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革與挑戰:對未來高校圖書館職能與角色的重新思考
高校圖書館;職能;角色
隨著社會信息環境的變化,用戶的信息需求和行為發生了很大改變,高校圖書館需重新思考其職能和角色以應對這種變革和挑戰。未來,高校圖書館應是高校數字化信息系統的設計者和服務提供者,高校教學實踐的直接參與者與高校科研人員的合作伙伴。
圖書館是高等院校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根本任務是為高校的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服務。如何更加有力、有效地服務于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一直是高校圖書館長期思考的問題。[1]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高校圖書館所處的信息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傳統的學術研究對物理圖書館作為重要信息源的依賴減弱了,科研人員逐步轉向復雜的有多種獲取水平、權威性和深度的網絡數字化信息資源。[2]當代的大學生是伴隨著網絡和計算機長大的,他們對圖書館的認知和需求有很大變化,他們也沒有將圖書館作為獲取信息資源的唯一工具和場所。信息環境的變化,用戶信息需求和行為的變化對高校圖書館是一個挑戰,給圖書館帶來不斷變革與創新的壓力,但同時又是一種機遇,高校圖書館如何從傳統的服務范式中解脫出來,走向更廣闊、更有活力的發展空間,需要我們重新思考未來高校圖書館的職能與角色。
由印本信息資源與數字化信息資源混合構成的復合圖書館將是未來相當長時期內高校圖書館的主導模式。[3]如何將傳統的印刷版文獻服務和數字化信息資源的網絡服務有機結合起來,為用戶在一種復雜的信息世界中創建“一站式”集成的信息獲取和利用環境是高校圖書館面臨的挑戰。目前,大多數高校圖書館數字化服務主要以提供數據庫檢索和利用為主,不能滿足用戶對數字化資源的多樣化、高層次的需求。[1]未來高校圖書館應如何應對呢?首先,在信息獲取方面,隨著信息服務商數量的不斷增長,數字信息的渠道日趨紛繁復雜,內容質量參差不齊。虛擬圖書館功能將是未來高校圖書館的發展方向,它能保證用戶隨時隨地獲取相關信息。虛擬圖書館的主要角色是對信息內容進行審核許可的中間人,它能確保信息質量、可信度和準確性,為用戶提供有判斷力的數字化資源和信息。高校圖書館發揮信息過濾系統作用。其次,在信息呈現方面,圖書館管理人員可以通過電子通信設備或在類似網絡游戲之類的虛擬平臺上與學生互動。所有學生都配備可用來實時通信的電子閱讀器,學生可以在其屏幕上直接閱讀,也可將其內容投射到任何平面上,還可以通過觸屏將內容輸出到打印機或個人電腦上。學生、科研人員和教師在桌面上就可以獲得教學和科研所需用的資源。最后,為了獲得廣泛的數字資源,高校圖書館需與數字化信息資源供應商或其他圖書館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實現館際共享合作,讓讀者能夠使用其他校外服務,查詢參考書或在線讀取全文并訪問所需資源。如今,越來越多的圖書館減少了紙質書籍的收藏量和傳統服務項目,與國家大型學術機構建立合作機制,方便讀者進行館際互借和閱讀下載電子書籍。在強調圖書館作為信息系統設計者和服務提供者的環境中,圖書館將為讀者輕松獲取所需信息和數據提供保障。
虛擬圖書館的發展方向傳遞了這樣一個信息:管理紙質書籍將不再是圖書館的主業。學生和教職員工需要一個在線平臺,以便隨時隨地能使用圖書館的資料。此外,人們也希望能優化寶貴的校園(圖書館)空間,使之能夠更直接地支持課堂教學,并緩解校園里空間不足的窘境。借助互聯網進行內容傳遞的遠程教育和成人教育也可以從中獲益。未來高校圖書館用戶將實體圖書館和虛擬圖書館“合二為一”為其所用,無論在哪里,都希望圖書館資源服務無處不在,無所不在。
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可以大大推動高校圖書館教育使命的履行。如前文所述,由于紙質館藏電子化和數據文獻網絡化,高校圖書館節約出的空間可為教學活動提供場所支持。高校圖書館可利用其配有高科技設備和環境舒適宜人等優勢開辟出若干專業教室,以支持對環境要求較高的課程教學。例如,支持數據庫使用、學術寫作、統計分析、畢業設計等培養學生科研能力的研究方法類課程的教學,在良好的環境中激發學生的學術靈感。
高校圖書館參與教學不僅應體現在上述對教學空間的支持方面,更應參與教學內容的設計、實施與評價。為構建這一角色,圖書館需擁有一批專業人士,他們擅長教學法,能與任課老師一道教授知識并訓練學生的信息素養。他們能與學校的其他支持單位通力合作,作為校級學習評價機制的一員,評價學生論文、畢業設計、項目成果和參加各種活動取得的學習成果,為學生的學習和研究提供支持和反饋。為此,圖書館的員工不再只是在某個課堂上提供針對課堂學習活動的單獨指導,而是需要作為聯合研究團隊的一部分深入參與教研項目。圖書館工作人員可以采取用Skype軟件接打辦公電話的方式,或親臨宿舍和食堂對學生進行訪問。為了避免被邊緣化,高校圖書館需嵌入到教研一線的地方提供資源和服務。嵌入式服務打破了圖書館的物理空間、時間、內容的限制,打造功能強大的學科服務平臺,真正將服務前移到一線。[4]這一發展方向意味著圖書館在教研中的地位將會加強,以便更好地實現學校的教研理想,達成學校的目標愿景。圖書館能更好地喚起和保持學生們的專業學習興趣,輔助教師教學。要使上述設想順利進行,圖書館必須有一批專業不同的高學歷人才。
在大學課堂以外,圖書館也可以利用新興網絡媒體方式提供有深度和廣度的學術活動。新類型的社會性網絡站點的出現正改變著網絡的結構和文化,超過一半的大學生正在利用社交網絡站點,他們更愿意在社交網絡站點上分享個人信息。大學圖書館可以在社交網站上提供圖書俱樂部等社交網絡服務。以社交網站的形式建立舒適、動態的空間,引導用戶之間基于問題的學習、討論和互動。[5]為了適應這樣的服務角色,圖書館將進一步把與管理藏書有關的工作外包出去,并取消傳統做法,例如不再提供人工咨詢這樣的服務。[6]學生和其他需要此類服務的人員可以通過預約,向經驗豐富的管理人員進行咨詢,或直接向圖書館在線提問。
3.1 高校圖書館需成為科研工作的主體
高校圖書館對科研的支持不僅僅體現在基礎設施以及學術信息和數據的服務提供上,還應作為科研工作的主體積極參與高校的科研工作。[6]圖書館與各院系教職員工建立了分部門、跨學科、跨部門的合作關系,共同參與跨學科的大型基金研究項目的申請,對科研工作提供嵌入式支持,為研究項目提供選題咨詢、文獻信息服務、可行性分析和數據調查等。圖書館如同一個高效孵化器,支持并推動著教育機構生產新知識。事實上,隨著知識創新和使用的本質不斷發生改變,圖書館如今已經成為研究項目不可或缺的積極推動者,這一職責超越了組織、地理和國別的界限。圖書館是學術機構下屬的一部分,但這并不是說它是被動存在的。即便是嵌入式存在,圖書館也必須發揮積極作用。未來大學圖書館將變成各種研究小組的聚集地。在創造性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術研究將越來越多地依賴于高校圖書館提供的內容、服務、技術及空間。
3.2 圖書館在研究活動中承擔傳播和存儲信息的職責
為使更多人能獲取研究成果和數據。作為研究團隊的成員,圖書管理員負責儲存數據以供更多研究群體使用。提高大數據時代的數據管理和利用能力,對科研數據進行全流程管理和永續管理。大量的研究數據以數字形態存在,這一寶貴的資源應長期保存,并提供應用得到公認。在一個“研究密集型”機構中,知識產生和使用方式在不斷改變。由于政府和其他贊助機構希望看到學術機構保留其贊助產生的數據集和論文集,以便其他個人和機構也能借鑒使用,完成這一任務對于圖書管理員的專業素養和他們在研究團隊中的角色要求都越來越高。[5]
3.3 圖書館作為校級學術交流的發布者
為了打造和維持超越校園范圍的虛擬社區、幫助信息的流通、組織和再包裝,圖書館基于數字技術和共享信息,提供以服務為導向的基礎設施。同時,圖書館也將學術信息(開展研究和分享成果的過程,也就是為了教學、研究和學術項目而進行的知識創造、傳播和存儲的過程)視為其核心任務的一部分,并代表學術部門、教職員工和研究生積極參與電子出版。為了達到這一目標,圖書館獨立投資購置出版所需要的設備,并為成為一個在線出版商而不斷完善硬件設施、提高從業人員的專業素養。圖書館將開創鼓勵跨機構合作的新型商業模式。這樣一來,圖書館將身兼多職,它既是大學出版社和書刊雜志儲藏室,又要進行知識產權管理和信息(電子和紙質信息)發布。同時,圖書館還要參與技術轉讓,并就國際技術轉讓向校方提出意見。[5]因此,圖書館可能需要增加專業人員的數量。推動圖書館向這個方向轉變的主要目的是確保大學能夠有效地進行學術交流,幫助其轉換出版模式,并保護知識產權不受侵害。
綜上所述,高校圖書館作為教學和研究伙伴將承擔如下四種新職責。第一,作為嵌入式專家,為教學研究團隊和項目提供支持,開發系統平臺在線保存其研究成果,建設并優化圖書館的電子館藏,并使得其他個人和機構能夠在線訪問這些資源。此外,他們也可以將教職員工的研究筆記和視頻資料轉化為在線資源,并幫助教職員工通過在線平臺與其他學術機構的同事進行資源共享。第二,作為數字化中心的工作人員,圖書管理員的職責是為學校日常教學和研究項目制作數字化資源,提供數字化環境下的資源、技術以及應用的集成服務,并為承擔數字化項目的學術單位提供咨詢服務。第三,作為嵌入式指導設計人員,圖書管理員與教學研究人員密切合作,共同探討、制定學生學習目標,并在此過程中為教學提供幫助,尤其是在線課程的教學方面。在指導學生從事的各種學術項目時,圖書管理員將培養參與者的信息素養,以幫助高校達到通才教育的目的。此時,圖書館的作用將不再局限于某一門課程,而是上升到某一項目的高度,服務于一種教育理念。最后,圖書管理員可以參與某些特殊項目。例如,與專家和教研設計人員一起開發數字向導,為需要的用戶提供幫助。高校數字化社區是學校發布相關信息、校內人員相互交流的良好平臺。作為高校的文獻信息中心,高校圖書館在數字化校園的學術功能構建上應有所作為。
未來高校圖書館的主要用戶都是在數字化網絡信息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他們如何學習和使用信息將從根本上影響未來高校圖書館的各項服務。他們將在開放的“數據集成化智能網絡”中利用復雜的語義進行知識推理和學習。圖書館的重要意義在于將突破現有的傳統圖書館和數字圖書館的藩籬,真正實現信息服務無時不在、無處不在。這將打破人們對圖書館的傳統認識,真正從用戶及其需求出發,將圖書館服務融入用戶科研和學習過程中。
[1]田景梅.高校圖書館發展趨勢及對策[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7(15):75-76.
[2]初景利,吳冬曼.圖書館發展趨勢調研報告(一):環境分析與主要戰略[J].國家圖書館學刊,2010(1):3-11.
[3]初景利,吳冬曼.圖書館發展趨勢調研報告(二):總體發展趨勢[J].國家圖書館學刊,2010(2):21-31.
[4]姜麗麗,周玉霞.圖書館發展趨勢初探[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9(33):27-29.
[5]Peter Hernon,Joseph R Mattews.Reflecting on the Future of Academic and Public Libraries[M].Chicago:ALA Editions,2013:2-13.
[6]袁紅軍.知識管理:高校圖書館的發展趨勢[J].圖書館學研究,2004(5):30-35.
寧夏圖書館開辦“‘東方娃娃’大型繪本交流公益論壇”
(本刊訊)11月1~6日,“‘東方娃娃’大型繪本交流公益論壇”在寧夏圖書館隆重開幕。本屆繪本交流論壇集合繪本拓展形式展覽、音樂故事劇場、交流論壇與工作坊的形式,聚焦兒童的動態閱讀與體驗閱讀;邀請臺灣、香港與大陸等海內外閱讀界、戲劇界、音樂界、美術界等專家學者共同出席研討兒童閱讀與繪本的發展,從而拓展平面書籍更多元化的閱讀樣式,為兒童閱讀經驗的成長助力,為中國閱讀生態加油。
(王清麗/文)
G258.6
A
1005-8214(2014)11-0013-03
李淑敏(1967-),女,博士,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商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組織行為學、知識管理;閆孟昭(1993-),男,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商學院在讀研究生。
2014-05-20[責任編輯]閆東芳
本文系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高等院校教師的勝任特征研究”(項目編號:11YJA630048)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項目“我國企業自主創新的模式及影響因素研究”(項目編號:200901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