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深圳市福田區益田社區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謝錦輝
打造“六心工程” 創建宜居社區
——以深圳市福田區益田社區為例
謝錦輝
宜居社區在建設宜居城市中承擔著重要任務,是創建生活舒適、環境優美、功能完善、人民群眾具有幸福感的宜居城市的重要途徑。深圳市福田區福保街道益田社區以“聚心、舒心、暖心、貼心、安心、歡心”的“六心工程”為抓手,在創建宜居社區方面積極探索,取得了明顯成效,為進一步推廣宜居社區建設提供了可借鑒的實踐經驗。
宜居社區;六心工程;益田社區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自身賴以生存的空間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宜居”作為衡量生存空間質量的重要參數,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推進宜居社區建設是創建生活舒適、環境優美、功能完善、人民群眾具有幸福感的宜居城市的重要途徑,是實現廣東省政府提出“2015年末,珠三角地區宜居社區(含省級、市級)比例達到70%”目標,縮小深圳市原特區內外社區建設水平差距的基本手段。因此,進一步梳理和總結宜居社區建設方面的實踐經驗,對于推廣宜居社區建設和推進宜居城市建設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顧名思義,宜居就是指適宜居住。廣義的宜居,是指人們生存的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的相互匹配和協調。也即是說,不僅人們所處的外部自然地理環境適宜人的生存和發展,人們所營造的經濟、政治、文化等人文環境同樣適宜人的生存和發展。狹義的宜居,則僅僅指自然環境等居住環境適宜人們居住。
對于宜居社區的理解,直接關乎宜居社區的創建。對宜居社區進行多角度和多層面的認識,有助于更科學、更合理地創建宜居社區。從人類需求理論來看,宜居社區的創建目標,是兼顧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良性互動和協調發展,最終實現居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從涉及領域來看,宜居社區所涉及的領域很廣,既包括生態學、建筑學等與自然環境緊密相關的學科,也包括經濟學、倫理學、美學等與人文環境緊密相關的領域,具有很強的跨領域性。同時,宜居社區的建設又離不開城市規劃、交通、園林、環衛、信息技術等諸多方面的協調合作,是綜合的系統工程。
宜居社區的創建是在宜居城市的大背景下展開的,同時也與整個社會的發展緊密相關。一般說來,宜居社區應具備以下特點:
高品質的生活質量。生活質量是衡量一個社區是否宜居的重要參數。對于一個社區來說,其發展方向就是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而宜居社區的首要標志就是能夠為居民提供高質量的生活。評價生活質量的參考指標很多,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儲蓄存款額、人均居住面積、醫療保險覆蓋率、就業率等等。
優質的居住環境。居住環境不僅包括生態環境,還包括人文環境。宜居的社區要有良好的自然環境,如聲環境、水環境、氣環境等,還要有良好的住宅環境,如合理的建筑密度、容積率、綠化覆蓋率等等,還要有良好的人文環境。社區道德、社區意識、社區文化等是構成社區人文環境的重要方面。宜居的社區應該具有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良好的鄰里關系,在繼承城市歷史和文化的同時要創造和形成獨特的社區文化,培育和形成居民社區意識,形成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發展的局面。
齊全的生活設施。社區周邊生活設施的品類是否齊全,功能是否合理,直接影響到人們的日常生活是否便利、舒適。宜居社區的生活設施要適應社區規模和人口結構以及人群特點,最大程度地滿足居民的日常需求。
科學的管理與服務。管理和服務水平同樣是一個社區是否宜居的重要指標。民主的管理與人性化的服務是宜居社區應該具備的基本條件。在管理與服務方面,除了要擁有完善的社區組織機構和社區管理制度外,還應該廣泛團結和調動社區居民,充分利用社區資源,促進社區各個方面的協調發展,不斷提高社區成員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實現社區的可持續發展。
目前我國各地宜居社區的建設發展勢頭迅猛。烏魯木齊、鄭州、石家莊、濟寧、太原等城市紛紛開展了不同形式的宜居社區創建活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改善了居民的生活質量,提高了城市的競爭力。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問題,比如,有些房地產開發商在逐利驅動下,打著宜居社區的口號,走的卻是傳統社區模式,并沒有體現宜居的內涵和特點。
益田社區是深圳市1995年興建的大型住宅小區,也是典型的花園小區,位于深圳市福田區福保街道,南面臨近深港邊界。作為大型住宅小區,益田社區主要有三大特點:一是面積大、樓宇多。社區總面積.42平方公里,社區內共有樓宇110棟。二是綠化多、設施全。社區綠化覆蓋率高,基礎設施較完善,各種便民服務場所及商業店鋪近100家。三是人口多、素質高。益田社區居住總人口約4萬人,文化素質總體較高。但是,由于社區已規劃建設近20年,社區公共基礎配套設施已顯陳舊,物業糾紛有上升趨勢;園林綠化雖多卻顯雜,品位不高;而居住人口多素質高,但是凝聚力不強,社區主人翁意識較為淡薄。如何發揮社區現有優勢,彌補不足,提升社區居民滿意度與幸福感,成為益田社區社會治理體制創新的重要課題。
為了推進益田社區宜居社區建設,福保街道大力實施以“聚心、舒心、暖心、貼心、安心、歡心”為抓手的“六心工程”,努力將社區打造成為公平正義、誠信守規的法治社區,人心和善、家庭和美的和諧社區,環境優美、服務完善的多彩社區。
(一)以社區綜合黨委為核心,推進黨的組織覆蓋,形成社區黨建區域化,讓居民“聚心”
發揮綜合黨委的龍頭和核心作用。把社區的機關黨支部、退休老干部黨支部和企業聯合黨支部與相關社會組織捆綁和團結起來,實現社區黨建區域化,以黨建帶創建,以創建促黨建,動員大家共創人文社區、共建美好家園。益田社區有黨員367人,其中社區工作站支部13人,兩新組織的黨員202人,離退休黨員152人。黨代表工作團隊2013年共開展接訪活動3次,接待黨員群眾58人次,收集社情民意表8份。
把黨建工作與網格化管理相結合。實現基層黨建職能和“網格化管理員”社會管理職能的雙效互動。開展形式多樣的黨員服務活動,先后成立了社區黨員服務中心,建立了社區黨員志愿者服務隊,實行了綜合黨委委員、書記輪流坐班協助綜治維穩制度,定期開展機關在職黨員進社區、黨員志愿者獻愛心等活動,通過一系列舉措,提升了廣大居民、各類組織共同支持、參與創建的積極性。
(二)以優化社區綜合環境為基礎,完善社區各類社會服務場所配套設施,讓居民“舒心”
加強社區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益田社區家園網建設完成并投入使用,居民通過家園網可以辦理出入境、勞動就業、醫療社保等各項便民服務,有效增強了社區居民幸福感和歸屬感。
加強社區公共設施建設。新建社區服務中心,內設社區陽光議事廳、多功能社區學校、社區科普指導辦公室、心理咨詢室、娛樂中心、社區圖書館、星光老人之家、四點半學校、青少年活動中心等;開放了網球場、籃球場、游泳池等場館;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社康中心已經建設完成并投入使用;福榮都市綠道三期修繕完成;社區內中心廣場周邊及7個小公園
改造升級;改造消防管網,更新了社區的標識、標線,設置了主干道隔離欄;加快了路面維護、社區公廁、垃圾收集清運等基礎設施建設進度。為社區居民提供了優美舒適的家園生活環境,大幅提升了居民群眾的生活品質。
加強平安社區建設。一是加強了治安防控設施設備建設,建立社區治安視頻監控系統,對社區范圍內的治安重點部位進行24小時實時監控;二是加強了與派出所的溝通聯絡,強化對出租屋的排查和管理;三是發動了社區離退休老人組建社區義務巡邏隊,并落實巡查制度,加強治安防范。
(三)以居民議事會為民主自治載體,通過廣泛征集社區居民意見和建議,聚民智、解民困、惠民生,讓居民“暖心”
激活居委會的自治功能。一是厘清了社區工作站和居委會的權責關系,對社區工作站140多項職能任務進行了清理,該由居委會承擔的歸還居委會,實現了“還權、賦能、歸位”,努力把居委會打造成為社區自治的基礎平臺;二是遵循“費隨事轉”原則,將相應的工作經費下撥給居委會,妥善解決日常辦公場地,建立居務公開制度;三是在居委會下設三個專門委員會,包括人民調解委員會、公共事務委員會和物業管理委員會,鼓勵“兩代表一委員”、機關黨員干部、社區單位、社會知名人士、社會組織領軍人物、知名企業家等參與社區的居委會選舉,經過民主選舉擔任社區居委會兼職委員,通過選賢任能,實現居委會成員精英化,有效提升自治能力和水平。
健全社情民意表達反饋機制。建立“居民議事會制度”、“社區居民提案制度”和“黨員提案制度”,定期開展社情民意普查等制度化、常態化的工作機制,對社區的居民、社會組織、團體以及駐社區單位進行了廣泛的民意調查,掌握社區形勢,了解居民需求。自創建宜居社區以來,共召開居民議事會0多次,有利推進了老年人協會各支隊伍使用中心廣場場地時間分配、中心廣場設置基本電源、地下車庫交付使用、社區寵物糞便處理、益田地鐵站噪音擾民等問題的協商和處理。同時,不斷完善社情民意搜集、分析、評審、辦理、考評、獎懲、反饋機制,發出社區民意調查問卷100份,涉及社區環境等各類居民群眾關心的問題5個,并根據回收的意見有針對性地進行了改進,真正做到問計于民、問需于民,為推進宜居社區建設打下了良好的民意基礎。
(四)以社區服務中心為平臺,通過公益創投形式,大力發展社區各類社會組織,積極提供公益崗位和各類社區服務,讓居民“貼心”
推進公共服務方式轉變。以益田社區服務中心為平臺,將對應的經費和事項打包成項目向各類專業化社會組織購買服務,逐步推進社區工作任務項目化轉移,打破以政府為主提供公共服務的模式,引入專業社工為社區居民提供多元化的專業服務,社區居民的滿意度明顯提升。積極發揮居委會、工作站等基層組織的骨干作用,充分調動社會組織、駐社區單位、居民群眾參與社區公共服務的積極性,初步形成多元化提供公共服務的新格局。
培育扶持社區社會組織。社區服務中心是各類社會組織的聚集地,福保街道根據益田社區居民的實際需求,精心規劃,不斷孵化公益性的社會組織,提供一定的啟動資金扶持。目前,益田社區成立了老年人協會、門球協會和康乃馨藝術團等三個社會組織,老年人協會現有會員922人,分設有19個文體活動隊,常年開展氣功、合唱、舞蹈等10多個活動項目;門球協會2013年成功舉辦了“益田工作站門球友誼邀請賽”、“福田區義工聯門球賽”和“三八婦女節門球友誼邀請賽”;康乃馨藝術團成功錄制了益田村“人文社區”花絮、“激情夢想,十年輝煌”專題匯演等。后續益田社區將爭取孵化培育出30家左右的社會組織。待發展成熟后,將成立社區組織聯合會,受社區居委會指導,培育“草根領袖”,促進社區社會組織的健康發展。
積極開展社區志愿服務和公益服務。培育和發展了社工組織、義工組織,動員居民中的黨員、公務員、專業技術人員和有一技之長的人員積極參與,采取備案、登記等不同方式,促進社區志愿服務組織向制度化、規范化和專業化方向發展。通過志愿者組織關愛行動,2013年共給社區8戶低保戶、2戶低保邊緣戶、40名優撫對象等送去溫暖。目前已實施的社區公益服務項目有文明勸導、治安巡邏、安全巡邏、衛生管理、公共安全、物業管理等6個,參與公益服務人員共計50人。
(五)以網格化管理為手段,通過精細化管理服務,打造平安社區,讓居民“安心”
科學設置網格。將社區劃分為5個網格,網格內設置在原有督導員、管理員、協管員、警員、樓管員的基礎上整合志愿者聯防隊等社區群眾力量,廣泛動員社區各類組織、黨員和居民群眾參與網格管理服務,形成“一格多眾、一員多責”的網格管理服務新模式,營造安全祥和社區。
強化信息排查處置。2013年,益田社區各網格共上報問題隱患1304條,發現率100%,網格自行整治294宗,占99.3%,未能處理的上報職能科室處置反饋,反饋率為100%;上報矛盾糾紛710宗,社區網格自行化解704宗,占99.1%。通過網格化管理,維穩綜治的第一道防線做到了兩個“80%”,即80%以上問題隱患發現在網格(社區自行整治50%以上)、80%以上矛盾糾紛化解在網格,充實了社會和諧基礎。
(六)以社區中心廣場為依托,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區活動,讓居民“歡心”
開展“科技、文化、法律、衛生”四進社區活動。利用學校、社區中心廣場等場地,定期組織開展“科技、文化、法律、衛生”四進社區活動。2012年9月,益田中心廣場啟用后,共開展各類大型文化活動30多場,包括“和美社區大家談”暨《道德論壇》啟動儀式、南粵幸福活動周、大型民族器樂公益演奏會、市民周末音樂會、深圳市第七屆“社區鄰里節”等活動,社區中心廣場已經成為了社區居民每天不可或缺的活動場地和精神家園。此外,充分發揮“五老”
老干部、老黨員、老勞模、老教師、老軍人)余熱,組建具有益田特色的文藝團隊,結合重大節日、慶典,積極參加市、區、街道和社區舉辦的各類文體活動。目前,益田社區成立了老人門球隊、木蘭表演隊、紅歌合唱隊等團隊,開展了兒童繪畫及書畫作品展覽、廚藝大比拼、書畫藝術及民間剪紙藝術等活動,有效激發了大家熱愛家園、建設家園的熱情,形成人人關心、支持、參與宜居社區建設的濃厚氛圍。
開展形式多樣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充分利用重大活動、重要紀念日、節慶日,以慶祝晚會、發放宣傳單張等形式開展道德教育實踐活動,全面提升社區居民的法制觀念和法律素養,塑造現代公民意識和法治人文精神,培養居民尊重法律、尊重規則的良好風尚。同時,通過開展社會建設小事行動、制定居民公約等形式,引導廣大居民踐行“生活無小事,行動見你我”、“小事變行動,細微見真情”的價值理念,大力弘揚了尊老愛幼、禮讓誠信、鄰里互助、扶貧濟困、修睦和美等傳統美德。
自2012年6月“深圳市福田區福保街道益田社區宜居社區建設”入選廣東省第二批社會創新觀察項目,開展宜居社區創建以來,益田社區治理模式不斷完善,服務和管理不斷加強,環境和治安不斷提升,居民群眾對社區的認同感、歸屬感、幸福感明顯提高,體現出明顯的社會效果和持續發展能力,努力為全省的宜居社區建設樹立一個可復制、可推廣的模板。2014年1月,益田社區獲得廣東省住建廳“2013年廣東省宜居社區”稱號。
(一)實現了黨建工作與網格化管理相結合
實現基層黨建職能和“網格化管理員”社會管理職能的雙效互動。堅持對黨員實行“五必訪”、“兩問候”活動,2013年共慰問黨員群眾350人次、組織300名黨員參加集體座談會、發放生日贈書180份、發送問候短信1000條。
(二)探索了新型社區運作模式
按照“一站(重新定位的社區工作站)兩委(加強了的社區綜合黨委和社區居委會)三平臺(議事決策平臺、執行服務平臺、評議監督平臺)”的新型社區運作模式,細化政府管理服務職責,梳理分解社區工作站承擔的各項職能,該回職能部門和街道的劃回去、該給居委會的職能劃過去、能夠購買服務的劃出去,其余職能下沉到網格,按照“1+N”模式,由各工作網格長(社區工作站定員擔任)分片包格承擔。
(三)推動了公共服務方式創新轉變
以益田社區服務中心為平臺,將對應的經費和事項打包成項目向各類專業化社會組織購買服務,逐步推進社區工作任務項目化轉移,打破以政府為主提供公共服務的模式,引入專業社工為社區居民提供各類多元化的專業服務,明顯提升社區居民的滿意度。積極發揮居委會、工作站等基層組織的骨干作用,充分調動社會組織、駐社區單位、居民群眾參與社區公共服務的積極性,初步形成多元化提供公共服務的新格局。
責任編輯:毛軍吉
D669.3
A
1673-5706(2014)02-0033-04
2014-02-25
謝錦輝,深圳市福田區福保街道黨工委書記、辦事處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