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 昊,鐘瑞琴
(泰州職業技術學院思政部,江蘇泰州225300)
2014年5月4日,習近平同志在紀念“五四運動”重要講話中提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吹響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號角,也對深化我國高等教育改革提出了明確要求。現在,關鍵是把藍圖一步步變為現實。”[1]當前,伴隨著信息技術尤其是網絡的發展,給大學思政教育教學注入了新的因素,如何用好這一載體,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已成為現代大學思政教育教學研究的共識。當前,高校思政教育教學基本已建立其專題宣傳網站,但效果并不理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高職思政教育教學面臨的任務更加艱巨,快速、科學架構起高職思政教育教學網絡,提高思政教育教學工作的實效性與針對性,對做特、做亮學院思政教育教學工作,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目前,網絡已成為在校大學生學習與生活的重要內容,五彩繽紛的網絡世界既豐富了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同時也深刻影響著他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它賦予高職思政教育教學新的手段,同時也帶來了困境與挑戰。其一:網絡上大量的價值觀扭曲、事實歪曲、不負責任的信息和言論,使很多大學生不同程度地產生了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誠信意識淡薄等問題。其二:眾多大學生沉迷網絡世界,進而把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價值取向混淆,價值觀和人生觀在實際行動上往往與認知偏離,辨別是非能力和道德判斷力減弱[2]。
面對信息時代給現代高職學生學習、生活及思想帶來的變化,思政教育教學工作絕不能再停留于傳統的工作與教學方式,網絡已成為高校思政教育教學工作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陣地。相對于傳統方式而言,網絡思政教育教學具有以下特點:其一,網絡思政教育教學更具有便捷性。現代大學生手機上網、電腦上網基本已經普及,網絡已成為大學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網絡思政教育教學能夠克服傳統方式在時間、空間及資源上的制約,使工作變得更為便捷。其二,網絡思政教育教學更具有針對性。網絡已成為現代大學生接受資訊、了解社會的一個重要的方式,成為其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現代大學生相互溝通、發表見解的重要渠道,精心打造好網絡思政教育教學平臺,有利于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使我們的工作更具針對性。其三,網絡思政教育教學更具時效性。網絡已成為信息流通最為快捷的方式之一,是現代大學生信息來源的主要途徑,網絡同時讓思政教育教學緊扣時代發展的脈博,及時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點、科學辨別真偽,幫助其科學認知快速發展中的中國社會[3]。
當前,思政教育教學工作信息化已得到了普遍的認可與肯定,各高職院校也都建立起相關的專題網站,思政教育教學的信息化亦已納入到教育部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考核體系之中。但總體而言,高職網絡思政教育教學建設仍處于初級階段,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層面:第一,高職網絡思政教育形式與功能單一,多數僅通過網站的形式發揮著政策宣傳的作用,且內容更新不夠及時,可觀性較差。第二,思政教育網絡的構架仍沒能走出以教師為中心的模式,不能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與高職學生相距甚遠。第三,學院各思政教育職能部門網絡建設仍處于各自為政的局面,綜合學工、團委、組織等部門的大思政教育數據平臺尚沒能形成。第四,高職學生對思政教育教學網站的關注度及參與度不高、網站瀏覽點擊的次數偏低、網站的功能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與應用等一系列問題,高職思政教育教學還沒能在網絡這一高地,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體現其應有的地垃[4]。
要改變這一現實,讓高校思政教育教學在網絡這一高地發揮其價值引領作用,就必須從主、客體兩個方面深入探究其內在原因。從客體來看,尤其是90后的大學生,在伴隨著改革開放及經濟社會迅猛發展的過程中,或多或少地受到了西方自由主義、功利主義及無政府主義等思潮的影響,加之大量的非主流社會行為及中學階段思政教育教學目的、內容與方式的滯后與偏差,普遍產生對“政治”沒有興趣甚至敬而遠之的情緒,形成了對思政網站除非必要基本不看、看了也沒用的局面。從主體層面來看,高校在網絡思政教育教學工作方面仍存在許多缺失。其一,重視度不夠,投入相對不足。雖然大家對網絡思政教育教學的重要性已有所認識,但尚沒有上升到其應有的地位,僅作為理論與實踐教學的輔助形式而存在,因而在硬、軟件方面的投入都相對不足。其二,如何應對現代高職學生特點,在網絡思政教育教學中充分學生主體地位研究不夠。多數高校思政教育網站僅是起到宣傳、發布通知的作用,少數高校雖開發建設思政教育教學資源庫,但學生在網絡教育教學中仍是被動的接受者,其主體地位沒得到很好的體現,與現代大學生個性的發展與需要不相吻合。其三,思政教育教學網絡平臺的科學性有待進一步提升,主要表現為功能單一、內容過于簡陋、架構邏輯不符合思政教育教學規律、形式枯燥等,嚴重影響了學生瀏覽與參與興趣。其四,缺乏相應的網絡思政教育教學工作機制,無論是與傳統方式的對接機制,還是網絡思政的推進、激勵、考評、保障機制都沒能形成,導致當前高校網絡思政教育教學建設疲軟,“放羊”運行,結果無人問津。
網絡是現代大學思政工作的重要領域,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應用,其重要地位愈發凸顯。高校思政教育教學要在這塊高地確定自身的領域與地位,必須正視現實,明確定位,科學架構,積極推進,讓思政教育的紅旗飄揚在高校網絡的高地。
網絡已成為現代大學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要讓高職思政教育教學真正走進大學生大腦,就必須在傳統教育教學方式的基礎上,走進網絡,把網絡放到與理論教學、學生管理、實踐教學相對等的位置上高度重視起來,構建管理、理論、實踐、網絡四位一體的思政教育教學模式。尤其是對于網絡思政不能僅停留于認識階段,更重要的是要體現在實際行動上,要真正把網絡作為高校思政教育教學的重要陣地,一方面要在資金、人員、設備等硬件條件上給予網絡思政平臺相應的支持;另一方面要正視網絡思政教育教學中的各個環節,建立起相應的考評與分配體系,從基礎軟、硬件層面保障思政網絡平臺的建設與運行。
思政網絡教育教學平臺的科學性是關系到學生瀏覽興趣及網絡參與度的關鍵因素。平臺能否以大學生真正喜聞樂見的形式,將豐富多彩的內容,按照思政教育教學工作的規律,多維架構起思政教育教學網絡平臺是能否占領網絡高地的基本前提。平臺至少應包含以下三個子平臺:第一,嚴謹架構思政教學網絡管理平臺,它促使大學生網絡必須預留一定的帶寬進入思政平臺以完成學業,是學生網絡與思政網絡連接的直接動力。第二,充分尊重大學生學習主體地位,根據不同高校的學生特點,有機將政策宣傳、時事政治、熱點解析、社會人生、調查研究等模塊,多樣性地架構起包括思政課前學習與課外拓展功能在內的學習平臺。第三,依據平等原則,架構網絡言論及師生互動交流平臺,該平臺首先應當是自由的,是可以為學生提供發表個人見解與觀點的平臺,其次又是可控的,思政教師應及時對網上的言論進行監控與引導,是師生間溝通的虛擬橋梁。
制度保障是一切工作成功推進的必要條件。高校網絡思政教育教學要改變當前門可羅雀的現狀,就必須積極探索、建立和完善高校網絡思政教育教學各環節的工作機制,推動高校網絡思政蓬勃發展與良性運行。第一,要堅持“四位一體”的定位,積極探索網絡思政與管理、理論、實踐的對接機制,將網絡思政與其他三位有機結合起來,推進網絡在思政教育教學作用的發揮,保障網絡思政的地位。第二,探索建立網絡思政雙向考評機制,即對學生參與網絡思政教育教學表現的考核機制及教師在網絡思政教育教學中評價機制,前者能有力推動學生積極參與到網絡思政學習,后者保障教師在網絡思政中的工作態度、表現及成效;第三,積極探索網絡思政教育教學工作激勵及分配機制,網絡思政教育教學做好做精,要真正得到學生的認可與肯定,就離不開教師辛勤的勞動與付出,因此堅持獎勵先進與按勞分配的原則,合理制定網絡思政教育教學工作激勵與分配制度,是有序推進網絡思政教育教學工作必不可少的經濟動力與保障[5]。
[1]習近平.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EB/OL].(2014-05-05)[2014-08-10].http://news.xinhuanet.com/2014-05/c_1110528066_2.htm.
[2]史鐵杰.高校思政教育網絡建設中的問題及對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5,(5):24-26.
[3]莫優,鄭玲.以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J].思想教育研究,2014,(1):64-67.
[4]楊建新,楊泊.網絡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機制構建[J].高校理論戰線,2012,(6):43-45.
[5]刑永祥.信息化條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J].學園,2014,(6):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