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 鄭文武
摘 要:1978年,青岡縣被納入“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縣,縣委、縣政府立足改變自然條件,促進生態平衡,狠抓了以農田防護林為重點的網、帶、片相結合的防護林體系建設,充分調動了干部群眾造林綠化的積極性。
關鍵詞:三北防護林建設工程;取得的成績;效益
青岡縣堅持工程未動,規劃先行的原則,以完善農田防護林網、圍流域造林和村屯“四旁”綠化為重點,科學制定全縣林業發展總體規劃,做到短、中、長期規劃有機結合、配套實施。2000年,在實施“三北”四期工程前,青岡縣對全縣林地資源進行全面徹底清查。做到所有宜林地清查到位,登記到冊,為制定造林規劃,確定發展目標奠定堅實基礎。在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作中,青岡縣突出抓了以下兩個方面。
1 實施“五圍”造林模式,努力實現規模推進
在“三北”防護林一、二、三期工程奠定的良好基礎上,青岡縣進一步加大推進力度,在實施“三北”四期工程建設中,重點實施了“五圍”造林綠化模式。一是立足城鄉同步推進,大舉動實施圍城造林。以建設北方生態園林綠化城為目標,2004年,青岡縣首先成功地實施了青岡縣環城防護林工程,該工程面積5000畝,寬100米,總長30公里,有力推進了城鄉造林綠化的一體化進程。2010年,繼環城防護林之后,青岡縣規劃實施了園區綠化,建成了防護與景觀兼容,層次與品味相宜的綠色園區,綠化面積可達6000畝。在抓好圍城綠化的同時,青岡縣精心實施了縣城內綠化,堅持“辟地造綠、圍場建綠”的原則,創建了喬灌結合、多樹種兼營模式,城內綠化總面積達148萬平方米,綠地覆蓋率達38.6%。圍城綠化和城內綠化的高標準實施,改變了以往青岡縣城不良的生態面貌,提高了城鎮綠化覆蓋率,極大改善了城鎮居民的生產、生活條件。二是立足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全方位實施圍屯造林。緊緊圍繞新農村建設,高標準實施村屯綠化工程,以給村屯“穿裙子、扎帶子、裝瓤子、建園子”為標準,實現“遠看是樹林、近看是村屯”的目標,以護村林、護宅林、街道林、庭院林和零星植樹“五位一體”為發展模式,總體設計,科學規劃。幾年來,以新農村建設試點村為重點,高標準綠化50個村近500個自然屯。青岡縣規劃利用三年時間,使全縣896個自然屯全面綠化達標,全力促進農村經濟和人居環境的諧調發展。三是立足完善農田生態屏障,網格式實施圍田造林。幾年來,青岡縣在農防林更新改造上搞突破,以實施“三北四期”工程為載體,以實現農田防護林網格化為目標,總體設計突出了多樹種兼營,成線連網的特點。青岡縣主要采取統一造林規劃設計,統一收取摳根費、統一機械做床整地、統一檢查驗收的辦法,全力加強農田防護林建設。2001年以來,全縣更新改造農防林帶近4500條,面積達4萬畝。四是立足景觀與防護并重,標準化實施圍路造林。根據青岡縣縣域內道路實際情況,青岡縣堅持科學設計,全方位綠化的原則,突出實施了哈黑路、明沈路、青興路、青安路、青中路等主要公路的造林綠化,將青岡縣的通道建成了集生態、經濟、景觀效益于一體的綠色長廊。特別是近幾年,青岡縣大規模實施通鄉通村公路以來,青岡縣本著“硬化到哪里,綠化到哪里”的原則,使全縣的通鄉通村公路得得到全面的綠化。幾年來,青岡縣共圍路造林達154000延長米,實現了防護效益與景觀效益的同步提升。五是立足控制水土流失,大力度實施圍流域造林。近五年,青岡縣圍繞小流域治理,在退耕還林工程、三北工程等工程項目上給予了傾斜,共圍流域造林6.4萬畝。使80%的小流域得到了有效治理。計劃利用三年時間使全縣小流域中的宜林地全面栽滿栽嚴,以此促進水土保護,保持生態平衡。
2 注重創新造林機制,全力加快發展步伐
在農村“一免兩補”政策、減輕農民負擔政策、取消義務工政策深入實施的情況下,為使“三北”四期工程得到順利運行,青岡縣堅持統籌規劃、分步實施、整體推進的原則,采取市場化運作、民營化推進、規范化開發的手段,明晰造林所有權,放活使用權和經營權,積極穩妥地推行了民營造林機制。一是活化民營造林的經營模式。主要采取五種經營模式:(1)公開競價。對地力好、基礎好的林地,本著“公正、公開、公平”的原則,明確由各鄉鎮農牧業綜合技術服務中心牽頭,經管站配合,各村參加,組成聯合工作小組,逐地塊實拉實測。根據地力、地塊條件分類做出底價,實行掛牌競價拍賣。2002年以來,全縣共有1200個地塊、6萬畝林地通過競價的方式發包出去,新植樹6萬畝。(2)抵價承包。對距離村屯較遠、地況相對較差的林地,經過村民議事會認真評估和效益分析,做出固定價格,然后張榜公布。如果一塊地出現多家競爭的情況,就轉入公開競價的模式。幾年來,全縣共抵價發包宜林地1000塊,新植林5萬畝。(3)股份經營。規模較大的殘次林帶采伐跡地,由于整地、栽植等投入高,一家一戶很難接受,如果分割化塊,又不利于集約規模經營。因此,青岡縣大力推行股份經營,按照投入比例,形成股份,按股份分成。自2002年開始,全縣共有260個地塊1.3萬畝林地實行了此種方式。(4)無償贈予。一些地塊,如水打溝,由于栽植風險大、投入高、收益期長,如果實行有償使用,根本無人問津。所以,對這樣的地塊就是該給的給、該送的送。目前,全縣共有10余條水打溝的3000多畝土地通過這種方式找到了主人,共新植林3000畝。(5)招商引資。對一些需要綜合治理、配套投入,縣內又無人競買的大宗林地,縣政府站在打造精品工程的高度,堅決實行對外招商,切實把一些有實力、有遠見的商家引入到全縣林業產業發展中來,有效彌補縣內資金投入不足的缺口。幾年來,全縣共吸引外埠客商200余人,投入林業發展資金上億元,植樹總量185萬株。二是拓展民營林業的發展空間。青岡縣對采伐跡地和適宜栽植防護林的地塊認真調查和詳細清查,對一些農戶擅自對老采伐跡地進行耕種、占用的現象進行了及時糾正,保證面積不減,用途不變,并全部納入造林規劃。僅2003年以來,全縣共開發利用農防林、采伐跡地等林地資源,栽植防護林15000多畝。同時,充分抓住國家在青岡縣進行村屯“四旁綠化”試點的契機,對全縣896個自然屯的周圍、房前屋后、廢棄坑塘、街道兩側以及荒溝荒坡進行了總體規劃設計,按照見縫插綠的原則,已有380個自然屯實現了栽滿栽嚴。
正是靠這種真抓實干精神和得力措施,青岡縣“三北”四期十年間全縣造林總面積純增25.3萬畝,森林覆被率提高了6.3個百分點。先后榮獲全國村屯綠化示范縣,全省造林綠化先進縣,全省生態農業建設先進縣,全省三年大干造林綠化先進縣。
參考文獻
[1]三北防護林建設的成就、問題與建議[Z].林業實用技術,1992.
[2]西北地區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綜合效益分析[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