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軍,金曉英(寧夏圖書館,銀川750011)
數字時代公共圖書館地方文獻工作探析
●宋玉軍,金曉英(寧夏圖書館,銀川750011)
數字時代;地方文獻;特色資源建設;共建共享
數字時代,公共圖書館搜集與利用地方文獻因載體、領域的延伸和擴展而變化,探尋信息時代地方文獻工作的藏用模式,充分利用新技術條件的支撐,對文獻進行深加工處理。建好地方文獻資源數據庫,推進特色館藏資源共建共享,使公共圖書館地方文獻工作科學化、規范化,最大程度地發揮地方文獻的作用,為地方各項事業服務。
地方文獻是反映特定區域內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科技、民族、宗教、歷史沿革、風俗禮制等一切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以及群體活動方式的重要載體。廣義的地方文獻主要包括地方史料、地方人士著作、地方出版物等各類載體,且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和學術價值。此外,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的生活方式因現代技術環境而改變,地方文獻領域也將隨之延伸,所包含的并不只是過去的史料,各種當地民眾現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資料,如就學、產業、旅游、報稅、醫療、藝文活動等信息應列其中,且應該加以收藏并在公共圖書館的網站或閱覽室可以查找。所以說地方文獻遠能夠從歷史,近能夠從現今,對當地的各個方面做出及時、全方位反映的文獻,能為研究和應用本地區社會發展提供可靠的第一手資料,有著濃郁的地方特色。
1.1 地方文獻資源是公共圖書館特色館藏建設的重點地方文獻資源建設是公共圖書館建立特色藏書體系的重要內容,是文獻資源體系中重復率最低的品種,具有在世界范圍內獨一無二的特色,在文獻資源體系中所處地位和所顯現的價值日漸突出。[1]每個地域文化都有其獨特性,從文字記錄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文獻,公共圖書館對地方文獻資源的建設將形成各館藏書建設的獨一性,而正是這種獨一性,形成館與館之間的差別,因此特色館藏成為公共圖書館文獻資源建設中的重中之重。基于這一點,全國絕大多數公共圖書館都設有地方文獻信息部,各館利用所收藏的地方文獻,為所屬區域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衛生等方面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提供了極有價值的參考信息。
1.2 網絡環境下對地方文獻資源建設的影響
數字化、網絡化的信息環境,打破紙質文獻一統天下的格局,文獻信息不再受載體形式、出版方式、出版地域的限制,地方文獻數量也與日俱增且內容更為豐富多彩,地方文獻的內涵與外延不斷擴展,由此收集方式也發生了較大改變。首先,從文獻載體的介質來看,不再是單純紙本印刷型文獻,有了聲像資料、數據庫、光盤資料、多媒體等。而文獻的載體多樣化勢必對地方文獻收集、整理、開發利用產生巨大影響;其次,地方文獻不僅在本地區出版發行,也可在國內外出版發行,突破了地方文獻地方出版的地域概念;再次,網絡信息快速發展,改變了文獻信息資源結構,電影、電視文化廣泛普及,制片公司、地方電視臺的大量信息也成為重要的地方文獻信息源。凡此種種,地方文獻載體多樣化,導致文獻收集范圍和渠道的拓展,增大了收集難度。
同時,隨著計算機技術的迅猛發展,文獻的揭示已不是僅圍繞書刊表面來作文章,必須深入到書刊的章節或知識單元中進行深加工處理,再向讀者提供廣、快、精、準的多層次服務。
2.1 繼續做好紙質及其他實體資源的地方文獻收集
當前雖然是電子信息時代,但紙質文本占有率仍較高,尤其地方文獻的收集更是如此。這一類別包括正式出版的反映本地區的圖書、檔案、報紙、雜志、公報、官報、史志、年鑒、名人手稿、游記、文史資料、族譜、地圖、類書、政書、回憶錄、民歌、民謠等。另外還包括各類灰色文獻,如:地方黨、政、軍、群眾團體的文件,會議錄、公報、領導人的講話、報告稿、考察調查報告、各種統計數據、時事信息、參考方案、各種學術論文、專利文獻、成果匯編、產品目錄、畫片、拓本、表諸、傳單、票據、文告、印模、簿籍、名人錄、同學錄、電話簿、各種指南等。另外還有其他實體資源的拍攝采集,包括地區古建筑、石刻、匾額等的拍攝,名人信札、歷史老照片等特種資料。這些文獻在當時當刻看來似乎很多,不難獲取,但如果時機把握不好,本來易收集的文獻資料,卻因認識不足或動作遲緩而漏收,稍縱即逝,留下缺憾。譬如“文革”資料,曾幾何時,鋪天蓋地,俯拾即是,很少有人能夠認識到它們的重要意義及其價值,而如今,各地“文革”時期的地方文獻成為現在研究“文化大革命”的重要史料。[2]還有,寧夏地處陜甘寧邊區一隅,還應加強收集陜甘寧邊區的紅色文獻,如出版物、印刷品、墻體標語等,哪怕是只言片語,隨著時間的流逝都會極為寶貴。
2.2 電子和網絡地方文獻信息的收集
近年來,互聯網的快速發展,電子文獻急劇增長,各種網站、數據庫資源、電子媒體上反映地方歷史、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網絡文獻不斷涌現,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網絡地方文獻信息資源。網絡帶來的是征集空間的擴大和征集手段的改變,對于多種多樣的新型載體的地方文獻資源應盡可能廣泛全面地收集。
地方文獻的搜集和管理,說到底,是為服務讀者,為各級領導決策,為本地區社會發展的研究和應用,提供可靠的第一手資料。地方文獻的利用,就是讀者對地方文獻的查閱和對其所載知識信息的占有,占有的越多,利用率也就越高。那么如何提高地方文獻的利用率呢?
3.1 有針對性的加工整理館藏地方文獻,為當前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在對地方文獻進行具體加工整理當中,工作人員應有發現新問題、透視新層次、挖掘新題材、變換新角度、拓展新視野的能力,并將這些新的理念融入加工整理之中。就寧夏而言,全區上下正在圍繞新絲路的戰略部署,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群眾,增強對外開放的信心,努力提升推動對外開放的能力,以堅定的信念、開放的視野、創新的思維,為建設開放寧夏、富裕寧夏、和諧寧夏、美麗寧夏貢獻力量。我們當務之急要做的是,整理涉及寧夏對外開放的理論、政策、法規及人文、地理、歷史、文化等方面的文獻。具體為:(1)將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自治區黨委關于深化改革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寧夏對外開放報告》《中國通史》《寧夏通史》《錦繡塞上·生機勃發的寧夏》《新絲綢之路》《塞上絲路》《絲路寧夏段攬勝》等暫列專柜。(2)從館藏的歷史地理文獻中,發掘提煉寧夏古代絲路主線的有關著述及相關歷史資料。(3)寧夏依托介于中心與邊緣之間的區位優勢,連續4年成功舉辦中阿博覽會,應盡快收集整理各種文件、發言稿、論文、著作、經貿合作文書等專題資料。(4)利用館藏編制適合本地區的各專題科技資料,為各單位提供信息服務。只有做足做好這些看似很細小的工作,才能從不同問題、不同層次、不同角度、不同視野出發,建立本區地方文獻特色文檔系統,利用先進數字和多媒體技術,為寧夏建成絲綢之路經濟帶重要戰略支點做好文獻信息推送服務。
3.2 挖掘讀者信息,提高服務水平
順應大數據時代發展需要,未雨綢繆,建立《讀者服務信息數據庫》,變地方文獻的被動利用為主動利用。(1)對來館查閱地方文獻的讀者作好調查登記工作,其內容有:單位名稱、本人姓名、興趣愛好、查閱內容、查閱目的、有何意見。這些有助于了解讀者所需所用,為讀者的“主動利用”奠定數據基礎。(2)可建讀者閱讀檔案,內容有:為常來查閱的單位或個人建立查閱周期檔案,對被查閱的文獻內容及查閱頻率建檔,從中找出規律性數據,為文獻的“主動利用”做好基礎性工作。(3)按照檔案數據,把最新地方文獻的相關目錄,用各種形式進行預告,讀者可從提供的文獻目錄中,按自己的需求來館查閱,減少讀者查找資料的盲目性,這樣讀者既能獲取自己急需的資料,圖書館又提高了服務水平,館藏文獻得到最大化利用。
3.3 建立全國圖書館區域文獻信息聯合體,推動地方文獻的共建共享
區域文獻資源保障體系的形成不僅可以實現文獻信息資源共享,有利于全國圖書館界網絡信息化的建設,滿足區域文獻需求,成為支持區域科技、教育、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式,而且也能發揮圖書館文獻信息機構的整體效能,縮小地區之間的差距,是增強競爭力的有效途徑,讓地方圖書館更好地為廣大民眾服務。因此,需要全國圖書館界的共同努力和合作,特別是有相同或相似文獻資源的地區,應聯合開發,如寧夏和福建泉州,回伊文獻資源共性較多,加強交流,取長補短,讓區域文獻的研究工作更上一層樓。其實,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實現資源共享也非難事,各種載體和儲存技術的出現使資源共享簡便易行。但某些陳舊理念,諸如各自為政、條塊分割、文獻私有、相互封鎖,甚至有的地方把文獻資料作為創收的資本等等,依然是資源共享的阻滯。
3.4 地方文獻工作標準化與制度化
要將文獻工作標準化與制度化應用于地方文獻資源建設中,研究制定適合本地區收藏管理的法律性條款,便于圖書館今后的文獻信息管理工作。另外,我國出版物呈繳本制度也為地方文獻的收藏管理助了一臂之力。現行的呈繳本制度規定中國國家圖書館和縣級以上的公共圖書館是接受呈繳本的法定單位,但美中不足的是,對于違反規定不按期繳送者,圖書館一直無能為力,法律法規并沒有賦予其相應的權利,在這個層面期待著進一步修訂完善,使圖書館在收藏地方文獻的過程中變被動為主動。[3]
3.5 拓展國際化合作領域
美國學者貝克和杰克遜在《資源共享的未來》一書中闡述:“今天的圖書館都必須視自己為世界圖書館系統中的一部分,必須擺脫自給自足的狀態,必須能夠找到快速地從世界圖書館系統中獲取資料并送到用戶手中的方式,必須隨時準備將自己圖書館所藏提供給世界其他的圖書館。”[4]隨著國際間文化交流活動的頻繁發生,民族文化之間的融合趨勢愈加深入,因此,各區域圖書館充分依托館藏地方文獻的優勢,擴大國際間文化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成為可能,資源共享也將最大化。
[1]韓樸.地方文獻事業與公共圖書館[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2(S1):23-24.
[2]肖喜雨.新技術環境下社科院圖書館收集與開發利用地方文獻之我見[J].現代情報,2000(9):37-38.
[3]譚英.我國出版物呈繳本制度的回顧與展望[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6(3):32-34.
[4]Shirley K Baker,Mary E Jackson.The Future of Resource Sharing[M].NewYork:HaworthPress,1995.
G253;G258.2
B
1005-8214(2014)11-0077-03
宋玉軍(1963-),男,寧夏圖書館典藏部主任,副研究館員;金曉英(1968-),女,寧夏圖書館館員。
2014-05-13[責任編輯]李金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