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攀博
城市公共安全風險治理中的社會心理及其干預
秦攀博
社會心理干預是城市公共安全風險治理中的一個不容忽視的關鍵變量。公共安全風險易導致社會消極心理產生和蔓延,社會心理干預有利于喚醒積極情緒,傳遞正能量,促進社會認同。通過探析當前社會心理干預存在的主要問題,可從構建完備的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健全有效的社會心理疏導機制,建設社會心理疏導渠道等方面進行合理的對策探討。
公共安全;社會心理;風險治理;干預對策
城市公共安全事關城市的生存和發展,也是城市公共管理的重要內容和突出難題。公共安全在廣義上包括國家、社會和公民一切生活方面的安全,狹義上主要包括自然災害、治安事故和犯罪侵害三個部分。由于城市公共安全涉及城市所有的要素,而大城市的人口和建筑過于密集,使得政府和公眾更容易對公共安全產生防不勝防的“無力感”。因此,社會心理干預是貫穿城市公共安全事件的一個關鍵性變量。
(一)特定人群的應激障礙
直接受害者的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在公共安全事件過后,部分人容易出現“創傷后應激障礙”,它是一種由非同尋常的威脅性或災難性事件所引發的強烈的恐懼感、無助感或厭惡感等嚴重的特定心理反應。[1]其特征為創傷或災難性事件后長期存在的焦慮反應,主要表現為持續的警覺性增高癥狀群、反復發生的闖入性再體驗癥狀群、反應性麻木癥狀群,也可引起明顯的職業、心理和社會功能受損,從而對個體造成長期的破壞性影響。
經歷者和救援者的急性應激障礙(ASD)。公共安全事件當中自身未受直接傷害的現場經歷者和參加援助工作的人員由于直接暴露在公共安全事件帶來的強烈的現場沖擊中,在事后容易出現類似入睡難、食欲較差、容易激惹、感情麻木等急性應激障礙(ASD)的常見癥狀。[2]如果沒有及時接受心理干預,這樣的癥狀持續3個月左右就會使患者的身體免疫力明顯下降,其他典型癥狀也會先后出現,從而成為確診PTSD患者。這些繼發性創傷群體,間接成為公共安全事件的受害者。
(二)非特定群體的社會心理反應
釋放人際交往的負性情緒,傳遞消極心理。公共安全事件容易導致社會消極心理的產生和蔓延,主要表現在:一是社會公眾易出現恐懼心理。公共安全事件帶來的心理沖擊不僅是受影響人群很難準確界定,而且事件引發的心理癥狀復雜繁多。最常見的是過度的恐懼心理,甚至出現“危機恐懼綜合癥”。恐怖襲擊活動和公共疾病流傳所造成的心理恐懼所呈現出的傳播速度、傳播范圍是迄今為止最嚴重的兩類。二是社會公眾易出現從眾心理。由于公共安全危機放大了個人應對的無力感,使得公眾內在的從眾性被激發出來,本能的自我保護意識使得個體更加依賴于群體的力量。個體的恐慌、焦慮等負面反應達到了一定群體規模,便會形成群體性應激反應,容易導致群體性事件,如謠言四起、集體騷亂、圍攻、靜坐等。三是易導致社會攻擊行為外顯化。已有的研究和新聞報道表明,公共安全事件容易導致社會攻擊行為增多。人們在生氣、焦慮、易激惹的狀況下,更容易有過激行為,稍有摩擦便會升級為暴力沖突,致使犯罪事件增多。四是導致社會易感人群易出現抑郁心理。一些人在經歷重大公共安全威脅后都會變得更加沉默,同時伴有抑郁、自責等情緒,對自己的人生產生無力感,人際交往產生疏離感,社會關系產生隔離感。這些社會易感人群由于心理敏感,往往更容易導致悲觀和無助,甚至產生習得性無助感,對自己和社會失去信心和希望,容易滋生自殺心理。
喚醒社會公眾的積極情緒,傳遞正能量。首先,有利于增強社會凝聚力。用辯證的觀點看,公共安全事件確實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增強社會凝聚力。非典時期、汶川地震,包括一些群體事件的報道和調查都印證著在大災大難面前,社會往往充滿大愛、大團結的氛圍,社會凝聚力都得到進一步增強。其次,有利于增強社會同情心。社會快速轉型中的階層分化導致隔閡加深,社會流動加劇導致心理冷漠,社會信任變得淡薄。但人哀其類的天性,使得公共安全事件中的受害者會直接引發社會公眾對他們極大的同情,對弱勢群體表現出空前的關懷。另外,還有利于增強生命敬畏心。社會心理干預可以加強危機教育和生命教育,彌補現有教育的缺失,助其樹立科學、合理、健康的死亡觀和生命觀,有助于政府、社會公眾和個體對生命的價值重新審視和評估。在以人為本的理念下,不斷提高心理素質,學會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珍惜生命、善待生命。
(一)風險防范能力薄弱,安全預警機制不全,導致安全心理淡漠
公共安全管理是一項復雜的公共管理工程,涉及危機的預防、監測、處理各個環節,還涉及公共安全問題與社會經濟發展其他問題的協調。城市公共安全問題具有五個明顯的特點:種類多、范圍廣、頻率高、后果嚴重、不確定性強。預防是公共安全管理的首要環節,這與政府和社會公眾的安全意識關系密切。當前大多數城市社會安全心理的干預尚待重視,公共安全預警機制尚待進一步健全,至少在以下方面還存在不足:城市規劃對于應付公共安全的設計不夠,各類風險源的摸查登記不夠全面,公共安全風險評估能力不足,安全管理制度執行落實不夠徹底,公共安全教育實效還不明顯,公共安全應急管理的預案不夠詳備,公共安全管理的保障體系不夠健全。
(二)危機處理能力不足,政府應急管理能力缺失,導致焦慮心理蔓延
城市公共安全涉及不同的部門,溝通協調至關重要,敷衍推諉與職責不清往往使公共安全陷入威脅與困境。因此,政府部門既要提高效率,更要加強應急管理訓練和模擬演練。公共安全事件發生的大部分原因都可歸結于城市管理者公共安全意識淡薄,管理體制不健全,管理機制不科學,技術手段落后等。這些都導致城市居民內心普遍存在安全焦慮,尤其是大城市更需要重視“城市焦慮癥”。
(三)社會公眾參與不夠,政府信息公開不及時,容易導致社會信任退化
政府是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責任主體,而社區、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志愿者組織及市民都是不可或缺的參與主體。城市重大公共安全事件應對工作的時間緊壓力大,僅僅靠政府部門的力量是不夠的,社會動員機制亟待健全。而社會力量參與救援工作更多是自發的,在訓練有素,各守其責,不添倒忙等方面還有待于加強。政府不僅需要協調指揮,加以引導,還要及時公布信息,消除謠言,才能有助于樹立威信,增強社會信任。
社會心理干預無疑應成為城市公共安全風險治理中的重要內容。心理干預是指按步驟地針對民眾的心理活動、個性特征或心理問題施加影響,給予及時有效的心理援助,使之盡快擺脫困境,戰勝危機,重新適應生活。公共風險治理中的社會心理干預要常態化、規范化、制度化,不僅需要直接的心理疏導以調適民眾心態,還需要通過健全保障機制、合理配置資源、高效管理服務以及公眾有序參與等途徑來減輕社會消極心理壓力源。
(一)建構公共安全風險治理中的心理健康服務體系
構建系統的服務隊伍為基礎。在城市公共安全風險治理中,未雨綢繆組建較為穩定的、高素質的心理健康服務隊伍至關重要,至少應包含四類人員:心理疏導專家團;心理疏導培訓講師團;心理疏導服務團;心理疏導輔助團。
構建高效的服務質量為根本。開展有效的社會心理干預,建立一個規范化、標準化的操作流程是提高服務質量的關鍵點。一是明確服務對象,需要明確提供心理疏導服務的情形和群體。二是要有完備的服務內容,需要明確心理疏導的內容、操作環節,整個流程的時間把握以及適宜的時間切入點。三是要有標準化的服務規范,服務的操作程序,需要的準備措施,相應的服務資質,服務的技術手段和所需的設備設施,績效考核內容和標準等。
(二)健全公共安全風險治理中的社會心理疏導機制
配套機制。公共安全風險治理中的社會心理疏導機制一經確立,就必須配備相應的配套措施。從法律上,可以以立法或政府條例的形式明確下來;從財政上,需要納入財政預算,有專門的撥款以滿足公辦經費的開支;從人事上,需要安排相應的編制,聘用或調配相關人員承擔日常的組織、協調等行政工作。
預警機制。對于突發事件,防患于未然最重要。城市治理中應建立健全社會心理安全預警機制,重視心理安全知識的宣傳,加強日常公共安全教育,介紹重大安全事件對社會公眾心理的影響流程、方式和程度,重點推介常用的心理疏導策略,加強相關的模擬演練和實戰訓練,提高社會公眾的心理調適能力,增強社會公眾的心理防御能力,減少公共安全事件的心理沖擊力。同時,搜集情報信息,加強社會心態的動態分析,對產生消極社會心態的影響進行安全預警。
組織機制。社會心理干預的隊伍必須有一個健全有效的組織系統,而不是一個虛設的機構。鑒于公共安全風險事件具有偶發性、不可預測性的特點,為了避免現實中組織機構的人員臃腫、人浮于事的狀況,可設立常設機構和社會機構。常設機構人員少而精的,可放在各地政府應急中心。社會機構的專家和服務隊伍依托于各高校、醫院、志愿服務機構和社會組織,可采用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方式,頒發聘書,定期開展活動,加強協調和演練。
評估機制。評估是開展社會心理疏導、提供心理援助取得實效性的重要環節。評估應該自始至終貫穿在全程中:“前評”,面對公共安全風險事件,需要了解其損害,才能提供有針對性的援助;“中評”,心理服務隊伍在跟進到事件當中后,通過對現場情況的綜合判斷,需要及時調整、修正或者堅定心理援助方案;“后評”,通過對心理援助實效性的評估,及時總結經驗。
反饋機制。良好的反饋機制有助于從災難中借鑒經驗,吸取教訓,鍛煉隊伍,從而預防后續危機。應發揮四方面作用:把積累和總結的經驗用于提高自身隊伍的服務能力和水平;及時向有關部門和人員通報、匯報情況,便于政府決策層和有關部門掌握情況;向救助群體本人和親屬反饋情況,便于其了解心理援助的作用;向社會公眾和其它群體通報相關情況,推廣和介紹經驗,便于社會共享。
(三)建設公共安全風險治理中的社會心理疏導渠道
有效運用宣傳手段,發揮信息傳播的社會心理疏導作用。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們在遇到重大安全風險時,對事件真相的模糊認知正是引發此種消極心理反應的導火索。從心理過程看,對安全風險的認知會影響人的判斷、決策和行為,因此信息的獲得對于社會心理疏導至關重要。政府對于信息披露的態度對于大眾知情權和社會心理的影響至關重要。政府應該及時公開發布信息,只有正確進行輿論引導,充分利用傳統媒體和現代網絡媒體在第一時間發布真實有效的信息搶占輿論的高地,才能維護政府的權威。不管出于何種目的的“善意的謊言”都會陷入被動的境地,引起政府信任危機。同時,在新聞發布中,政府應該主動回應社會公眾關注的焦點、熱點問題,避免用敷衍的態度或者過于簡潔和模糊的“外交語言”應對社會的關注。
合理運用教育手段,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心理疏導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國具有悠久的傳統和豐富的實戰經驗。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導向功能、整合功能、溝通功能和規范功能,直接或間接對社會穩定產生影響。[3]在公共安全風險中應該重視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心理疏導作用,通過各級各類學校教育、社區教育、黨員干部教育、網絡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主流陣地來發揮社會心理疏導的作用,增加心理健康和幸福觀的教育內容,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凝聚人心,促進社會認同。
堅持運用法律手段,發揮依法行政的社會心理疏導作用。在公共安全風險治理中,必須高度重視法治的作用,政府必須有效運用法律行政的手段處理危機。首先,堅持運用法律懲戒手段,打造法治政府。參照相關法律法規清理政府相關制度和文件,各級政府應以身作則自覺守法率先垂范,充分發揮依法行政的社會心理疏導作用。其次,堅決運用法律懲戒手段,打造責任政府。政府要重視網絡的社會心理疏導作用,利用網絡平臺加強信息發布與管理,有序推進網絡實名制工作,加大查處利用網絡違法亂紀的力度,對于惡意傳播不良信息言論,利用造謠、詐騙或者其他方式誤導社會公眾心理的行為要堅決打擊,對社會公眾負責。最后,堅定運用法律懲戒手段,打造服務型政府。政府要深入貫徹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加強廉潔自律,凈化社會風氣,切實保護社會公眾的各項權利,促進政府服務職能的發揮。
[1][2]勞倫·B·阿洛伊等.湯震宇,邱鶴飛,楊茜等譯.變態心理學[M].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
[3]杜旭宇.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穩定作用[J].探索,2009(3).
責任編輯:毛軍吉
B845.67
A
1673-5706(2014)01-0087-03
2013-07-05
秦攀博,廣州行政學院(市委黨校)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