地減少對公路沿線生態環境的破壞。既要考慮到道路的線形美觀,又要考慮行路人的心理和視覺的感受,做到“顯山露水”;建設時盡可能不破壞區域內的土地、環境和棲息者的自然屬性,充分發揮公路各組成部分的環保功能,減小對沿線環境的負影響。在完成工程建設的同時,進行改良環境結構、減少污染、降低噪音的生態工程建設,做到施工和生態恢復同步推進,使公路交通設施作為一種人文景觀與周圍景觀在更大范圍內融為一體,形成保護自然、改良環境和抵御自然災害的帶狀公路生態系統或區域交通生態系統。使公路通車之日便是綠色長廊建成之時。
2.1 公路項目的規劃設計階段
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①節約土地資源: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資源,節約土地正是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選線規劃時應順地形地勢,選擇合理的路線位置,考慮公路平面、縱斷面、橫斷面整體布局和總體協調效果,盡量減少高填深挖作業。通過優化路線設計方案,盡量少占農田、耕地。合理選擇?。墸┩翀龅奈恢?,做到邊?。墸┩吝吘G化、防護,防止水土流失,盡快恢復原貌。特別是在平原地區,路基填筑需土量較大,應盡量選擇貧瘠地段、微凸地形、坡崗等設集中取土場,同時注意將取土坑與地方水產養殖、農田灌溉結合起來,綜合利用。②保護利用水資源:選線時盡量不改變水流方向,更不得堵塞、阻隔水流,保護自然流態。應盡力避讓湖泊、水庫、河流、魚塘、城鎮居民區的飲用水源等地,當路線必須通過時,宜將路線布設于水體的下游,并采取綠化等隔離措施保護水質不受污染。③路線防護工程的設計:防護設計既能滿足安全穩定的要求,同時又體現出美觀環保的目的。應采取符合環保要求并與周圍景觀相協調一致的防護措施。對土質路段優先選用植物防護,盡量采用適合當地生長的植物;對軟質巖石邊坡坡頂、坡腳和兩端修成具有自然風格的圓弧形;對堅硬巖石挖方邊坡,采用直線式邊坡,坡腳、坡頂用折角,以體現挺拔、剛毅。排水設施形成系統,不露或少露圬工痕跡。④公路綠化工程的設計:綠化是道路總體景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把綠化與周圍環境結合起來,充分利用兩側的自然風景資源,加上人工改造,可以建成帶狀公園,展示出公路工程特有的長距離的線形美景。綠化同時還具有調節氣候,延長公路使用壽命;凈化空氣,改善大氣環境;降噪聲,保護聲環境;固斜坡,防止水土流失,保持路基穩定;誘導視線,防眩,確保安全行車等作用。⑤新型的生態恢復技術的應用:采用先進的生物工程技術可以實現大幅度降低高速公路工程成本,減少路域植被的養護費用、改善路域景觀、恢復自然生態環境之目的。例如:厚層基材噴射植被護坡技術,針對巖土邊坡無植物生長所需的土壤環境,并且巖石坡度較大,無法用常規技術進行生態恢復的特點,通過在坡面噴附一層結構類似于自然土壤且能貯存水份和養份的植物生長基層材料,解決了巖土邊坡無法生長植物的難題。再者以歐美為典型的濕式噴播快速植草技術和以日本為典型的客土及厚層生長基礎噴播技術已經在國內高速公路高邊坡綠化工程成功應用,這些都能夠達到工程防護與生態防護完美的結合。
2.2 公路項目施工期階段
在施工全過程實施環保型施工,從施工細節入手,采取有效措施預防和消除因施工造成的環境污染。①控制空氣污染:公路施工對空氣的污染主要是揚塵。施工現場尤其是采石場、拌合場及取土場等地,要經常灑水,控制揚塵量;工點要做到“五必須,五不準”:即必須圍擋作業,必須硬化施工現場道路,必須實行噴水濕法運輸,必須配備專門保潔人員,必須定時清潔施工現場;不準高空拋撒渣土和粉塵材料,不準干法攪拌混凝土,不準施工場地存有積水,不準現場焚燒廢棄物,不準砂石料未覆蓋。②控制水污染:主要是施工排放的生產廢水和施工人員的生活污水。生活飲用水源地保護區內不得設置瀝青混合料及混凝土攪拌站,不得堆放或傾倒含有害物質的工業廢渣、建筑材料或廢棄物、生活垃圾、糞便等;施工材料(如瀝青、油料、化學品等)應遠離地下水,并提供環形排水溝和滲水坑以防止向外流出而污染地面水。施工機械設備沖洗物、施工廢水不得排入地表水源地保護區及地下水取水點保護區。施工期生活污水主要集中在施工營地,其水質和城市生活廢水一樣,雖然量不是很大,但是如果防治措施不當,也很容易造成水環境污染。③控制固體廢棄物污染:取土時注意保護當地植被及水土資源,并將取土坑與農田排灌結合起來,綜合利用。對于場地取土,要做到邊開采、邊平整,及時還耕。對開挖土方、回填土方過大的路段,施工應避開雨季。棄土應盡量減少毀壞植被、侵占農田,并不得阻塞原有的排水系統,對棄土堆應及時整平復墾或綠化。對施工臨時占地,應將原耕地表層熟土推在一旁堆放,待施工完畢將這些熟土再恢復到原耕地表面。④控制噪聲污染:施工機械和各種運輸車輛會產生較強烈的噪聲,對附近公共場所和操作人員產生較大的影響。首先應加強對施工機械的維修保養,安裝有效的消聲器以降低噪聲。另一方面,安排工人輪流操作機械,盡量減少工人接觸高噪聲的時間。
3 結束語
我國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實行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兩項制度。公路建設項目的生態環境影響起因于勘察、設計,發生在施工建設期。施工建設期的環境管理是關鍵環節,成敗取決于施工組織管理者的環保意識、知識和管理能力。本著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則抓源頭,固根本,打破傳統的做法與模式,建立健全各階段環保管理體制,對于高速公路生態環境的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作者簡介:郭為潔(1992,7-),女,工作單位:長安大學公路學院2011級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國際班學生,研究方向:道路橋梁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