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東
(中央民族大學圖書館,北京 100081)
云南明代方志《滇略》述論
黃金東
(中央民族大學圖書館,北京 100081)
謝肇淛是明代著名的文學家、詩人,一生著述豐富,《滇略》為其代表作之一,是謝肇淛對云南文化的最大貢獻,記述簡明扼要,體例獨具特色,內容無所不包,涉及經濟、政治、經濟、民族、文化等各方面。該方志保存了大量的史料,對研究古代云南歷史、經濟、文化及民族等方面有重要參考價值。
滇略 謝肇淛 地方志 體例 史料價值
地方志簡稱方志,它是全面系統地記述本行政區域自然、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歷史與現狀的資料性文獻,具有“存史、資治、教化”等功能。因此,歷朝歷代都非常重視地方志的修纂。云南雖地處邊陲,但志書的編纂歷史悠久,元代即出現全省性質的志書《云南志略》,明代纂修的省志更有9種之多,如洪武《云南志》、萬歷《云南通志》《滇略》《滇志》等,其中尤以謝肇淛編纂《滇略》最為著名。道光《云南通志稿》認為在明志中“惟謝肇淛《滇略》稱為完善”。
謝肇淛(1567~1624),字在杭,號武林、小草齋主人,晚號山水勞人,福建長樂縣江田人。萬歷二十年(1592)進士,曾官至云南布政使司右參政。謝肇淛一生著述豐富,主要有《小草齋詩集》《小草齋續集》《小草齋文集》《西吳支乘》《居東雜纂》《北河記》《滇略》《風土記》《粵藩末議》《塵余》《五雜俎》等20余種。作為明代宦滇士人之一,謝肇淛對云南文化的最大貢獻為纂修了詳細記載當時云南歷史文化、山川地理、名物典藏、風流人物的《滇略》。
關于《滇略》成書時間,謝肇淛在其書中并無明確的說明。《欽定 四庫 全書總 目》云:“此 書乃其 官云 南時所 作。”[1]937參照謝肇淛的履歷,當在天啟年間。《中國邊疆史地古籍解題》亦說此書大約成書于“天啟元年(1621)”。[2]255鄭志惠根據史書所載,也考證說其書成于天啟元年(1621)。[3]他根據《滇略》所記內容止于萬歷四十八年(1620)云龍州改土設流事,而王鳳文《云龍記往·段寶世襲傳》曰:“天啟元年改土歸流”,則云龍改土歸流事萬歷四十八年(1620)定案,次年天啟元年(1621)實行。又《明熹宗實錄》載,天啟元年(1621)二月己未,“升云南布政使司右參政謝肇淛為廣西按察使。”當時,謝肇淛離滇,編定《滇略》刻版于大理。因此,《滇略》成書的時間可斷定在天啟元年(1621)。
關于《滇略》的版本問題,方國瑜先生考證僅有大理萬歷開刻本。[4]433許多目錄書在著錄本書大都不知據何版本,《四庫全書簡明目錄標注》著錄有《云南備征志》本,實則為節錄清抄本。今流傳的版本,根據《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著錄,主要有以下幾種[5]:①明刻本。分別藏于北京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南京圖書館、常熟市圖書館。②傳抄明刻本。藏于云南省圖書館。③清乾隆間《四庫全書》本。分別藏于北京圖書館、故宮博物院圖書館、甘肅省圖書館、浙江省圖書館。④傳抄《四庫全書》本。分別藏于中央民族學院(今中央民族大學)圖書館、天津市人民圖書館、云南省圖書館。⑤抄本。分別藏于中央民族學院(今中央民族大學)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南京圖書館、福建師范大學圖書館。
《滇略》共10卷,其體例出自萬歷《云南通志》,其志17卷,分地理、建置、賦役、兵食、學校、官師、人物、祠祀、寺觀、藝文、羈糜、雜志等12類,下又分為58目。謝志略而更張,將全書分為10門,即“一曰版略,志疆域也;二曰勝略,志山川也;三曰產略,志物產也;四曰俗略,志民風也;五曰績略,志名宦也;六曰獻略,志鄉賢也;七曰事略,志故實也;八曰文略,志藝文也;九曰夷略,志苗種也;十曰雜略,志瑣聞也。”[1]937《滇略》全書體例嚴整,平分類目,不求細分,而能統攝全書,條理明晰,秩序井然。所述內容皆有所據,而又剪裁得體,敘述得法,較之諸家志書,特為雅潔。與前代云南志書相比,《滇略》在體例上又有所創新,它突破了原來以地域為中心記載地理志的寫法而將地理志中同一性質的問題由原來分散在各府州縣分別以細目記述的政區沿革、山川、物產三部分和風俗中的一部分挑選集中起來,直接命名為《版略》《勝略》《產略》《俗略》,同時將舊志中分散在各志相同的內容集中為一個略按類記載,既突出了這些內容的專科性、科學性、實用性,同時也體現了地方特色,有利于后人對地方志書的開發利用。[3]60
《滇略》全書分為10卷,一卷為一略,內容廣泛,各卷所記,列舉如下:
卷一為《版略》,主要記載云南的疆域。此卷先是敘述自“三皇”到明“高皇帝”時期云南與中央王朝的關系,及在此期間云南與外界的聯系和戰事,其中頗為有趣的是有關于“云南”名稱的由來。其中曰:“漢元狩間,彩云見于南中,譴使跡之,云南之名始此也。”接著記載云南府、大理府、臨安府、永昌軍民府、楚雄府、曲靖軍民府、澂江府、蒙化府、鶴慶軍民府、姚安軍民府、廣西府、尋甸府、武定軍民府、景東府、元江軍民府、麗江軍民府、順寧府、永寧府、鎮沅府、北勝州、蒗蕖州、新化州等地方的政區沿革。
卷二為《勝略》,主要記載云南的山川、河流、關隘、池、江、橋、寺、巖洞等。其中關于山的記載最多,主要有金馬山、碧雞山、五華山、太華山、螺山、玉案山、點倉山、雞足山、青華山、九鼎山、水目山、判文山、太保山、哀牢山、烏蒙等;其次對金沙江、潞江、蘭滄江、西洱河、漾水、滇池、蕩山寺、弘圣寺、云津洞等也有記載。作者用簡練的語言對云南的山川作了清晰的記載,如對金沙江的記載:“金沙江,一曰若水,源出旄牛徼外。在麗江西北。東南至于麗江、鶴慶、北勝、姚安諸界,水濱產沙金,故名。”
卷三為《產略》,主要記載云南的物產。如水果有檳榔、荔枝、黃柑、猩猩果、抹猛、菠蘿蜜等;魚類有公魚、細鱗魚、異魚等;花草類有茶花、地涌蓮、蘭花、血樹、念珠樹、杜鵑、刺桐、赤藤、斑竹、火把花、鎖梅、金剛纂;蛇類有脆蛇、蟒蛇、蚺蛇等;礦石有滇銀礦、瑪瑙、琥珀、寶石、文石;特產有雞樅、孔雀、百夷雞、百鵲膽、雪蛆、草烏、哈芙蓉等。
卷四為《俗略》,主要記載云南各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和節日。如“滇市為景,游人縱觀,正月燈市,二月花市,三月蠶市,四月綿市,五月扇市,六月香市,七月寶市,八月桂市,九月藥市,十月酒市,十一月梅市,十二月桃符市:一歲凡十二月市。”“ 民間 ,每月戌日 則祭 祖于家 。”“ 節 令、禮 儀 ,大率 以 中土類,若元旦更桃符賀歲,上元觀燈,清明插柳,四月八日浴佛,端午懸艾,酌菖蒲酒,七夕乞巧,中元祭祀,中秋玩月,重陽等高,臘月二十四祀灶,除夕守歲,飲酒先少后老,此皆列郡所同者,惟夷地風俗稍異耳。”“滇人知耕而不知耘,知農而不知桑,知馬而不知舟,好飲而不知釀,好鬼而不知制香,有紙而不知善作筆;其疾病也,知有巫祝而不信醫藥,爭斗,不畏刑法而憑盟誓。”除此之外,還有關于“雞卜”和“畜蠱”的詳細記載。
卷五為《績略》,記載了從“周莊蹻”至明南昌“劉綎”等宦滇士人的事跡。
卷六為《獻略》,記載在滇為官本地人之事跡。
卷七為《事略》,主要記載自周平王初至明萬歷四十八年(1620)期間云南歷史大事。如:“春秋時,庸與白濮伐楚,又糜 人率白 濮伐楚 。”“ 秦使常 頞略通 五尺 道 ,頗置 吏。”“(明)萬歷七年,緬破迤西,據之”等。
卷八為《文略》,主要記載詩賦藝文,可謂一方文獻匯編。
卷九為《夷略》,記載云南各地少數民族。如:僰夷、阿昌、地鬼羊等。
卷十為《雜略》,作者在此卷的小序里明確地表達了此卷的內容及作此卷之目的:“雜者,事之支也,稗官之野記,里巷之叢談,以及方外殊蹤,神鬼誕跡,雖有無不可知,而嵬鎖詭譎,往往足以昭勸戒,補遺逸,佐噴飯,張談鋒,有其錄之,不敢棄也。以其不附于正事,故謂之雜。”
綜上所述,《滇略》分別敘述了當時云南各級行政區劃、境內山川勝跡、著名特產、風俗民情、歷代在滇名宦事績、本土風云人物、歷史概況、記述滇事詩文、邊地民族情況以及當地之瑣聞雜錄等內容。
《滇略》內容廣泛,舉凡云南全省、并旁及鄰近部分地區之政治、經濟、文化、民族類別及習俗等,均記述較詳;此外,書中還收錄了若干當時一般文士所棄置之有關花木、鳥獸、蟲魚等類別內容,這些記錄對云南史地、民族、民俗學研究,以及自然、旅游資源之開發利用,都有參考價值。《滇略》史料價值突出,主要有以下幾點。
3.1 補前代史志記載之不足
《滇略》之史料來源,明代以前主要來自于《史記》《漢書》《后漢書》等正史及云南地方志書,兼及《白古通記》等野史;明代事則多來源于著者“自節駐葉榆,撫山川之美,感唐宋之事,乃搜羅通記,咨詢耆舊,合所經見”的真實見聞。因此,本志搜羅史料廣泛,引用內容真實有據,且多有前志所未載之事,新記之事亦多,足可補闕。《四庫全書總目》謂本志“上搜楊終、常璩之所未及,下以補辛顯怡、李京、楊慎、田汝成諸記載之遺陋”。袁嘉谷亦云其志:“《俗略》《產略》《事略》《夷略》四 卷,尤多新事 。”[6]387如“鴉片 ”“ 西洋布”等詞 就首 次出 現于《滇略》,其卷三《產略》曰:“哈芙蓉,夷産也,以鶯粟汁和草烏合成之,其精者為鴉片,價埒兼金,可療泄痢風蟲諸癥,尤能堅陽不泄,房中之術多用之,然亦有大毒”;卷四《俗略》亦載:“諸夷所産琥珀、水精、碧玉、古喇錦、西洋布及阿魏、鴉片諸藥物,輻輳轉販,不脛而走四方。”對前代史志較少記載的云南鹽具體的生產情況也有詳細記載,卷三《產略》云:“滇水皆以海名,而味不咸。鹽皆自井中出也,楚雄有黑井、白石泉井……其余小井無數,皆熬波成鹽。迤西者圓如瓜,迤東者如巖石,惟順蕩自巖穴涌出,有池盛之,熬作楪形,最潔白無滓。此泉初出甚盛,日百余斛,……又威遠州莫蒙寨有河,汲而澆諸火上,即成鹽。”土法制鹽的情景猶如眼前清晰可見,補充了前代史料記載的不足。
3.2 保存云南大量有價值的原始史料
地方志 之重 要功能 即為“存 史”,《滇 略》內容 豐富,“上 搜楊終、常璩之所未及,下以補辛顯怡、李京、楊慎、田汝成諸記載之遺陋”,政治、歷史大事、經濟、民族、文化等方面無所不涉,保存了大量古代有關云南的原始資料,如薛承教在序中所言,本志“悉風土之宜,究治亂之變,足以廣志之所未備”。自本志后,“而滇乘始有全書。南中士人始得俱諳其典故……寧第博物之書,雕蟲之籍己乎!”袁嘉谷先生也說,“世有輯滇掌故者乎?請以在杭《滇略》,附樊綽《蠻書》后可。”[6]387如經濟史料方面,《滇略·產略》就記載了“永昌騰越之間,沃野千里,控制緬甸,亦一大都會也。其人環巧,善制金、銀、銅、鐵、象牙、寶石、料綠、竹器、布之屬,皆甲他處。”又說“永昌之細布為佳,而洱海花紅膏染成最艷,謂之‘洱紅’;永昌善造青,謂‘金齒青’,其他獨倍他所”。由此可以看出當時云南在染織、制器、手工工藝、商品交換方面,都具有相當的水平。又如文化史料方面,卷四《俗略》記載了當地的方言,“方言,夷玀則侏離不可曉,漢人多江南遷徙者,其言音絕似金陵,但呼院曰萬,街曰該,鞋曰孩,虹曰水,椿松炬曰明子,蓄水曰海子,嶺曰坡子,溝曰龍口……不可殫記。方言耶,夷言耶,殊堪捧腹。”其他諸如民族、歷史大事等方面也保存了大量的原始資料,為研究云南的經濟發展歷史提供了寶貴的參考資料。
3.3 為研究云南各民族提供參考
云南自古為多民族地區,《滇略》專設《夷略》一卷記載云南各少數民族,可供研究參考。其卷九《夷略》載:“西南諸夷種類至多,不可名紀。然大端不過二種:在黑水之外者曰僰,在黑水之內者曰爨。僰有百種,爨亦七十余種。僰性柔弱,爨性強悍;僰耐濕,好居卑,爨耐燥,好居高;僰以織紡稼穡為業,爨以生畜射獵為業。僰自為地有酋長,法令嚴明,與中國無異。爨雖有頭目,然與郡縣雜處,習染詐偽,小則鼠竊狗偷,大則聚眾相攻殺,不可禁止。此其大較也。”這就進一步把云南在漢代西南夷兩大類民族從分部的地理位置、民族性格、居住環境、生產方式、社會組織結構等各方面做了較為科學的識別。又如關于“佤族”的記載,我們知道,佤族史稱“哈喇 ”“哈瓦”“卡瓦”等,《滇略》卷九其中說:“古剌 ,男 女 色 默甚,略同哈剌。”顯然,“古剌”和“哈剌”是同一民族中的不同部分。同卷又載:“哈杜,稍類哈剌,皆居山巔。”天啟《滇志》載:“ 古剌 ,種類略同哈杜,亦 類哈 剌,居山,言語不通。”[7]1001可見,“哈杜”與“古剌”“哈剌”皆為同一民族,即佤族。這些資料都彌足珍貴。
綜上所述,《滇略》體例完備,內容豐富,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在云南古代歷史、經濟、文化、民族等研究方面足資參考。更難能可貴的是,《滇略》敘事文筆優美,也具有相當的文學價值。謝肇淛本乃一位文學之士,《滇略》標題簡明典雅,不落俗套;敘述文筆流暢,毫無冗詞贅語;才情既美,寓意更深。[8]803如 在卷 三《產 略》中 ,對“茶 花”描 寫到 :“ 滇中 茶花甲于天下,而會城內外尤勝,其品七十有二。冬春之交,霰雪紛積,而繁英艷質照耀庭除,不可正視,信尤物也。”可見,《滇略》具有史料和文學的雙重價值,作為云南一代名志,尤顯珍貴。
[1] 欽定四庫全書總目·史部二十四·地理類一[M].北京:中華書局,1996.
[2] 范秀傳.中國邊疆史地古籍解題[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
[3] 鄭志惠.《滇略》的版本與史料價值[A].云南大學歷史系編.史學論叢·第 6 輯[C].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1997.
[4] 方國瑜.云南史料目錄概說[M].北京:中華書局,1984.
[5] 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臺主編.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5.
[6] 袁嘉谷.袁嘉谷文集[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7] (明)劉文征撰;古永繼校點.滇志[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
[8] 方國瑜主編;徐文等纂錄校訂.云南史料叢刊·第六卷[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1998.
黃金東男,1981年生,館員。研究方向:歷史文獻學及中國古代史。
G255.1
2014-06-17;責編:張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