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蓮
吉林省德惠市婦幼保健院,吉林 德惠 130300
中醫治療妊娠合并糖尿病效果的臨床觀察
張秀蓮
吉林省德惠市婦幼保健院,吉林 德惠 130300
目的探討中醫治療妊娠合并糖尿病的臨床效果。方法選擇2009年6月—2012年6月期間該院收治的38例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采用中醫辨證分型,以中藥湯劑為主結合飲食控制的方法治療。結果痊愈22例,占57.9%;好轉14例,占36.8%,無效2例,占5.3%,無效者及時轉入西醫治療。結論采用中醫辨證分型治療符合病例選擇標準的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療效較為滿意。
妊娠合并糖尿病;辨證施治;中藥湯劑;療效觀察
妊娠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呈逐年上升趨勢,臨床有糖尿病合并妊娠和妊娠期糖尿病兩種情況,后者約占80%左右。西醫治療以皮下注射胰島素為主而中醫中藥具有方法簡單、安全性高、療效確切等諸多優點,逐漸被孕婦及孕婦家屬所認同。為探討中醫治療妊娠合并糖尿病的臨床效果,該研究選擇2009年6月—2012年6月期間該院收治的38例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作為對象進行研究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38例患者中,年齡在25~43歲,平均35.5歲;初產婦25例,經產婦13例;糖尿病合并妊娠者9例,妊娠合并糖尿病者29例;癥狀典型者15例,癥狀不典型者(以乏力為主)16例,無明顯癥狀者7例。
1.2 診斷標準
以中華醫學會婦科分會產科組和中華醫學會圍產醫學會妊娠合并糖尿病協作組的《妊娠合并糖尿病臨床診斷與治療推薦指南》為標準。
1.2.1 糖尿病合并妊娠妊娠前未行血糖檢查,孕期有以下表現者亦應高度懷疑為孕前糖尿病,待產后進行血糖檢查進一步確診:孕期出現多飲、多食、多尿,體重不升或下降甚至并酮癥酸中毒,伴血糖明顯升高,隨機血糖≥11.1 mmol/L者;妊娠20周之前,FPG≥7.0 mmol/L。
1.2.2 妊娠期糖尿病(GDM)GDM的診斷標準:符合下列標準之一,即可診斷GDM:2次或2次以上FBG≥5.8 mmol/L;OGTT四項值中2項達到或超過上述標準;50 gGCT1h血糖≥11.1 mmol/L,以及FPG≥518 mmol/L。
GDM分級標準:A1級指FBG<5.8 mmol/L,經飲食控制,餐后2 h血糖<6.7 mmol/L。A2級指FBG≥5.8 mmol/L或者經飲食控制,餐后2 h血糖≥6.7 mmoL/L,需加用胰島素。
妊娠期糖耐量受損(GIGT):OGTT四項值中任何一項異常,如果為FPG異常應重復FPG。
1.2.3 排除標準①不接受者;②嚴重肝腎功能損害;③近期患有嚴重或急性并發癥(如酮癥酸中毒)。
1.3 治療方法
1.3.1 飲食控制妊娠期間的飲食控制標準:既能滿足孕婦及胎兒能量的需要,又能嚴格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攝入,維持血糖在正常范圍,而且不發生饑餓性酮癥。孕期每日總熱量7531~9205 kJ,其中糖類45%~55%,蛋白質20%~25%,脂肪25%~30%。應少量多餐,每日5~6餐。飲食控制3~5 d后測定24 h血糖(血糖輪廓試驗):包括0時、三餐前30 min及三餐后2 h血糖水平和相應尿酮體。嚴格飲食控制后出現尿酮體陽性,應重新調整飲食。
1.3.2 辯證分型治療①肺熱傷津:癥狀:妊娠期間,煩渴多飲,口干咽燥。舌邊尖紅,苔薄黃或少苔,脈滑數。治法:清熱潤肺,生津止渴。方藥:消渴方加減。②胃熱熾盛癥狀:妊娠期間,形體消瘦,多食易饑,口干多飲,大便干燥。舌紅,苔黃,脈滑數有力。治法:清胃瀉火,養陰增液。方藥:玉女煎加減。③腎陰虧虛:癥狀:妊娠期間,尿頻量多,尿濁如膏脂,口咽干燥,腰膝酸軟,頭暈耳鳴。舌紅,少苔,脈細數。治法:滋陰益腎。方藥:六味地黃丸加減。④陰陽兩虛:癥狀:妊娠期間,小便頻多,混濁如膏,甚則飲一溲二,面色黧黑,腰膝酸軟,形寒畏冷。舌淡,苔少,脈沉細無力。治法:滋陰助陽。方藥:金匱腎氣丸加減。
1.4 療效評定標準
痊愈:所有癥狀全部消失,FPG<7.0 mmol/L,糖耐量餐后2 h<11.2 mmol/L,無并發癥出現;好轉:癥狀大部分消失或明顯減輕,FPG<8.3 mmol/L,糖耐量餐后2 h<13.3 mmol/L,無并發癥出現;無效:癥狀減輕不明顯,FPG及糖耐量餐后2 h下降不明顯。
38例患者中,痊愈22例,占57.9%;好轉14例,占36.8%,無效2例,占5.3%。
無效者及時轉入西醫治療。在36例患者中,自然分娩23例,剖宮產13例,其中5例是患者及家屬要求做剖宮產。
糖尿病屬于“消渴”范疇。《黃帝內經》認為:“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在此基礎上,以后醫家更加詳盡的論述了消渴病的癥狀、病因、病機、分型、治療等。其病因主要是內因(先天稟賦不足)、外因(飲食失節、勞倦內傷、情志失調),病機是陰虛為本,燥熱為標;氣虛為本,血瘀為標;氣陰兩傷,陰陽兩虛。
妊娠合并糖尿病的中醫病因病機為先天稟賦不足,五臟虛損,飲食內傷,濕熱內壅,情志失調,損傷肝腎。治療以安胎和消渴同時兼顧,即消渴不可傷胎,安胎亦應消渴。辯證一般分為三消辨證和臟腑辯證,臨床以臟腑辯證為多用。
妊娠合并糖尿病的危害非常明顯,先兆子癇、早產、羊水過多、酮癥酸中毒、巨大胎兒、繼發各種感染等對孕婦本身的影響。孕婦高血糖本身可降低胎盤對胎兒血氧供給,導致胎兒缺氧,嚴重時發生胎死宮內;胎兒畸形、新生兒易發生呼吸窘迫綜合癥、低血糖、低鈣、低鎂及心臟病等為對圍產期胎兒的影響。
治療依據病機,以養陰清熱為主,輔以益氣生津、養血益氣等治則。臨床上在應用主方的同時,常常根據辯證選用菟絲子、川斷、杜仲、狗脊補肝腎已安胎,黨參、白術健脾補氣以安胎,阿膠補血以安胎,生地、熟地養陰以安胎,黃芩清熱以安胎,加上飲食控制療法,臨床上常收到很好的效果。
[1]谷英敏,柴可夫,朱瑋華.基于中醫基本預防思維對妊娠期糖耐量受損的干預[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3(11):2503-2504.
[2]李冉,李巍,閆賦琴.妊娠糖尿病營養治療的研究[J].中國優生與遺傳雜志,2014(1):131-132.
[3]馬立茹.飲食控制對42例妊娠糖尿病的治療效果觀察[J].吉林醫學, 2014(12):2614.
R714
A
1672-4062(2014)07(b)-0048-01
2014-04-22)
張秀蓮(1971-),女,吉林德惠人,本科學歷,副主任醫師,主要從事中醫婦產科臨床和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