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斌 傅鍇
提及中國留學生在英國及其他西方國家的社交生活,無論是來自中國大陸的留學生(簡稱“中國留學生”),還是他們的家長、老師都面臨一個同樣的難題,即中國留學生更傾向于在一起生活和學習,形成很多封閉的小圈子,從而沒有時間和機會與其他同學接觸。這種“小圈子”現象,不僅出現在中國留學生中,同樣也出現在華人群體中,使他們無法更好地融入當地的主流社會。因此,在當地人眼中,海外華人是一個隱蔽的群體。
自從進入21世紀,中國在高等教育全球化大潮中已經成為最主要的留學生輸出國,因此,中國學生在國外與當地學生的隔閡,以及這種隔閡對他們在留學期間的學習、社會生活和心理健康所造成的影響,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例如,我注意到近來網上流行的一個詞匯叫“中國幽靈”,“特指那些來自中國或者東亞的留學生,他們雖然和其他學生一起住在學生公寓,但是總呆在自己的房間,從不社交(除了他們自己的聚會),甚至不向舍友們介紹自己”。
對“小圈子”現象,中國留學生內部也會存在不同的看法。一個不爭的事實是,中國留學生內部的“小圈子”已經在有關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辯論中成為了國際學生是否融入社會的一個重要標記,因此有必要對這些“小圈子”現象進行深入調查研究。需要指出的是,這些“小圈子”既有積極的作用(例如內部成員可以幫助彼此克服各種各樣的障礙、困難和挑戰),也有消極影響(例如不利于內部成員提高外語以及跨文化交流能力)。那么,究竟中國學生對這些“小圈子”的依賴程度有多深?又是什么造成了這種現象呢?
針對上述問題,我們最近對諾丁漢的中國留學生進行了一個問卷調查。作為英國一個重要的留學生聚集城市,諾丁漢擁有2所大學,其中諾丁漢大學已經成功地在馬來西亞和中國寧波分別成立海外校區。這種高等教育的國際化使諾丁漢的中國留學生人數在過去10年內增加了8倍多,在2011年達到4000多人。中國留學生的增加導致了當地中國居民的增加,當地中國居民人口從2001年的不到2000人增至2011年的1萬人。同時,留學生占當地中國居民的比重也從15%增至40%。
2013年夏,諾丁漢大學的160名華人留學生接受了關于留學生社會生活范圍、社交方式以及校園內外朋友圈的一項問卷調查,其中70%的調查對象來自中國大陸。以下是一些重要發現。
首先,就校園里的社會生活而言,80%的調查對象稱他們的朋友多為與其擁有類似背景的大陸學生;只有四分之一的調查對象稱自己結交當地的學生;同樣只有四分之一的調查對象結交來自不同背景的華人留學生,比如來自香港、臺灣地區的學生以及來自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的華人學生;相比之下,有38%的受訪者結交了來自其他國家的國際學生。同主流媒體斷言中國留學生不結交本地學生相左,我們的調查顯示,中國留學生在努力掙脫由“小圈子”帶來的束縛并且獲得了一些成功,在校園里與來自不同群體的學生們建立并發展起多個社交圈子。當然,要在多個社交圈子之間找到一種平衡,中國留學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其次,在校園外的社會生活方面,64%的受訪者稱他們在當地的社區有朋友,或者與社區里的居民有接觸,其中也包括各種華人社區。有36%的調查對象指出其交友對象是來自大陸、與他們有相同背景的中國移民,26%的調查對象交有來自其他種族的朋友(白人或其他種族)。只有18%的調查對象和來自不同背景的當地華人交朋友,比如已經在諾丁漢定居的廣東人。以上的發現證實了中國留學生對當地華人社區的影響:對華人經濟、產品和服務的需求(例如中國餐館、外賣店以及旅游服務);為當地華人社區和文化事業發展作出的貢獻(例如各種春節慶祝活動)。最后,我們發現只有40%的調查對象有工作經歷或有當志愿者的經歷,而工作機會和與當地人交流被調查對象列為他們在諾丁漢社會生活中最重要的兩項需求。中國留學生對融入當地社會的強烈需求,向大學、當地政府、民間團體以及華人社區組織提出一個問題:如何為包括中國留學生在內的國際學生提供必要的幫助,使他們能更多參與到當地社區的一些活動中來,以便開闊視野,理解社會,強化跨文化交流能力?
根據以上發現,中國留學生需要在校園和社區生活中提高融入意識,端正態度,懷有信心,主動把握機會,逐漸打破“小圈子”,因為這對于他們克服心理障礙、樹立全球觀以及培養跨文化交流能力十分重要。此外,中國學聯作為影響中國留學生之間交流,中國留學生與當地政府、非政府組織間交流的重要組織,也應該扮演起更重要的角色。大學及相關的院系也可以發揮作用,在教學課程中提供一些當地的背景信息(包括實習機會),鼓勵教職工及學生更好地融入當地生活。(作者系英國諾丁漢大學當代中國學學院高級研究員,中國移民研究中心負責人。2013年夏,他主持一項有關諾丁漢華人社會變遷與留學生融入情況的調查研究,本文是研究成果的部分介紹,原文為英文,本刊作為中文期刊首次發表。譯者系英國紐卡斯爾大學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