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麗
私營企業主對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危機和培育路徑
桑麗
個人與社會關系是一種辯證統一、相互依存的關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個人與社會關系的和諧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核心價值觀不僅有助于社會行為規范的確立,而且還有利于個人權益的保障。私營企業主核心價值觀認同危機的實質就是個人與社會關系的錯位。要解決私營企業主核心價值觀認同危機,就必須重構個人與社會關系,即個人與個人之間的利益關系、個人與組織之間的責任關系、組織與組織之間的合作關系。
個人與社會關系;私營企業主;核心價值觀;認同;培育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關于社會主義價值本質相對穩定的價值理念。在當今意識形態、價值觀多元的形勢下,培育核心價值觀能夠能更好地凝聚人心,促進價值認同。現有研究主要著眼于對全體社會成員的核心價值觀培育。然而,作為區域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私營企業主理應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重點對象。對這一群體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事關社會的協調與穩定。
社會離不開個人,個人也離不開社會,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是辯證統一的。因此,要促進個人與社會和諧發展,既要正視個人的正當利益,又不能忽視社會集體利益。這就需要社會行為規范的確立和個人權益的有效保障,要讓個人獲取自身正當利益的同時不損害社會集體利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確立社會行為規范、保障個人權益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從社會角度看,核心價值觀有助于社會行為規范的確立
作為文化中最核心、最根本要素的核心價值觀,可以促進社會價值目標和價值規則系統化、具體化,使社會成員能夠圍繞核心價值觀達成基本共識,最終促進社會行為規范的確立。對私營企業主而言,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夠規范其社會行為,減少違規、不誠信和不道德行為的出現。首先,核心價值觀具有導向功能。在市場經濟中,個人總想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但個人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并不總是一致的。為了更好地平衡個人與社會兩者的利益,需要一定價值目標的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社會主義本質的抽象概括,提供了一個判斷“是”與“非”的標準。其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規范功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夠引導私營企業主就一些基本的價值準則、價值觀達成共識,恪守社會所倡導的“誠信”、“法治”、“友善”等價值觀。最后,核心價值觀具有塑造功能。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以在私營企業主中形成強大的集體向心力和凝聚力,發展其群體情感,使其形成共同體意識。
(二)從個人角度看,核心價值觀有助于個人權益的保障
個人權益是指個人的“權”與“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社會層面所倡導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明確了我們要發展什么樣的社會,這對保障個人權益具有重要意義。倡導“法治”意味著作為普通公民的私營企業主,他的合法權利能夠得到法律的有效保護;倡導“平等”的價值觀能夠使私營企業主享有權利平等、機會平等和結果平等,能夠使其具有與其他社會成員一樣獲取財富和享受各種權益保障的均等機會;倡導“公正”的價值觀能使私營企業主實現自我權利與義務的對應、貢獻與收獲的對應、行惡與懲罰的對應、行善與獎勵的對應,使其能夠在公正的社會環境中不斷創造社會價值;倡導“自由”能夠為私營企業主自由、全面發展創設一種適宜的社會環境。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是指私營企業主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確立的主導價值原則、價值選擇標準和行為道德規范的認知、接受和踐行。在經濟交往和生活實踐中,部分私營企業主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呈現出認同危機,其實質就是個人與社會關系的扭曲、錯位,進而妨礙社會成員之間的合作與團結。
(一)認知認同方面
了解核心價值觀具體內容動力不足。為了了解私營企業主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情況,問卷①中設計了“您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內容嗎”這一問題。問卷數據顯示,只有3.7%的人表示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內容”非常了解,“了解一些”的有56.3%,“不了解”的比例高達40.0%。在訪談中,有受訪者表示,“我們不關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內容,這些理論離我們普通老百姓太遠了。我們只關心我們的企業能不能做好,政府能不能給我們更多的幫助和支持。”由此可見,在了解核心價值觀具體內容方面,私營企業主顯得動力不足,認為價值觀建設與個人利益沒有直接關系。
對核心價值觀提出的意義理解不夠。調查結果顯示,只有18.0%的人表示對“為什么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非常了解,32.3%的人表示“了解一些”,高達49.7%的人表示“不了解”。在訪談中,有受訪者談到,“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政府的事情,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我們做生意并沒有太多的用處”。以上現象在一些私營企業主中普遍存在。客觀上,私營企業主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調查數據顯示,具有初中學歷和高中學歷的經營戶占60.0%,本科及以上學歷僅占11.6%;主觀上,大部分私營企業主認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是政府的意識形態工作,對個人沒有太多的積極意義。
(二)情感認同方面
社會公德意識淡化。社會公德是全體公民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應該遵守的行為準則,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在日常的社會生活中,一部分私營企業主社會公德意識淡化。一些私營企業主認為,“富有正義感,對人誠信、友善是有條件的。”問卷調查數據顯示,60.30%的人認為“不管什么情況下,都要講誠信”。但仍然有20.97%選擇“只要能掙到錢,講不講誠信無所謂”。持該種觀點的私營企業主認為,“只要別人不講誠信,我同樣也不會對他講誠信,這很公平”。除此之外,調查數據顯示,有25.64%的私營企業主認為,保護環境跟自身沒有太多關系,缺乏對環境、資源保護與利用的意識。他們認為,經營企業的目的是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作為公共利益的維護者,政府應該承擔起保護環境的責任。
個人價值感缺乏。個人價值感是作為主體的個人對自身價值的積極感受。在調研中,一部分私營企業主認為個人的價值沒有得到社會的認可,自身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有著強烈的被剝奪感。在義烏,一部分私營企業主來自外地。他們感覺要融入本地難度很大,對本地缺乏歸屬感。究其原因,在于高房價和子女教育問題。由于買不起房,子女教育問題不能很好地解決,這給一些外來私營企業主的城市歸屬感造成了不良影響。除此之外,一部分私營企業主,特別是小微企業,需要向當地居民租廠房,這大大增加了他們的經營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他們的“受害者”心態。
(三)行為認同方面
知行難以合一。知行合一在本文中是指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價值取向,并能自覺踐行。為了解私營企業主對“愛國”這一價值觀的認同度,問卷中設計了“您認為自己愛國嗎?”這一問題。100%的私營企業主認為自己是愛國的。但在日常生活和實際的經濟活動中,一部分私營企業主卻不能將“愛國”的價值觀體現為具體的愛國行為。
自我中心化行為較多。在處理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關系問題中,作為個人的私營企業主,很難做到以社會利益為價值取向。部分私營企業主,缺乏基本的遵紀意識,法律意識,以自我為中心。訪談中,有私營企業主表示:“因為現在生意不好做,只要有客戶過來,我們都會抓住機會,爭取談下這筆生意。由于行業協會沒有提供一個黑名單給我們,所以即使是對方提出賒欠貨款的要求我們也會答應。大家都賒賬,如果我不同意賒欠的話,那就更沒有生意了。”正因為該種行為的存在,市場惡性競爭開始出現,私營企業主會為了更多的訂單而允許賒欠。長此以往,平等競爭的價值理念將被忽視,市場競爭環境將惡化。
對私營企業主進行核心價值觀的培育,需要重構個人與社會關系。具體來說,要從以下三個層面來進行重構:
(一)重構個人與個人之間的利益關系
維護合理利益。部分私營企業主個人價值感缺乏,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其合理利益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特別表現在住房和子女教育問題上。因此,應該加大民生保障投入,解決其子女入學和住房問題。一是要大力建設各種保障性住房。加大經濟適用房、公共租賃住房、廉租住房的建設力度,努力形成覆蓋不同收入群體的住房保障體系。二是要切實解決外來私營企業主子女教育問題。將外來私營企業主納入社區居民,讓他們的子女享受本地居民的待遇。要堅持以公辦學校為主渠道,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創辦學校。同時,在人員配置、陣地建設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
遏制不合理利益。惡性競爭、誠信缺失現象的出現,根本原因在于私營企業主對個人不合理利益的追求。因此,一是要對加強私營企業主的培訓,提高其道德、法律水平,使其具備誠信經營、合法競爭的意識。培訓內容要涵蓋政策法律法規、道德規范、自我保護意識等方面內容,要立足于全面提升私營企業主的素質。二是要加強獎懲制度建設。這套制度的功能在于促使守信者得到利益,失信者得到懲罰。例如,在用地審批、公開招標中給予失信企業一定的限制。對誠信經營的私營企業主,可以給予榮譽稱號或稅率方面的優惠。
(二)重構個人與組織之間的責任關系
組織積極提供服務平臺。政府組織與各類社會組織在提倡和宣傳核心價值觀中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但更重要的是切實做到身體力行。首先,政府提高公共服務水平,要成為市場的培育者和服務者。在規范市場經營環境、引進客源方面,政府要提供更多的商品展示平臺,提供更好的服務;在政策制定中,政府要提供公共參與平臺,讓事關市場發展的重大事務從開始醞釀到決策執行的全過程,都要做到公開透明,自覺接受企業主的監督。其次,社會組織,特別是各類行業協會、商會要成立相關的機構,專門為權益受損私營企業主提供維權服務和法律援助服務,為維護私營企業主的權益提供組織化保障。
個人主動履行社會責任。作為個人的私營企業主應該有主動參與社會事務的責任,這也是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是企業提高競爭力的需要,是企業走向國際化的需要。具體來說,一是樹立社會責任意識,使私營企業主從被動等待政府、行業協會的維權服務轉變為主動提高防范意識,摒棄僥幸心理;二是主動作為,私營企業要誠信經營,回報社會,嚴格執行節能環保法律規范和各項標準,加強技術革新和改造,主動降耗節能。
(三)重構組織與組織之間的合作關系
政府引導社會組織發展。政府需要打破傳統的治理理念,對社會組織進行方向性引導。在治理理念方面,政府要尊重行業協會和各地商會的社會主體地位,認識到政府的社會管理與行業協會、商會的志愿服務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在方向性引導方面,政府應改變現有對社會組織的“登記管理”和“業務管理”的雙重管理體制,實行分類管理,降低公益類、福利類、服務類社會組織的登記注冊門檻,支持該類社會組織的發展。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商會服務市場的功能。
社會組織承擔相應的社會職能。在當地,一些行業協會、商會都與政府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系,但在承擔社會職能方面卻顯得不足。因此,一方面,行業協會應該提高自身的專業化水平,完善治理結構,提高治理能力。行業協會作為行業內企業的聯合組織,其成立宗旨就是維護行業利益,這也是行業協會的首要社會責任。行業協會可以通過參政議政的方式,向政府提供行業發展的政策建議,反映本行業私營企業主的利益訴求,實現行業利益;另一方面,在企業與政府的溝通機制建設方面,行業協會有義務和責任承擔起橋梁的作用。行業協會要幫助政府及時了解本行業內企業的需求,為相關政策的制定提供更切實可行的建議。
注釋:
①本研究采用抽樣問卷調查方法,抽樣調查對象主要是浙江省義烏市私營企業主,共發放問卷800份。回收問卷760份,剔除15份無效問卷,最后得 745份有效問卷參與研究,問卷有效率為93.12%。
[1]韓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蘭久富.社會轉型時期的價值觀念[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3]吳向東.重構現代性——當代社會主義價值觀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4]陳章龍.沖突與建構——社會轉型時期的價值觀研究[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5]馮留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路徑探析[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13(2).
[6]鄭杭生.權益自主與權力規范[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03(5).
[7]張寧.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問題[J].中共石家莊市委黨校學報,2012(5).
[8]李永忠.論我國政府與社會組織之間的互信合作關系及其構建[J].湖南社會科學,2012(1).
責任編輯:鐘曉媚
F270
A
1673-5706(2014)01-0065-03
2013-10-18
桑麗,浙江省義烏市委黨校講師、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