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學圖書館 湖南長沙 410082)
始于20世紀50年代的中國信息資源共建共享活動已經走過了50多年的歷史,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高校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是全國信息資源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特有的技術、人才等優勢,國內高校圖書館的信息資源共建共享一直走在推進全國信息資源共享的前列:1957年的《全國圖書協調方案》共有105所成員館參加,其中高校圖書館成員超過70%;1987年“全國文獻資源調查”課題組成員大部分是高校圖書館;1998在全國高校圖書館系統啟動了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體系(以下簡稱CALIS);新世紀的《圖書館合作與信息資源共享武漢宣言》更是推動著信息資源共建共享事業走上了良性循環的道路……作為全國高校信息資源共享的重要組成部分,30多年來,湖南省高校圖書館的信息資源共建共享既與時俱進,又開拓創新,呈現出其獨特的魅力。
20世紀80年代初期,國內圖書館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時期,我省高校圖書情報事業也迅速得以振興和發展,高校圖書館界開始探索資源共享實踐:1980年12月成立了湖南省高等學校中心圖書館委員會(1985年改名為湖南省高等學校圖書館工作委員會,1989年改名為湖南省高等學校圖書情報工作委員會),它為密切全省高校圖書館館際之間的聯系,實現圖書館間的文獻互借、文獻傳遞、目錄共享打下了基礎。
當時,盡管高校圖書館的文獻購置經費有了大幅度的增長,但館藏與資金的有限仍是困擾圖書館發展的重要原因。為走出困境,中南工業大學(2000年合并后為中南大學)圖書館、湖南大學圖書館和湖南師范大學圖書館等骨干圖書館開始嘗試在資源建設、管理和利用等各環節開展協作協調:如當時部分高校圖書館之間發放的通用借書證就得到了讀者的普遍贊揚。但由于宣傳不夠等原因,通用借書證的使用率僅為30%。〔1〕1985年,在湖南省中心圖書館委員會的主持下,《湖南省西文期刊聯合目錄數據庫》問世,數據庫首次對全省西文期刊的收藏進行了集中揭示。在該數據庫的基礎上,1987年該委員會出版發行了《湖南省外文期刊聯合目錄(西文分冊)》,有數家高校圖書館參加了其編制。〔2〕80年代以共享為主旨的活動,最值得提到的是《湖南省文獻資源調查研究報告》。1988年10月,為配合全國文獻資源調查工作,湖南省由省中心圖書館委員會牽頭成立了有各方面代表參加的調查領導小組,下設課題組。當時省內有多個系統的16個文獻收藏單位參加,其中高校圖書館有13家,包括湖南大學、湘潭大學、長沙鐵道學院、湖南財經學院、湖南中醫學院、中南林學院、長沙交通學院、湖南師范大學、中南工業大學、湖南農學院、衡陽醫學院、國防科技大學和湖南醫科大學。課題組對各個圖書館的藏書建設發展狀況、文獻收藏狀況和文獻利用指南、研究級藏書情況等進行了詳細調查,形成了《湖南省文獻資源調查研究報告》。報告不但全面客觀地反映了當時省內骨干圖書館文獻資源建設的狀況,受到全國課題組的肯定;而且這一活動也促成了湖南省圖書館界文獻資源共同建設、共同開發和共同利用的良好態勢。
20世紀80年代省內高校圖書館之間的部分協作活動使湖南省高校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成為現實。從內容上看,它著重于印本資源的建設與使用以及聯合目錄的編制,還處于漸進的量變階段,圖書館彼此之間可以共享的資源以及實際的共享范圍都是很有限的。
20世紀90年代初期,因特網的出現是我國信息資源共建共享的一個分水嶺,它使信息資源共享進入了資源層面的全球信息資源共享新時期。特別是90年代中后期,國家支持的信息共享項目紛紛啟動,信息資源共享逐漸深入人心。這時省內高校圖書館信息資源共建共享的相關工作主要是在省教育廳的領導下,省高校圖工委作為組織和發起者,由省高校圖工委秘書長負責組織實施。
1991年1月,由零陵、郴州、衡陽、岳陽、益陽、常德、懷化、婁底、邵陽師專圖書館和長沙職業技術師專圖書館聯合組成了湖南省師專圖書館協作會,廣泛開展藏書建設研討、導讀研討、科學管理研討以及編輯資料等系列活動。〔3〕90年代中后期,在計算機聯合編目可行性研究、通用借書證發放、與省市圖書館館際互借等方面,省內各高校圖書館都進行了有益探索。1997年10月,經過中南工業大學、湖南大學和湖南師范大學等全省9所高校圖書館兩年多時間的共同努力,《湖南省高等學校西文期刊館藏聯合目錄》由湖南電子音像出版社出版了光盤版。作為我省第一部高校圖書館聯合目錄,它共收錄全省19所高校6500條記錄,為網絡條件下信息資源共建共享提供了基本保障。〔4〕
20世紀90年代省內學界對信息資源共建共享的認識迅速提高,要求日益迫切,步伐更加快捷。高校圖書館資源共建共享實踐不再局限于館際互借和目錄共享,資源布局協調、自動化協作也開始起步,從組織結構的構想到工作目標的提出,都顯得較為成熟而又周到,特別是已經開始注重與全國其他系統的協作。遺憾的是,共享成果卻乏善可陳。管理上缺乏強有力的領導機構、信息資源的總體貧乏、資源配置的欠科學合理以及網絡環境的千差萬別、現代化設備的嚴重短缺應該是其中的原因。
1990年美國密歇根大學的研究者首次提出了“數字圖書館”的概念,盡管隨后這個概念幾經更新,但它給傳統的信息資源共建共享賦予了全新的內涵,成為21世紀我國信息資源共建共享的一個重要途徑。
為配合數字化信息大規模進入文獻資源建設領域,緩解經費短缺的矛盾,從2002年起,湖南省高校圖工委全面啟動了高校圖書館數據庫集團采購,先后組織了斯普林格、維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數據庫》、新加坡WSN電子期刊、北大方正Apabi、人大報刊復印資料等數據庫的團購。據不完全統計,10多年來全省有30多個館(包括中南大學、湖南大學、湖南師范大學、國防科技大學、湘潭大學、湖南農業大學、長沙理工大學、中南林業科技大學、長沙大學、湖南科技大學、株洲工學院、湖南文理學院等)、100多館次參加了多個數據庫的團購,極大地提高了本地區重點學科期刊文獻保障力。利用這一良好契機,部分高校館之間也開展了相關的共享活動。如2003年4月簽署的《湖南大學圖書館與中南林學院圖書館圖書文獻信息資源共享工作協議》等就是通過更小范圍的協作,來展現共建共享的巨大魅力。2003年后,許多高校的數字圖書館建設已初具規模,圖書館形成了實體館藏與虛擬館藏相結合的多層次信息資源體系,特別是中南大學、湖南大學、國防科技大學等骨干圖書館陸續開通了國際聯機檢索系統,為新一輪大規模的共建共享提供了條件。此時,我國最大的高校資源共建共享體系CALIS已迅速壯大起來,國內區域性共建共享聯盟也如雨后春筍。受社會大環境影響,省內高校圖書館資源共建共享也以一種縱橫交錯的態勢快速發展,呈現出多元并舉的特點,共建共享的內容、方式和范圍等都達到空前規模,全面推動著全省圖書館事業的整體發展。
首先,通過“湖南省高等學校數字圖書館”(以下簡稱HNADL)〔5〕,構建湖南省高校信息資源共建共享區域內縱向服務體系。2003年7月,由省教育廳組織,岳麓山下中南大學、湖南大學、湖南師范大學正式簽署了《岳麓山地區大學資源共享框架協議》,以此為基礎,三校圖書館開通了通用讀者證,實現了印本文獻的互借。隨后由三校圖書館共同參與建設而構成的數據庫共享平臺——“岳麓山大學城數字圖書館”正式開通運行,為全省高校信息資源共建共享提供了先導性試驗。2004年4月26日,由湖南省教育廳領導的、省高校圖工委具體指導的、依托湖南師范大學建立的服務全省高校的地區性數字化圖書館——湖南省高等學校數字圖書館正式啟動。經過9年多的發展,如今它已經全方位覆蓋了湖南省37所普通本專科院校和部分高職院校,數字資源種類達到22種。2009年4月,以HNADL為基礎,“湖南省數字圖書館傳遞平臺”投入使用,全省所有高校圖書館通過平臺可以自由傳遞文獻。
第二,通過“湖南省文獻資源共建共享協作網”〔6〕,構建湖南省高校信息資源共建共享區域內橫向服務體系。跨入新世紀,為響應省委省政府打造“數字湖南”的號召,湖南圖書館、湖南大學圖書館、湖南省科技信息研究所作為全省公共圖書館、高校圖書館和科學專業圖書館中的代表開始共同探討信息資源共建共享的發展之路。2004年7月14日,三館簽署了《文獻資源共建共享合作協議》,同年12月1日,在湖南圖書館百年館慶之時,由三館聯合建設的、省內首個跨系統的資源協作網——湖南省文獻資源共建共享協作網正式開通。經過一年多的發展,2006年4月,協作網又先后吸收了中南大學圖書館、湖南師范大學圖書館、國防科技大學圖書館、長沙理工大學圖書館等長沙多所大學圖書館,隨后湘潭大學等異地(非長沙)高校圖書館也陸續加入了協作網。截至2013年,省內共有17家各類型圖書館(其中高校圖書館13家)成為了協作網成員。目前,除館際互借與文獻傳遞外,協作網還開展了富有特色的聯合在線咨詢等活動,形成了以資源共享推動服務共建為特色的協作模式。為充分挖掘協作網優勢,2009年12月18日,湖南省文化廳、湖南省教育廳、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湖南省級分中心(湖南圖書館)、湖南省圖書館學會、湖南省高校圖工委聯合舉辦了“文化共享工程進高校”活動啟動儀式,湖南大學、中南大學、湖南師范大學、國防科技大學等16所高校被授予湖南省首批“文化共享工程高校服務站”,使省內高校師生充分享受了我國優秀的文化信息資源,促進了全民文化權利的落實。
第三,通過CALIS、中國高校人文社科文獻中心(以下簡稱CASHL)、大學數字圖書館國際合作計劃(以下簡稱CADAL)等,構建湖南省高校信息資源共建共享跨區域縱向服務體系。CALIS、CASHL、CADAL都是由教育部組織的全國性高校信息資源共享體系。2004年CALIS湖南省中心(湖南師范大學圖書館)成立。多年來,在省高校圖工委和省中心的指導下,各圖書館積極參加CALIS、CASHL和CADAL的各項建設,如聯合目錄(目前全省有30多家高校圖書館都已成為其聯合編目C級成員館,能共享CALIS近3300萬條館藏信息)、聯合購買數字資源、實現各館數字資源上網傳遞等。特別是在數字資源庫的共同開發和共同建設上取得了不菲的成績。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省約有20多所圖書館的30多個項目在CALIS得以立項建設,湖南大學圖書館承建的《書院文化數據庫》,不但實現了湖南省高校圖書館承擔CALIS重點建設項目零的突破,并且還榮獲了一等獎。
第四,通過與國家科技文獻圖書中心、國家科學數字圖書館、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等的橫向合作,構建湖南省高校信息資源共建共享跨區域橫向服務體系,在宏觀上獲得了最大的信息資源社會共享效益。
依托各類共享體系,立足鞏固、完善和發展,新世紀的高校圖書館在資源共建共享內容和形式、全面服務社會等方面也從單一性向多元化發展。如2008年11月5日,湖南大學圖書館和湖南圖書館正式簽約結成知識型聯盟,除資源相互滲透外,雙方在教學科研、人才交流、館舍利用等領域也開展了全方位的合作共享。雙方合作的第一項標志性成果——“湖南大學圖書館、湖南圖書館共建歷史文獻閱覽室”也于同日正式對讀者開放。2009年11月,兩館又以知識聯盟的名義參加了CADAL項目二期建設(2010年4月得到批準)。〔7〕依托HNADL,高校圖書館之間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學習交流:除每年舉辦“湖南省數字資源利用培訓班”、聯合課題申報外,在日常工作中,圖書館同行們還通過QQ工作群和電話、Email等多種方式進行實時在線服務,廣泛開展技術交流和相關問題的探討,及時解決數字資源使用方面出現的各類問題。
信息資源共建共享機制的建立和完善是解決其可持續發展問題的重要因素之一。與20世紀80、90年代的協作協調活動相比,新世紀的湖南省高校信息資源共建共享能取得巨大的成績,除圖書情報工作者的主觀努力外,還得益于國家政策和資金的支持與共建共享機制的形成。早期的共享體系運行的基礎更多的是成員館的“心里契約”,新世紀以來,在省教育廳的指導和省高校圖工委的領導下,高校圖書館的學者們開始積極探索,科學有效的共建共享機制逐步形成:政府在信息資源共建共享中的引導和規范作用不可動搖;高校圖工委在信息資源共建共享中的協調作用至關重要;各高校圖書館在信息資源共建共享中的自主決策行為是決定因素;市場機制是信息資源共建共享中的永久驅動力。圖工委每年組織召開全省館長會議,大家民主決策,促使省內高校圖書館的共建共享服務績效不斷提升。
信息資源共享是圖書情報事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高校師生對信息資源共享的期望將越來越高。而《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高校圖書館與文化企事業單位協同建設也作出了明確規定。三十而立,繼往開來,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里,湖南省的信息資源共建共享除需要國家和政府的全力支持外,更需要高校圖書館積極投身社會大環境中,以投入與產出、服務與效益等觀念為指導,積極尋求與新的社會機制相適應的信息資源共建共享組織結構和操作方式,為其可持續發展的未來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1,2,4.黃筱玲.湖南省高校圖書館信息資源共建共享現狀及構想.圖書館學研究,2003(8):28-30
3.鄭章飛,陳有志.湖南省高校圖書館事業60年.圖書館,2013(3):136-140
5.湖南省高校數字圖書館.〔2014-01-09〕.http://www.hnadl.cn/
6.湖南省文獻資源共建共享協作網.〔2014-01-09〕.http://www.library.hn.cn/tsglm/xzw/
7.黃筱玲.湖南大學圖書館與湖南圖書館合作回顧與展望.高校圖書館工作,2010(2):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