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玉祥
“維穩”是個新興詞匯,據說出現至今還不到十年,使用頻率卻越來越高。其實,“維穩”這事古代就有,我們不妨看看先人都是怎么“維穩”的。
明朝有這么一個“維穩”的故事:明朝的顧蚧在儋耳(今海南省儋州縣)當郡守時,正好是五月間海上多颶風的時節。轄地文昌縣海面飄來一艘不明國籍的船,“內載有金絲鸚鵡,墨女,金條等件”。這里的“墨女”應該指的是非洲黑人婦女,而“金絲鸚鵡”則是當時非洲特產的鸚鵡。想來,這應是一艘遭遇風暴而漂移到海南來的非洲商船。當地人快刀亂麻地“分金坑女”——將金條分掉,活埋黑人婦女。剩下那只奇特的金絲鸚鵡,被送到了縣衙。
縣官為了討好將鸚鵡送給了上司。上司見了這當地根本就不可能有的金絲鸚鵡,就想“刨根問底”,駁回公文并責令調查鸚鵡的來歷。這下,文昌那些發洋財的主兒就慌了:金絲鸚鵡來歷好說,分了人家金條就不大好說了,把女人埋了就更不好說——人命關天呀。一時間人心惶惶,不少人甚至相約往海外逃命,地方穩定自然大成問題。
恰好顧蚧此時在文昌,當地官員于是前來請教“維穩對策”。顧蚧只將原公文中的“飄來船”改為“覆來船”,改定后再送至上級,結果上級看了就風平浪靜。若是“飄來船”的話,人都到哪兒去了?上司多半會推測發生了搶劫甚至殺人行為,這是務必追查到底的。而要是“覆來船”,那就是大風吹來的失事船只,金絲鸚鵡只不過是發現船只的漁民撿來的,不一定有活人,也就不值得花精力去追查了。
事實上,這是典型的文過飾非,可謂“墨寫的謊言掩蓋了血寫的事實”。
及至清代,又發生了這么一件事。光緒十六年二月,清政府在甘肅省會蘭州設立了“電報局”,開始在陜甘兩省籌劃架設有線電報的線路。同年十月,一條東起西安、西到肅州(今甘肅酒泉),全長2900余里的電線架設完成。當地人把這些電線桿稱為“洋桿”。
光緒十八年春夏之交,隴東地區遭遇多年未遇的持續干旱,涇州(今甘肅涇川縣)地區旱情尤為嚴重。一個謠言在涇州百姓中悄悄傳開了:天不下雨是因為“洋桿”收走了雷公的電,惹怒了龍王爺。于是,當地老百姓自發地醞釀了一場拔除電線桿的運動。旬日之間,以涇州為中心,東起陜西長武,西到甘肅平涼白水,憤怒的人們將連綿百余里的電線桿幾乎全部拔光,然后集中成堆,點火焚燒。清政府接報后,極為震怒。慈禧太后下旨命令陜甘兩省大員徹底查辦,嚴懲“刁民”。
因為牽涉面廣,又涉及當地百姓的傳統觀念,如果照老佛爺的意思辦,顯然會引起社會動蕩,不利于維穩。可她老人家的命令又不能不執行。當時涇州縣的縣令是直隸人賈勛,他從縣衙拘押的人犯中找來一個年齡較大又喜歡打抱不平,名叫王萬清的窯店農民做思想工作:“您已經是個年逾花甲的老人了,如果您能獨自承擔此案的責任,就可以挽救眾多涇州父老的性命。不知尊意如何?”王萬清毫不猶豫地答應了。公開審理那天,王萬清果然挺身而出,將“煽動”、“組織”群眾的罪名全攬在自己身上。最后,賈縣令將王萬清定為“主犯”,判處死刑。而眾多的涇州百姓因此得以免受牢獄之災。王萬清被處死后,賈縣令又私下親自關照地方政府,要求妥善安置王萬清遺屬的生活。涇州百姓為感謝王萬清的大恩大德,在王萬清的故鄉建立了“王公祠堂”,以示紀念——顯然,大家都認為這種以枉殺無辜來維穩的做法是天經地義的。
古代這兩起“維穩”都是通過掩蓋真相、草菅人命來實現的,今人當以此為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