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昌,楊云飛
(大理學院政法與經管學院,云南大理 671003)
海東山地城市民族文化建設的思考
李鴻昌,楊云飛
(大理學院政法與經管學院,云南大理 671003)
在海東山地城市建設成為社會熱點的背景下,通過實地調研及文獻研究,認為海東山地城市建設要有別于海西,提出建設城市生態文化體系、促進山地城市的生態轉型;正確運用外來名人文化、宣傳及保護鄉土民族文化;面山處挖掘白族山地文化、濱海處凸顯漁民親水文化;加強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加快古村落的保護,推廣“一村一品”項目或建立鄉村生態博物館;打造民族性山地建筑文化品牌等海東山地城市民族文化建設的策略,為政府相關部門作決策參考。
民族文化;山地城市;海東
海東片區位于大理市洱海東岸,約占大理市總面積的1∕3,包括上關鎮、雙廊鎮、挖色鎮、海東鎮和滿江辦事處,海岸線總長約70千米,共有37個村委會,人口約11萬〔1〕。海東山地城市建設的基本格局包括新城、工業翼、旅游翼三個功能區,按照一主、一帶、兩翼和三組團來構建。一主即海東新城,兩翼即南冀(工業翼)為鳳儀工業園區、北冀(旅游翼)包括一帶(濱湖旅游帶),三組團(挖色、雙廊與上關)。在當前“兩開發,兩保護”,建設海東山地城市的熱點背景下,山地城市建設要充滿活力,必須從大理實際出發,注重山地化、民族化、生態化、個性化,分析海東人文歷史,彰顯城市的民族本土文化特色,保障城市的可持續性發展。
公元前3000年左右,處于新石器時期的白族先民就在海東境內繁衍生息;公元前1500年至前400年,海東進入青銅文化發展的輝煌時期,形成了洱海地區早期的部落聯盟和邦國,以農耕文化為主的中心邑鎮悄然形成;公元前400年至公元500年,海東進入昆彌白子國為主的邦國體系時代,到該時期的中晚期,海東被納入中華政治、文化的框架內,于是,海東在文化上大肆以本土文化來吸收漢文化、古印度文化、西北部分古羌氐文化等。公元500年至737年,海東進入了一個世襲軍事王權組織的紛爭時期;公元738年至1254年,海東屬于南詔大理國六朝王都的京畿區,先后設置趙瞼、天水郡、神河州等,是王都水、陸交通網絡的樞紐和主要城市、村邑集群地之一(2003年銀梭島貝丘文化遺址出土文物經碳十四測年,距今4 881年,銀梭島貝丘遺址的年代跨度較大,為上下91年。即最早距今5 000年,最晚至公元前后。此材料及海東相關歷史文化資料均由著名民族史學者楊周偉先生提供)。
海東片區,風光絢麗,歷史悠久,民族文化資源豐富,文物古跡眾多。
(一)城市歷史久遠
公元前11世紀周孝帝期間,挖色境內的先民就以沙漠廟一帶為中心建立了魯白王國,創造了白族早期的魯白文化(明代《趙州志》和清代《雞足山志》都有記載)〔2〕。發生了天寶隴坪之戰、吡舍之戰,鄭回入贅、楊干貞發跡建大義寧國、高國公建寺鑿窟等歷史事件;元、明、清三代,洱海東岸形成了以大城為代表的魯川古村鎮群、趙州城為代表的趙州古村鎮群南北兩大人文地理區域,大興儒學和應試科舉,孔廟、文廟、文昌宮遍布境內,三甲舉士貢生數百計,鎮集、村集、廟會、小三月街商市興旺。大城,清康熙時被云南提督編圖命名為“大理府第一文明古鎮”,特奏準設立文廟和武廟〔2〕。雙廊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和地理環境以及豐富多彩的民族民俗風情,號稱“四千年古漁村”,被譽為“蒼洱風光第一鎮”〔3〕。金梭島是洱海第一大島,四面臨海,風光旖旎,歷史上是南詔國國王的避暑行宮,現為典型的漁村〔4〕。
(二)宗教文化豐富
從南詔中后期至大理國末年,形成了以四寺、三窟為軸線的大小寺廟殿宇相環繞的神河州佛教中心及由“一印、一島、兩山、三窟、四塔、五寺”組成的洱海東岸朝山古道佛教道場系統。這一時期,建造了崇福寺、毗沙門天王寺、高興寺、羅荃寺、遍知寺、羅荃塔、象山文筆塔、天鏡閣、圣宗寺等寺廟、塔宇、樓閣。除此而外,海東各村白族全民性地信奉白族本主,有自己的本主節。作為白族人民心靈寄托與身心娛樂方式的本主祭祀活動、豐富而生動的本主神話傳說、精湛的本主廟建筑雕塑藝術等構成了白族文化最絢麗的篇章。
(三)民族建筑特色鮮明
海東民居有多種規格,式樣靈活,極具民族地方特色,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它們都以石頭為基叫石腳,在石腳上夯筑板墻,間隔和上層用磚和土基,瓦房一般下蓋板瓦,上蓋筒瓦,兩頭設風火墻,大多以花鳥山水繪畫雕塑為裝飾。新建民居又延續白族傳統風格,因此,整體格局相對統一協調。村間或廣場、寺廟等地也設照壁。照壁類型有一面照壁、三滴水照壁、八字照壁三種。
(四)民俗風情文化濃郁
白族人口占89.4%的海東片區,民族傳統文化遺存豐富、保存較為完整。其建筑風格、生活習俗、婚姻習俗、喪葬習俗、飲食居住習俗和民族服飾、宗教信仰、特有的民族節日、本主文化、民間故事傳說、霸王鞭、龍舟賽、上刀山、民歌、白劇等傳統體育與藝術文化都具有內涵豐富、功能奇異、文化特色濃郁的鮮明的本土特征。
(五)文物古跡眾多
海東片區可考有5 000年歷史〔5〕,留下眾多文物,有代表性的詳見表1。
由于公元738年南詔遷居太和城,大理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西移以及洱海的阻隔,海東仍保留著較為濃郁且鮮活的民族特色。現存各種極具特色的文化,如宗教文化、各種民俗節慶文化、名人文化、白族建筑文化、民歌民謠及各類神話傳說、歷史遺跡、漁民文化、生活、婚姻及喪葬習俗、飲食文化和民族服飾等。在海東山地城市建設過程中,保持本土文化,充分彰顯白族文化特色,需注意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表1 海東片區文物保護單位基本情況
(一)避免文化建設缺乏系統性
在海東山地城市建設過程中,要充分發揚山地文化的保守性、排他性和崇尚個性三者兼具的混合性特征,同時避免缺乏開放性、兼容性和集體性的特質〔6〕。在保持山地文化民族化、原生態化的同時,遵照生態性、系統性原則,有選擇地吸收外來優秀文化,使兩者共融,促進城鄉居民傳統生產、生活方式及價值觀念向環境友好、資源高效、系統和諧、社會融洽的生態文化轉型,全方位建設個性化、民族化的現代生態城市。
(二)建設有別于海西,避免拷貝復制
文化是一個城市的靈魂,亦是城市形象的體現。我們不可盲目追求“洋氣”或對海西進行拷貝復制,這樣會致使海東片區在山地城市建設過程中本土白族文化特色日漸遠去,只剩一片片隨處可見的水泥森林,不土不洋,不中不西,缺失特色。
(三)防止旅游資源開發對原居民文化和生活習俗造成破壞
當擁有先進文化的游客與東道主文化發生沖突時,東道主往往是心懷仰慕之情來對待外來文化的。因此,需謹防本土文化被異化、被殖民化。以雙廊鎮為例,隨著外部游客及名人的涌入,酒店、客棧的現代化開發,使原住民在原有的相對封閉和獨立的環境中形成的特有民族文化氛圍逐漸被淡化。因而,首先要防止文物古跡因建設而被損毀。其次,城市進程及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還要防止民族文化和習俗的商品化。民族文化和習俗作為旅游產品,能夠吸引游客。但對原本純真的文化和習俗如果只是進行戲劇化的包裝、程式性地展示給游客,一方面會導致民族習俗原有文化內涵的消失,另一方面也可能導致某些民風習俗的商品化。最后,要防止古村落的不斷消失。海東較之海西,古村落眾多,但近年來消失速度不斷提速,許多鋼筋水泥建筑如雨后春筍般地取代了傳統民族建筑。
海東要保持本土文化,必須充分彰顯白族文化特色。原海東鎮(含鳳儀部分地區)應規劃建設為現代化的民族化新城,體現大理人的與時俱進。新城的定位為“人文大理,宜居閑都”,應以“新”為特色,大力發展新型工業、高端酒店以及旅游房地產業等,居民以外來人口為主;而原來的挖色、雙廊兩鎮應以“古”為特色,大力發展生態旅游業、現代化農業和特色客棧等,并以原住民為主。且在城市建筑風格、美化、綠化、亮化等方面凸顯白族文化,以彰顯海東城市特色。
(一)建設城市生態文化體系,促進山地城市的生態轉型
城市建設不僅要體現科技進步,更要注重以人為本,打造生態文化體系,積淀豐厚的文化內涵。海東山地城市要建設的生態文化體系應包括體制文化、認知文化、物態文化、心態文化。建議在體制文化、認知文化、物態文化、心態文化建設的基礎上,實現從物理空間需求到生活質量需求、從污染治理需求到生理和心理健康需求、從城市綠化需求到生態服務功能需求、從面向形象的城市美化到面向過程的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四類轉型〔7〕。
(二)正確運用外來名人文化,宣傳及保護鄉土民族文化
目前,由于楊麗萍、趙青等名人效應的影響及外來文化的沖擊,雙廊文化殖民現象日益凸顯,本土文化逐漸丟失。還“白族千年古漁村”之本來面目,保持本土文化特色迫在眉睫。于是,在海東山地城市建設過程中,需要我們正確處理名人文化與本土文化的關系,在多元文化并存的同時,深入挖掘“白、古、漁”文化,加大傳播及保護力度,使之仍能成其為主流文化,努力營造民族文化的濃厚氛圍,促進原住民的文化自覺,延緩當地民族的同化速度。同時,運用名人效應,建設諸如金庸文化研究院、楊麗萍藝術學院等名人品牌,加速形成新的海東文化。
(三)面山處挖掘白族山地文化,濱海處凸顯漁民親水文化
山地城市需要在可持續發展的民族文化原生態保護、當地原住民的文化自覺和認同、開發者的責任義務上做好工作。讓開發者和原住民充分意識到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對于山地生態旅游是不可分割的共生體,摒棄純粹的商業目的,達成文化上的溝通、共識與文化自覺,城市才有可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大理之山地白族古已有之,在海東山地城市建設中,要突出山地化,所以我們建議挖掘提煉如云龍諾鄧、者么山地白族等地的山地文化,在新城加以運用擴大,凸顯山地白族特色,打造山地化、民族化、生態化且有別于海西城市的個性化海東新城。海東濱海區域要凸顯漁民親水文化,重點建設白族漁民文化與親水景觀文化,挖掘保護打漁調等民族古漁歌曲及漁獵文學及神話傳說,并融合到濱海景觀大道的修建及文化氛圍之中。
(四)加強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海東片區1處省級、16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是海東悠久歷史文化底蘊的物證。在城市建設進程中,需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切實把文化遺產及文物保護落到實處。建議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登錄制度,將海東所有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注冊、登記,通過登錄認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資格,確定它們的歷史文化價值,用一定的法律法規或條例加以約束,并通過媒體公布于眾,進行輿論宣傳,提高大眾的保護意識,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建議設立“白族文化遺產”博物館,增強公眾的保護意識。同時,在旅游資源開發中,民族文化和習俗作為旅游產品的開發必須進行科學論證,以避免民族文化和習俗的簡單商品化,對一些口頭文化、無形文化要做好傳承工作。
(五)加快古村落的保護,推廣“一村一品”項目或建立鄉村生態博物館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說:“中華民族最久遠綿長的根不在城市中,而是深深扎根在古村里。中國最大的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復合和總合是古村落。”由于歷史等原因,海東仍有大城等許多古村落。然而,由于城市化進程中蘊含的極大商機,古村落的消亡近年來進入了高潮。因此,古村落保護在海東山地城市建設過程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古村落保護內容包括整體空間形態、傳統街巷格局、建筑風格、古文化遺址、古建筑物、古樹名木以及地方特色方言、戲曲、傳統工藝、民風民俗等。建議深入挖掘一個村落的一種產品或者一個區域的一個亮點〔8〕,賦予其民俗學、民族文化、美學等方面的內涵,來推廣“一村一品”項目或建立鄉村生態博物館,深加工聚集制作并展覽銷售海東各民族民間工藝制品并推廣傳播出去,以堅守一個鄉土文化,做響一個品牌。這樣,既弘揚了民族文化,又保護了鄉土習俗的傳承,還能最有效地吸引游客。
(六)盡可能保持白族習俗文化
缺失民族文化與鄉村文化將意味著我們的城市文化沒有根基,缺少了本地民族文化與鄉村文化的支撐,海東山地城市文化將不可能有永恒的魅力。所以,我們要在城市文化與保持原來的鄉土習俗文化中,找到一種平衡。盡可能在各項制度及城市建設中,保持海東各種民間、鄉村文化。如各種民俗節慶文化、宗教文化、漁民文化、白族山地建筑文化、婚姻及喪葬習俗、飲食文化和民族服飾等白族舊有習俗文化。
(七)打造民族性山地建筑文化品牌
在海東山地城市建設過程中,建議在堅持白族建筑風格的基礎上,根據不同坡向和地形高差及臺基面積建造不同類型的建筑,使每幢建筑順應山勢,與坡地交錯,這樣既能避免對自然山體的破壞,又能盡顯大理特色突出的山地城市獨有的居住魅力。營造與自然面貌有機結合的城市環境,使建筑靈活多變地“長”于山間林中〔9〕,形成獨特的山地城市風貌,并保留所有的山谷、打造具有獨特景觀特征的山體公園、溪流、森林公園等,來實現山體和森林的自然結合。同時,建議以電梯廊橋直接豎向提升數十米的高度,以打造垂直交通體系,解決坡地建筑的坡度對社區內人流通行的阻礙,讓坡地社區獲得平地社區一樣便捷的人流交通〔9〕。
〔1〕龍肖毅,李鴻昌.基于SWOT分析的海東山地城市建設策略探析〔J〕.普洱學院學報,2013,29(2):16-20.
〔2〕百度百科.挖色鎮〔DB∕OL〕.(2013-11-25)〔2013-12-04〕.http:∕∕baike.baidu.com∕link?url=VioZzuB0p1Ek1jifr5PUJa T9RCRagg7iLLByL2vf-tHYIYaDLaTYSHEneZYYt9xp4U EDqNtN9ngXIRsOdN28pq.
〔3〕百度百科.雙廊鎮〔DB∕OL〕.(2013-11-16)〔2013-12-04〕.http:∕∕baike.baidu.com∕link?url=0Xg1yRW6zvR3FQLRpi17 2nsal7ugA9zO9zO8qQjm0gGyKXJb1n6eoFrHBOuHQm2m DquZzwJhmdfccg93JSbnPK.
〔4〕百度百科.海東鎮〔DB∕OL〕.(2013-11-29)〔2013-12-04〕.http:∕∕baike.baidu.com∕link?url=TPq-yW-M20cjEr37Sawja NMSbaNy4xHfo6VufaXeSoKntHSa7s8MYOTvu8CtQZLMq sP8RTe2Qy8hDdE-6lLa.
〔5〕新華網云南頻道.大理銀梭島貝丘遺址〔DB∕OL〕.(2006-06-08)〔2014-03-06〕).http:∕∕www.yn.xinhuanet.com∕top?ic∕2006-06∕08∕content-7211570.htm.
〔6〕陳釗.山地文化特性及其對山地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J〕.山地學報,1995,17(2):179-182.
〔7〕王如松,周鴻.人與生態學〔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198.
〔8〕楊福泉.云南民族文化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利用〔DB∕OL〕.(2010-08-11)〔2013-12-04〕.http:∕∕wenku.baidu.com∕view∕b3afffc3d5bbfd0a7956736c.html.
〔9〕佚名.綠色的山地住宅:以重慶學府大道69號為例〔DB∕OL〕.(2012-08-01)〔2013-02-20〕.http:∕∕wenku.baidu.com∕view∕cd01fb8002d276a200292e36.html.
(責任編輯 楊朝霞)
Thinking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thnic Group Culture In Haidong Mountainous Town
LI Hongchang,YANG Yunfei
(College of Politics,law,Economics and Management,Dali University,Dali,Yunnan 671003,China)
It becomes the hot social background to construct Mountainous town,HaiDong.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field and document studies,this paper illustrates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HaiDong Mountainous town should differ from Haixi(the west side of Erhai Lake),proposes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system with the ecological city,and promote the ecological transformation of mountainous city.It is essential to use the foreign celebrity culture correctly,to protect and publicize the folk culture,to dig out the Bai minority culture among the people facing the mountain,to enhance the closeness of the fishmen by the water in BingHai,to protect the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non-material heritage,to speed up the protection of old villages,to promote“one village one product“project and to establish rural eco museums.The strategy to create a national brand of architectural culture in mountainous area including construction of the culture of the Ethnic group in Haidong mountainous town can be a reference for the relevant governmental departments for their decision making.
the culture of the ethnic group;Mountainous town;HaiDong
G127
A
1672-2345(2014)05-0095-05
10.3969∕j.issn.1672-2345.2014.05.023
2013-12-24
2014-03-07
李鴻昌,教授,主要從事思想政治與文化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