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培德
摘 要:采運工作是森林經營過程中重要的環節,是實現森林經濟效益的主要渠道。森林的采運工作會對周圍的環境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所以研究人工林生態采運對我國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文章對于人工林生態采運中現存的問題和解決措施進行了詳細的研究,并且對于發展前景進行了分析,為我國林業建設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關鍵詞:人工林生態采運;存在問題;對策;前景
在我國現代的森林采運工作中,逐漸轉變采運方式,從對天然林的采運轉向對人工林的采運。在對樹木的采運工作中,不僅要維持生態環境的平衡性,同時還要滿足經濟發展的需求,這是林業發展過程中一項重要的轉變策略。實現跨越式的生態林業建設對我國的林業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進行生態采運的工作中,要注意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有利于今后的生態建設,要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待問題。
1 人工林生態采運研究意義
隨著國家林業產業政策的調整,天然林保護工程的全面啟動與實施,木材生產將主要依靠人工林(我國人工林面積接近世界人工林的1/3)主伐。森林按其用途可分為兩大類,即生態林和商品林。現存的天然林大多被國家列為生態林,禁止采伐,人工林中除少數列為生態林外,大部分為商品林。針對人工純林導致的尖銳矛盾,我國各地開展鄉土闊葉樹與針葉樹的混交造林,由于人工針闊混交林的資源條件不同于天然林和人工純林,人工林木材徑級小,傳統的天然林和人工純林采運作業技術已不適應人工針闊混交林,針對以發揮生態效益為主要目的的人工林林區應實行擇伐。
2 人工林生態采運存在問題
2.1 林地地力衰退,生產力下降
為了增加森林的覆蓋面積,我國進行了大量的人工林種植,在山地中的人工林種植比較廣泛。但是在對山地人工林進行采運作業中,對林地土壤及周圍的環境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在山地人工林種植中,出現了林地地力衰退等問題,影響到樹木的生長,主要影響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由于栽種的樹種對于營養元素的需求不同,導致營養供應不暢,無法形成循環模式,成為其中的薄弱環節。第二,在栽培作業中,會采用皆伐、煉山和全墾整地等方式,這樣會導致營養元素和水土的大量流失,不利于樹木的生長。第三,由于實行了對人工林的采運工作,所以采伐作業的周期較短,在采伐后即進行下一輪的栽培,在這么短的周期內,林間的土壤養分沒有充分的培養起來,在營養元素循環的過程中沒有被充分的吸收,造成有機元素的缺失。在山地林區進行的采運工作中,由于地形比較復雜,所以為集材作業帶來了很大的難度,加之機械設備的價格比較昂貴,功能又比較單一,所以采運作業成本較高,生產力低下。
2.2 經營方式不當,結構不合理
森林采伐更新導致的生態系統簡化最明顯的例子是大面積森林皆伐后,更新起人工用材林。人工林生態采運作業粗放或措施不當,造成物質輸入輸出失衡,用地與養地失調,群落結構簡單的人工林缺乏自肥能力,維護地力能力差。由于強調密植,中幼林郁閉度過大又不能及時間伐,影響林木生長和林地營養元素的生物循環;不合理地沿用過去的栽培制度和經營模式,如大面積“煉山”,全墾整地,純林連栽,純林集中連片,樹種單一和針葉化,使人工林生態系統的脆弱性更為突出,導致林地生態環境的惡化和病蟲害的蔓延,以及森林火災的發生概率增大。從森林資源總體看,單一樹種比重過大,木材供需平衡問題、造林地的選擇問題(不適地適樹)、生態環境和林分的抗性問題、植被層多樣性低等等。
3 人工林生態采運研究對策
3.1 改革傳統經營措施,降低對林地干擾強度
為了有效的改善人工林的生態采運的環境影響,應該對其進行相應的改革,在人工林采伐和營林模式方面進行改變。首先,應該確定合理的采伐方式,減少對林地造成的干擾。對于陡坡和江河的上游地區,嚴禁對常綠闊葉林進行采伐,要實行嚴格的保護措施。如果使用皆伐的方式,也一定的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使用全懸索道,盡量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在面積較大的闊葉林中,如果要采用皆伐的方式,那么一定要間隔一定的距離保留一定的面積,然后將采伐后的剩余物盡量的散落在林地上,或者是呈條狀的堆腐,為林地更新提供物質基礎。其次,在種植的密度方面最好是稀植,尤其是在生產成本較高的情況下,更要采用稀植。稀植還可以避免地上和地下空間對養分的爭奪,減少養分的流失,對于促進林分結構的多樣性具有重要的意義。第三,在幼林撫育期間,除了種植穴附近的雜灌草外,如果對于幼林的生長沒有不利的影響,可以保留,只對種植穴附近的雜草進行清除。如果雜灌草的生長對幼林造成一定的影響,可以適當的使用除草劑進行清除。
3.2 采用合理更新措施,增加林分物種多樣性
森林生態系統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其中的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失誤都將會影響到整個系統的平衡性,進而影響到林業生態環境。所以為了保證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要促進生物多樣性的發展。在進行間伐作業時,應該適當的留出一些空地,為野生動物提供棲息地,為增加物種的多樣性提供良好的條件。對于立地條件一般的林地,應主要種植落葉量大,根系比較深的樹種,以條狀或者是小塊狀鑲嵌混交為宜。對于改造型的人工林,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適宜的經營方法,根據生態系統的特性,對植物群落進行改進,維持生物系統的多樣性,改善土壤的肥力,促進樹木的生長。
4 人工林生態采運研究前景
4.1 人工生態林擇伐與更新技術的系列研究
以發揮生態效益為主要目的的人工林林區應實行擇伐,按照林業可持續發展要求,今后考慮生態的人工林擇伐及更新作業技術系列研究,應改變“以空間代時間”的傳統研究方法,通過建立固定樣地進行長期跟蹤研究,尤其是考慮生態的人工林擇伐及更新作業技術的研究。應以原生針闊混交林為模式,將人工針闊混交林與其進行結構特征比較,按自然干擾原理與經營目標,確定擇伐木、擇伐周期及伐后空間格局,研究人工針闊混交林擇伐機理。
4.2 人工商品林生態采運理論及其作業技術
人工商品林生態采運作業技術系列研究,應把采、集、運三者作為一個系統,從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進行系統地分析研究。以森林生態采伐學為指導,開展不同資源條件、不同立地、不同集運材方式的皆伐和擇伐作業實驗,觀察林地主要生態因子變化,研究其對人工商品林林地生態環境的影響與恢復;不同采集作業方式以及伐區形狀、大小和配置(排列)形式對森林景觀生態的影響;林分空間結構優化和景觀生態采伐規劃研究;常用采集運作業模式綜合評價,作業模式選優;不同清理方式引起的水土流失及對更新苗木生長的影響,選擇滿足生態要求的伐區清理法;林權制度改革后的人工商品林生態采運技術等。
參考文獻
[1]郭建鋼,周新年,劉小鋒.森林生態采運技術與森林可持續經營.福建林學院學報,2000-04-10.
[2]胡曉峰.森林生態采運技術與可持續發展戰略探討[J].吉林農業,2013-07-23.
[3]張正雄,周新年,鄧盛梅,陳玉鳳.人工林伐區索道集材對土壤理化性狀的影響[M].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