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姍
(天津市科技統計與發展研究中心 天津300051)
地方引進國家級科研院所的模式研究
盧 姍
(天津市科技統計與發展研究中心 天津300051)
從整建制搬遷、外設分支機構、項目成果轉化、合作共建和戰略聯盟等方面闡述了中央駐地方科研院所的不同入駐模式。這些入駐模式豐富了地方引進科研創新資源的可選度,有利于更多更好的中央院所選擇更加合理的模式入駐地方,并最大限度地為地方經濟建設添磚加瓦。
國家級 科研院所 引進 地方政府
地方科研院所是國家創新體系中最精銳的力量,是產出科技創新成果的主要源泉,其科研條件、科技力量和開發創新能力均處于全國領先地位。截至2010年底,全國共有各類科研院所 3,696家,其中中央所屬科研院所 686家。中央科研院所以 19%的機構數量占據著 78%的科研創新人才和 90%的科研經費支出,創造出87%的有效發明專利和84%的國家或行業標準。中央院所已成為最具實力的創新主體。
地方科研院所不僅直接促成了科技創新的重大突破,而且推動著新興產業的崛起和經濟結構的變革,可帶來重大發展和超越的機會。特別是在《國家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頒布實施以來,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步伐加快,各地方政府積極圍繞國家區域規劃展開布局,加大與中央科研院所合作的力度,努力搶占科技發展制高點,構建區域創新體系。中央科研院所憑借其雄厚的科技力量和巨大的發展潛力,成為支撐地區科技創新能力發展的動力源泉,成為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壯大的重要力量,更成為各個地方政府著力引進的目標資源。
當前,我國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各個地方政府極力渴望中央科研院所的技術創新和支撐。同時,我國科技體制改革不斷深入,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央科研院所迫切尋求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在這樣的形勢下,中央院所和地方的良性互動便成為必然。作為地方政府著力引進和吸收的重要目標,中央院所在與地方合作過程中逐漸積累經驗,不斷適應發展變化的新需要,探尋更加完善有效的合作渠道,尋求互惠互利的契合點,使中央科研院所在提升自身科研創造水平的同時,能夠更好地服務當地經濟建設和發展,從而實現雙方的合作共贏。
縱觀中央駐地方科研院所的入駐模式,在我國不同發展時期特有的體制機制條件之下呈現不同的特點,歸納起來主要有整建制搬遷、外設分支機構、項目成果轉化、合作共建和戰略聯盟等。這些引入模式交叉存在,豐富了地方引進科研創新資源的可選度,有利于更多更好的中央院所選擇更加合理的模式入駐地方,并最大限度地為地方經濟建設添磚加瓦。目前,我國具有代表性的大院大所聚集地主要有北京、上海、深圳、武漢、江蘇等省市。
整建制搬遷是指由于國家建設或自身發展的需要,中央科研院所將研發機構、人員建制等全部資源自愿或非自愿地整體搬遷至另一地區。根據不同發展時期整建制搬遷的特點,可以將其分為政策性搬遷和主動性搬遷兩種。
1.1 政策性搬遷
在建國初期以及國家計劃經濟體制之下,由于國家發展戰略需要,各大院所在國家政策的驅動下,紛紛入駐地方支援經濟建設。特別是在“一五”、“二五”和“三線”建設時期,經國家重點投資建設支持,許多中央大院大所進行整建制搬遷,入駐中西部資源相對豐富但卻偏僻的地區。此時的搬遷主要為支援型的政策性搬遷。這時的湖北、陜西、四川、河南等地相繼引入一大批實力雄厚的科研院所,涉及經濟發展的各個領域。諸如中船重工第七研究院 725所,石化工程公司,機械工業部第四、第十設計院等12家中央院所相繼遷入河南,與當地工業形成完整的配套體系,成為推動地方發展不可替代的力量之一。
1.2 主動性搬遷
在現階段,隨著我國科技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科研院所的公益性逐漸被企業制代替,逐漸踏入市場的科研院所在機遇與挑戰中尋找“奶酪”。對于中央院所而言,要想做大做強,地域優勢尤為重要。選擇具有良好發展前景的地區進行整建制搬遷,是中央科研院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這便形成中央科研院所向地方轉移的主動性搬遷。
對于中央院所而言,整建制搬遷工程浩大,在遷移他處之后,將面臨各種挑戰。要在新的環境中創造出更多更好的科技成果并順利實現產業化,在實現自身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建設。因此,選擇中央院所和地方的契合點至關重要,這是實現雙方共贏的關鍵。從我國目前科研院所的轉移路徑來看,中東部經濟發達地區成為中央科研院所遷入的聚集區。這些地區充分利用“洼地效應”,為中央院所的發展創造出良好環境。中央大院大所的特殊優勢地位決定其并不單純因為某一方面的因素便進行整建制搬遷。在大多數情況下,是各個方面綜合作用的結果。在研究分析各地經驗的基礎上,總結歸納出中央院所實現整建制搬遷的關鍵因素如下:
1.2.1 目標地區資源環境的吸引
目前中央大院大所的遷入地主要為經濟發達的中東部地區。這些地區經濟基礎好,擁有支撐中央院所進行科技創新、開發研究的全部條件和資源。諸如區位條件、創新載體、服務平臺、智力資源、資金支持、優惠政策、國家支持和相關配套設施等。中央院所進行整建制搬遷,迫切希望遷入經濟發達、交通便利、人才聚集、科研經費充足,并且能為其提供較好科研配套設施的地區,從而更有利于發揮創新主體的地位和作用。
1.2.2 目標地區市場需求的擴張
根據中央院所的科學研發和技術開發方向,某一地區要擁有與其實現良好對接的創新平臺和產業領域,諸如相關產業基地、創新園區等,能夠確保科研創新成果實現產業化,并且就近擁有廣闊的實際應用需求。當面對這樣的地區時,由于其能夠充分發揮自身價值,中央院所會不遺余力地向該區轉移,實現企業制科研院所搶占市場、提升其競爭力的目的。
1.2.3 遷出地區資源條件的制約
中央科研院所的搬遷與遷出地區在經濟、環境、政策、市場以及體制上的種種制約因素是分不開的。一方面,在市場經濟下,中央院所極力擴張來增強自身實力,當一個地區的資源不能滿足或即將不能滿足其發展需求時,選擇整建制搬遷是中央院所的最好出路之一。另一方面,科研院所的科技人才是自由流動的,他們極力追求更好的工作條件、福利待遇、生活環境以及子女教育環境,而遷出地區往往不能滿足這些需求。
外設分支機構是當前常見的中央院所外遷模式,是指隨著科研院所規模的不斷擴大,為了自身發展需要或是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等目的,中央科研院所在總部機構以外的地區設置分支科研單位,擁有獨立科研自主權,但仍然隸屬于中央科研院所總部,在科研方針、政策上受到不同程度的控制。現階段,中央科研院所面向市場的主動性正在增強,對發展環境的要求逐漸變高,它們渴望尋求新的出路,能夠確保其創新成果實現產業化,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同整建制搬遷模式一樣,中央院所極力尋找發展空間廣闊、科研基礎雄厚、創新環境良好、產業配套齊全、科技政策優惠的地區。與整建制搬遷不同的是,外設分支機構更加靈活和高效。由于行政管理、組織結構等因素限制,無法或無需進行整建制搬遷時,選擇外設分支機構來轉移業務成為最為有效的方式之一。
成果轉化模式是指中央院所為提高生產力水平而對其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所產生的具有實用價值的科技成果進行后續試驗、開發、應用、推廣直至形成新產品、新工業、新材料,發展新產業等活動。作為國家科研戰略高地和知識創新主體,中央科研院所集聚了人才、項目、設備等多方資源,是優質專利成果的產出重地。如何實現這些專利成果的順利產出一直是科研院所關注的焦點問題。中央院所選擇成果轉化地區時,在考慮區域環境、配套設施、人才資源以及優惠政策等的基礎上,必須考慮該地區是否具備成果轉化條件,是否具備能夠與科研成果實現對接的企業,是否具備有利于科技成果實現轉化的體制機制。
3.1 銜接配套企業
根據中央院所研究領域,目標地區要擁有發展潛力巨大的企業,能夠與中央院所的科研成果實現順利對接,使科技成果迅速轉化為新產品、新材料或新工藝。
3.2 相關產業基地
目標地區要具備中央院所涉及領域的產業基地、創新園區等,保證各個企業之間相互連接,在科技成果轉化成新產品基礎上順利實現產業化,從而形成完整創新鏈。
3.3 廣闊市場需求
對于已經實現產業化的新產品、新工業或新材料,目標地區要擁有廣闊的市場需求或能夠順利實現銷售一體化的網絡,從而形成研發、生產、銷售為一體的完整產業鏈。
合作共建模式是指中央院所與地方政府、企業、科研機構和高校等組織通過合作形式共同建立科研中心或研發機構等,也可以是圍繞大項目、好項目開展聯合共建,以充分利用各自資源,優勢互補,達到開發與研究的有效性。當中央院所極力尋求市場、拓展影響范圍時,由于當地組織更加熟悉本地區發展環境和狀況,因此,采取合作共建的模式是共同發展的有利模式,在提升自身能力同時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在分析國內經驗基礎上發現,政策引導是進行合作共建的關鍵因素。
戰略聯盟模式是指中央院所為了獲得某種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或新標準,達到擁有市場、共同使用資源等戰略目標,與地方政府、企業、科研院所或高校簽訂協議,結成聯合開發、優勢互補、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松散式網絡化聯盟,從而大大提高了成功的可能性,破解技術難題,加快開發速度,降低開發成本和風險。戰略聯盟是產學研結合的一種組織形態,是現階段許多科研院所入駐地方發展時普遍采用的模式。
在吸引中央院所與本地企業、科研機構共建戰略聯盟的過程中,目標地區創新主體是達成戰略聯盟的關鍵性因素。目標地區必須具備與中央院所發展目標相一致、研究領域相協調的創新主體,包括企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或其他組織機構。中央院所與地方的創新主體互通交流與合作,形成跨學科力量,進行一系列技術配套和集成,形成技術創新鏈,達到開拓創新、提升實力的目的。在此基礎上,按照企業和產業鏈之間的相互要求進行創新,使產業鏈上下游之間的結合更加緊密,促進產業技術更加完整和豐滿,實現科技與經濟的緊密結合。
Introduction of State Level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by Local Governments: A Study of Settling Models
LU Shan
(Tianj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for Statistics and Development,Tianjin 300051,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organization removal,affiliated agency setting up,project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joint building and strategic alliance,different settlingmodels for state level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were described. The presentation of these models can not only help local governments in the selection of innovative scientific resources,but also guide the institutions to settle in local areas with more reasonable ways.
state level;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introduction;local government
G311
A
1006-8945(2014)11-0062-03
2014-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