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秀軍
全面深化改革的思維路向創新
薛秀軍
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始終堅持從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高度出發,探索和創新改革的思維路向,特別是要在全球化背景下,將中國現代化發展與世界現代化發展緊密關聯在一起,在探索和開辟人類現代文明新道路中凸顯中國特色;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與協同性,通過頂層設計更好地引領和推進基層創新;主動樹立鮮明的“問題意識”,及時發現和甄別改革中的風險和問題,通過主動改革來降低和規避改革的風險,化解和消除改革中的問題,持續穩步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發展。
中國特色;頂層設計;基層創新;問題意識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的綜合國力明顯增強,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與此同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探索發展中面臨一系列新的問題與挑戰。全面深化改革,是當代中國發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全面深化改革,必須繼續堅持從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高度出發,及時發現和甄別改革中的問題,勇于調整和轉換改革思路,以更大的決心和勇氣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自我完善與發展。
過去35年,中國改革的成功經驗之一,就是堅持走自己的路,在現代化建設中不斷探索和凸顯中國特色。今天,隨著全球化的日益深入和擴張,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的不斷增強,中國與世界的關系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中國現代化與世界現代化越來越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中國的改革也越來越需要全球化的視野。在此背景下,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凸顯和呈現中國特色,將越來越表現為在廣泛總結和借鑒其他國家和民族現代化經驗的基礎上,自覺主動地去探索、創新、引領、開辟人類現代文明的新道路與新模式。
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強調:“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無論是革命還是建設,都要注意學習和借鑒外國經驗。但是,照抄照搬別國經驗、別國模式,從來不能得到成功。這方面我們有過不少教訓。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1]堅持走自己的路,堅持突出中國特色,這是中國改革的重要經驗,也是中國改革必須堅持的重要原則。在這里,堅持走自己的路,凸顯中國特色,首先強調的是必須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必須堅持在社會主義基礎上推進改革開放,建設和完善社會主義現代化;其次,強調不能教條式的對待馬克思主義,不能完全照抄照搬別國現代化建設的經驗和模式,必須要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努力探索中國式現代化的具體發展模式;最后,強調改革的立足點關鍵還是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中國的事情要按照中國的情況來辦,要依靠中國人自己的力量來辦”。[2]
可以說,中國改革35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對中國特色的探索與堅持。然而,隨著中國改革的不斷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在基本擺脫“馬教條”、“洋教條”束縛的同時,也面臨將原來的改革經驗教條化的傾向,面臨著過分強調“中國特色”,而忽視對現代化發展普遍規律以及對世界現代化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主動反思與有意識地借鑒、學習等。這樣做,一方面非常容易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再次陷入固步自封的“泥沼”,將發展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和失誤統統歸結為“中國特色”,認為這是必須要付出的“代價”和“學費”,并非常容易固化在發展中已經形成的一些不成熟的、非良性的、本應不斷調整完善的利益結構與利益關系,從而阻礙了改革的深化,增大了改革的風險;另一方面,也非常容易形成“中國發展特殊論”,把中國現代化建設與世界現代化的整體發展割裂開來,好像中國現代化建設是完全獨特的,既不需要了解和學習世界現代化發展的普遍規律與基本經驗,也對世界現代化進程難以形成具有普適性的引領與借鑒作用,從而在實踐探索中有意無意地縮小和降低中國改革應有的全球視野與世界意義。
今天,隨著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啟動,我們將越來越深刻地感受到中國發展與世界發展的密切聯系與緊密互動,將越來越清晰地看到中國現代化建設與世界其他國家、民族現代化無論從發展的歷時態上還是從發展的共時態上所面臨著的許多相同或相似的問題,也將越來越意識到其他國家和民族在現代化中的成功經驗與失敗教訓對當代中國改革所具有的重要借鑒意義,越來越意識到其作為“后發”國家應該主動掌握和妥善加以利用的“后發優勢”的突出價值。這些必將促進和推動中國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以全球化的視野重新審視自身發展,勘定中國現代化與世界其他國家、民族現代化在相同或不同時序中所面臨的相同、相似或者共同的問題、矛盾,在比較分析世界其他國家、民族現代化的時空條件與相關應對舉措的基礎上,去探索中國成本最小代價最低的解決問題的方式與方法,唯如此,才能更好地減少和規避中國改革和現代化建設的風險,才能更好地體現社會主義的制度優越性與相較于資本主義現代化發展的比較優勢,才能在全球現代化發展模式、發展理念、發展價值的多維比較中更好地凸顯和呈現中國特色。
不僅如此,在全球化時代,在現代化發展的多元思想、模式、價值、理念交錯斗爭博弈中,中國改革要想不斷深化,中國現代化建設要想不斷推進,還需要主動地、有意識地把中國發展與世界發展緊密地關聯在一起,努力去發掘和展現中國改革對世界現代化探索發展的引領作用、對其他國家民族現代化發展的典范價值等更具有普適性的積極意義與影響。
從當前中國現代化發展所面臨的機遇、挑戰和問題來看,全面深化改革,必須要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與協同性,“加強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相結合,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相促進”[3],通過頂層設計努力激發和引領、規范基層創新,從而極大地釋放改革活力,彰顯和呈現改革“紅利”。
中國的改革,從一開始就是自上而下的主動引領與自下而上的自主探索的結合。改革開放之初,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特別強調要消除和減少政治對經濟和社會其他領域的宰制,更多地向基層放權讓利,給基層以更大的自主探索創新的空間。鄧小平認為,“現在我國的經濟管理體制權力過于集中,應該有計劃地大膽下放,否則不利于充分發揮國家、地方、企業和勞動者個人四個方面的積極性,也不利于實現現代化的經濟管理和提高勞動生產率”。正是這種自上而下的放權讓利,主動賦予和保證基層組織和群眾的經濟民主,鼓勵基層“大膽地試、大膽地闖”,與基層組織和群眾面對現實困境和問題,急于改變現狀的要求相呼應,從而在根本上煥發了全民的創富熱情與創富活力,形成了啟動和推進改革開放的強勁動力,以此逐步瓦解和突破封閉僵化的計劃經濟體制,創設和勾畫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的新圖景。在這一過程中,鄧小平作為“改革開放總設計師”在強調發動和推進基層創新的同時,也始終關注和強調黨和政府的宏觀調控、經濟社會發展的整體比例協調與改革前進的政治方向和政治原則引領。他在強調“讓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同時,也強調和明確社會主義本質的核心在實現共同富裕和提高效率的同時,也不忽視對社會公平的關注和追求,在強調增強經濟活力和擴大對外開放的同時,也時刻提醒要防止政治變色,要反對各種形式的資產階級自由化,防止西方國家各種方式的和平演變……正是這些從歷史觀的高度出發,將歷史辯證法充分應用于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探索實踐而形成的改革的辯證思維,引領和推進了中國改革的發展,構成和保障了中國改革全民分享的“紅利”。
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改革所面臨的問題日益復雜。改革在調整和改變舊的利益結構和利益關系的同時,也不斷塑造著新的利益結構和利益關系,這些利益結構和利益關系很多都是過渡性的,都是不成熟、不完善的,甚至是有失公平的,但其一旦形成就會在很大程度上阻礙改革的進一步深化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構,能夠充分發揮政府和市場兩種資源配置和社會生產調控手段的作用,但與此同時,如何更好地處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實現“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4]相協調等則成為進一步深化改革亟須解決的突出問題。這些,都是改革之初不曾遇到的挑戰,都在根本上構成了全面深化改革必須面對的思想觀念障礙與利益固化藩籬;都是依靠局部調整來鼓勵和推進基層創新、恢復和釋放改革活力所無法奏效的;都必然促使當代中國要以強烈的歷史使命感,最大限度地集中全黨全社會的智慧,最大限度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以更大的決心去全面規劃和深化改革,通過具有前瞻性和戰略性的頂層設計,重新賦予、保障、推進基層創新,從而“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5]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頂層設計與基層創新無法割裂。這種頂層設計不是要扼殺和取代基層創新,而恰恰是為基層創新、為發揮基層組織和廣大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開辟更為廣闊的空間。這種頂層設計任何時候都不能脫離基層調研,不能脫離對基層經驗的總結提升,不能脫離對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社會弱勢群體的利益訴求的傾聽、維護與有意識地傾斜、關照。這種頂層設計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勞永逸、固定不變,而必然是在不斷深化改革中逐步調整完善并持續改進優化。
“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產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得以深化。”[6]中國改革肇始于問題倒逼而不得不進行改革的被動式改革,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改革本身也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問題,如果不去主動地發現和解決這些問題,則改革本身也必將面臨更大的風險與波折。對此,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要在改革中不斷突出和強化問題意識,及時甄別和發現改革中的問題,并以敢于擔當的精神、勇氣和魄力主動去預防和化解改革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只有這樣,才能變被動改革為主動改革。這既是對待改革應有的正確態度,更是全面深化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所在。
中國的改革,迄于對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探索初期失誤的反思與檢討。中國現代化建設之所以出問題,關鍵是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并沒有像我們自己想象的那樣搞清楚了,我們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態度以及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存在著重大的失誤,這些從根本上導致了我們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初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方位、基本目標、發展動力、建構模式等的認識存在問題。因此,要改變中國的命運,解決中國的問題,小范圍的修補和調整已經無濟于事,必須要進行一場深刻的、徹底的、大范圍的變革。而在后續領導和推進改革的進程中,鄧小平更進一步認識到,在中國,“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7]鄧小平相信,改革雖然有風險,但是,不改革風險更大。唯一應對的辦法只能是以不斷改革來化解改革的風險,以更為深入全面的改革來消除局部改革、前期改革所產生的問題。
今天,隨著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改革中的矛盾將會更為突出,問題將會更為復雜,因此更需要我們有主動發現問題的勇氣、科學甄別問題的智慧以及及時解決問題的能力,需要我們具備“強烈的問題意識,以重大問題為導向,抓住關鍵問題進一步研究思考,著力推動解決我國發展面臨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問題”。[8]只有不斷強化“問題意識”,敢于直面問題,敢于“啃硬骨頭”、“涉險灘”,才能真正解決改革中的問題,化解改革中的風險,才能主動推進和深化全面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要有鮮明的“問題意識”,必須在改革中正確處理好主動改革與“不折騰”的關系。對此,關鍵就是要不斷提高對改革中的風險與問題的科學甄別和準確判斷能力,在推進改革中既要膽子大,又要步子穩,特別是要始終堅持實事求是,始終堅持從大局出發審視和考慮問題,統籌規劃、全面論證、科學決策,時刻把握改革舉措是否符合全局需要,是否有利于黨和國家事業的長遠發展,以此才能真正做到向前展望、超前思維、提前謀局。唯如此,才能既保證改革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方向,又能不斷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勇于推進理論和實踐創新,并廣泛凝聚改革共識,更好形成改革合力,從而持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穩步前進。
[1][2][7]鄧小平文選第3卷 [M].人民出版社,1993:2-3;3;370.
[3][4][5]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M].人民出版社,2013:7;5;3.
[6][8]《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輔導讀本[M].人民出版社,2013:67;67.
責任編輯:毛軍吉
D616
A
1673-5706(2014)01-0016-03
2013-12-20
薛秀軍,華僑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