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輝

2013年12月30日鄭州電視臺一則新聞稱,當天鄭州市委書記吳天君開完會后,臨時決定乘地鐵返回市委,在自助售賣機前買票時,被正在采訪的鄭州電視臺記者認出。
這條“記者偶遇市委書記”的新聞甫出,網上人們跟帖罵聲一片。許多網友近乎肯定地認為,這“絕對又是一次挑戰公眾智商的作秀”。客觀地說,網友的質疑并非毫無道理,鄭州地鐵開通不久,市委書記第一次搭乘地鐵,剛好就被電視臺記者“偶遇”了,從概率學上來說,這的確有些“蹊蹺”。
但是,判斷事實與虛妄,不能簡單地以概率大小而論。它還須建立在對證據和邏輯的重構、對彼時場景盡量還原的基礎之上。綜合各方的消息可知,吳天君12月30日上午有兩個活動,一個是9點開始,一個10點開始。前一個活動結束時,已經過了10點,兩地相隔有一段路程,吳天君擔心堵車,“臨時搭乘地鐵”是可能的——中央八項規定出臺之后,地方黨政領導出行基本取消了警車開道,市委書記要趕時間,臨時選擇搭乘地鐵也在情理之中。
至于剛好與電視臺記者“偶遇”,也不是完全沒有誤打誤撞地可能性。熟悉媒體行業的讀者知道,地鐵新聞歷來是記者關注的焦點,年終歲末盤點城市公共交通建設,記者們的“長槍短跑”常常對準這里。目前鄭州只開通了一條地鐵,記者的確有“巧遇”市委書記的可能。另外,從以往有關吳天君的新聞中,不難發現這位市委書記向來喜歡“到處走走”。他曾站在污水里徒手打撈樹葉,也曾騎著單車走街串巷。這也是“偶遇書記”新聞真實性的一個旁證。
從上述種種分析來看,“記者偶遇市委書記”這則新聞,相對而言可信度是比較高的。但是,人們對官員的不信任感極深。就像這一次,鄭州官方的說明,現場記者的極力澄清,人民網等媒體的新聞旁證,無一能夠絲毫消弭公眾質疑。不僅如此,此事還越解釋越復雜,越澄清越說不清。總之一句話,哪怕說破天,老百姓就是不相信。
這種無法取信于民的話語困境,甚至成了一種“公共信任危機”,這才是“記者偶遇市委書記”的新聞點所在。人們一方面非常渴望官員能夠親民愛民,與民同甘共苦;一面又對官員的親民言行極其不信任。究其原因,還是一些官員自身的問題——在過去的一些年月里,官員們脫離群眾、高高在上,平日里高居府衙不恤民生疾苦,偶爾調研慰問也是前呼后擁、媒體跟拍,一副惺惺然的姿態。官僚主義的習氣、臨場作秀的積弊,給世人留下了欺世盜名的惡劣印象。以至于今天,許多原本真實地親民表達,依然無法得到公眾的客觀審視。
取信于民,重在利民。對老百姓的不理解、質疑甚至謾罵,為官者不僅要充分理解,而且要反躬自責:老百姓不信任,是因為為他們做得不夠好。消弭公眾對官員“喜好作秀”的刻板印象,還是要從點滴小事做起,剝離公權力的神秘感,平和地生活在民眾之間。市委書記也好、縣長區長也罷,工作時,沉下去不擺架子,不作秀,干實事;下班后,到菜市場買買菜、到超市排隊買單。長此以往,“偶遇書記”就不是什么新聞了,老百姓對官員的信任感也就建立起來了,政府在民眾心目中也就有血有肉了、溫情可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