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強
(遼寧中醫藥大學圖書館,遼寧 沈陽 110032)
圖書館集成系統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出現并逐漸被圖書館廣泛接受,圖書館的自動化工作進程開始啟動并得到持續的發展,集成系統使圖書館工作在很多方面都更有效率。圖書館工作本質(包括資源和服務)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大部分圖書館集成系統都是十幾年前開發出來的,用軟件補丁和新版本來實現更新,但仍需要圖書館人員以系統最初設計時的工作模式來工作,這樣的集成系統已經很難應對圖書館的工作環境和流程的改變。一些系統商也認識到這種轉變的需求,開始發展和實現新一代的集成系統[1]。從概念到實現的過程中,只有融入圖書館當下的發展需求,才能保證新的集成系統可以滿足各種類型圖書館的發展要求,它的轉變將改變圖書館的業務開展方式,使圖書館員和用戶都從中受益。
從圖書館資源、收藏和服務以及資源發現的角度分析,圖書館過去十年的發展趨勢是什么呢?按照Marshall Breed的觀點,有3個趨勢:①數字收藏的增加;②關于界面的期望有轉變;③數據和軟件的態度轉變[2];Andrew Pace指出:基于網絡的內容,授權的資源,原生的數字文獻資料以及機構大量的數字收藏出現,使圖書館數字資源快速超出了印刷品館藏,尤其是在高校圖書館[3]。
康奈爾大學《面向2015》中指出圖書館的發展趨勢包括:繼續加強資源建設投資、探索分館合并、加強資源共享及文獻傳遞、集中財政經費管理、參與教學IT服務機制改革等[4]。
國內學者基于英美知名高校圖書館戰略規劃的研究,也提出了高校圖書館的努力方向[5]:在物理館藏與數字館藏管理相結合的模式中尋求平衡的方法,探討如何使各個館藏分支機構的運轉達到效率最優化;使以讀者為中心的個性化服務趨于常態,圖書館必須提供各領域(包括學科服務、情報咨詢服務、信息素養教育服務等方面)的服務;圖書館必須轉變為跨學科的、多功能的學習空間,支持團隊以及個人的研究,有先進的技術系統作為支持;為增強圖書館的整體競爭優勢,提高服務質量,必須加強協作關系。
當前的圖書館集成系統主要還是圍繞著傳統的圖書館紙質收藏以及關于這些館藏設計的服務和實踐。但是近些年,無論是圖書館的館藏還是服務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印刷的和實體的資源不再是主導的資源收藏。實際上在許多圖書館,尤其是高校和研究性圖書館,電子和數字資源的收集已經成為了圖書館館藏發展的重要內容。
上世紀90年代初,隨著網絡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圖書館也面臨著多種挑戰。圖書館發現自身的發展滯后于其他資源的發展(比如互聯網的搜索引擎),無法滿足用戶的信息需求,圖書館工作人員也苦于傳統的集成系統缺乏足夠的靈活性。早在2007年,Marshall Breed指出,圖書館員在人員沒有增加的情況下,如果有自動化工具來提供更有效的幫助則顯得極為重要。在2009年,他更明確地提出“不滿意于目前這種死板的圖書館集成系統。現在的狀態是它無法管理電子內容,它的界面也無法滿足用戶當下對網絡的期待”[2]。
當前圖書館集成系統以MARC機讀目錄格式進行紙質書刊的管理,完成采購、簽收、編目、典藏和流通以及將目錄信息提供給讀者查詢的傳統工作流程。在館藏結構由印刷型資源為主向數字資源為主的轉變過程中,出現了各種用于數字資源管理的自動化系統,如用于電子資源采購的Dynix/Horizon ERM、Endeavor的 Meridian、Ex Libis的 Verde、Innovative的ERM、EBSCO的EBSCO EIS以及開源軟件CORAL和ERMes等。
電子資源管理系統(ERM系統),無論是商業的還是開源的,雖然已經發展了多年來填補數字資源管理這個鴻溝,但兩個問題依舊存在。
3.1.1 無法融入當前的ILS
ERM系統一直未能真正地把獲取過程完全融入當前圖書館集成系統的獲取工作流程,給圖書館員的工作流程帶來了混亂和多余的工作量。在采用ERM系統的圖書館里,館員要同時操作ERM和圖書館集成系統兩個工作流程。傳統文獻獲取與電子資源獲取人員間有時會造成溝通不暢,影響圖書館用戶服務的效果。
3.1.2 自我的工作流的設計
ERM系統在設計的時候就沒有融入當前的圖書館工作流程,電子資源管理需要采用不同的加工處理方式。而圖書館員已經習慣于傳統的加工方式,希望系統能具備類似的功能。許多圖書館尤其是高校圖書館,仍舊有相關的系列部門負責管理印刷品資料。部分圖書館只是近期才開始投入更多的人員和技術去管理大量涌入的電子和數字資源。
ERM系統存在這些問題是在設計新一代ILS應該給予充分考慮的。新一代圖書館管理系統應該結合ERM的主要功能,使圖書館能夠順暢有效地管理資源和人員。
全面地結合電子資源管理不只包括獲取功能,也包括管理授權,這是電子資源管理的一個重要部分,有能力管理不同的數據包、數據庫和廠商。
對電子資源進行描述和提供讀者使用是電子資源管理進程的兩個方面。ERM的這兩個功能也應該結合到下一代圖書館集成系統的描述和元數據管理構成中。當然電子資源的元數據管理使圖書館用戶能更容易地發現資源,會有力地轉變一些元數據或編目人員的工作流程。成熟的圖書館資源管理需要新一代的圖書館集成系統能管理圖書館的全部資源,無論它是什么格式和定位。
圖書館集成系統應該是被設計成基于服務導向的系統建構SOA(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SOA是基于網絡服務的,通過連接能完成特定任務的獨立功能實體實現來滿足業務集成需要的一種軟件系統架構。S0A是一個組件模型,它將應用程序的不同功能單元(稱為服務)通過這些服務之間定義良好的接口和契約聯系起來[6]。
SOA可以劃分成兩個層面:服務和聯系,具體描述如下。
服務:一個服務,是一個功能,或是特定的處理邏輯,或是業務處理都是被明確地定義,自我包含,不依靠環境和其他服務狀態。
聯系:聯系就是在這些自我包含的分布式的服務彼此間建立起聯系。他們使得構建在各種這樣的系統中的服務可以以一種統一和通用的方式進行交互。
在思考圖書館的集成系統時,應融入SOA的優點。這些包含平臺獨立的能力,允許圖書館使用自己選擇的硬件和軟件。SOA也提供了增量的開發、運行和維護的可能。廠商們可以利用現存的軟件(已有的投資),運用SOA來創建應用程序而不用取代現在的應用程序。
正如Breeding描述的,圖書館潛在的網絡服務器(SOA)包括:圖書館自動集成系統與圖書館主管機構業務系統的實時交互;圖書館自動集成系統與圖書館的供應商或其他業務伙伴的實時交互;把圖書館的服務融入校園或是其他公共網入口的環境;把圖書館的服務和內容插入課程管理系統或其他學習環境;把外部資源的內容融入到圖書館的界面;把圖書館的服務和內容以非傳統的渠道傳送給用戶[7]。
隨著圖書館從大量的印刷品館藏到逐漸增長的電子資源的轉變,現存的圖書館集成管理系統已經難以應對多種資源的管理和多變的服務模式。Copeland在以印刷品管理為主的圖書館管理系統里呈現了包含電子資源的獲取與利用的可視化的典型的工作流,他們形象地描述了這個過程中的5個可能的起點,9個決策點,將近12個步驟[8]。也許這個過程并不典型,但它展示了圖書館新工作流程的復雜性,這是不能被現在的ILS系統所容納的。
早在1997年,SIRSI公司就意識到調整系統的需求。工作流可以給SIRSI系統用戶提供一個生動的界面,允許工作人員有一定的靈活性,根據用戶典型的操作目標來進行定制。
設計和開發的新系統,其應具有更多的靈活性,使圖書館員能更有效地工作,而與處理的資源模式無關。但這些系統設計需要以完全不同的方式來思考工作流,不只是完成目標的方法不同。只要新的系統設計的流程可以使工作更有效率,可以解決現在系統與工作流之間存在的矛盾,圖書館就將圍繞著新系統轉換工作實踐,并從中受益。
圖書館的需求使其需要實踐新一代的OPAC或是圖書館的發現服務,以獲得新的搜索和發現技術發展帶來的好處。圖書館希望他們提供的發現服務能盡可能多地包含更廣泛的資源,包括本地的印刷品館藏、特色數據庫、商業數據庫等。
基于這個需求,在新系統的思考中,應該有一個統一的檢索界面,有唯一的搜索框,有相關的鏈接,分面搜索,記錄的社會標簽,記錄的持續鏈接,RSS探索反饋,有簡易的搜索結果的存儲或是輸出到標準的書目管理軟件程序。這種理想的系統將與圖書館OPAC相連,保證實時的循環狀態,盡可能多地支持外文字符。
當前存在著很多發現的選擇。這些包括Summon from Serials Solutions,Primo from Ex Libris,World Cat Local from OCLC,EBSCO Discovery Service和Encore from Innovative Interfaces等。這些服務廣泛應用于圖書館,但無縫結合這些發現服務卻要期待新的ILS來實現。
2009年初,Ex Libris開始和一些機構進行探討,后來他們將開發系統定義為統一資源管理系統URM(Unified Resource Management System)(后來命名為 Alma)。
Alma使用共享元數據資源庫(元數據管理系統),這個資源庫需要各個圖書館合力建設,記錄在這里共享,記錄從這里下載并結合本地資源進行編輯。選擇和獲取功能不僅被結合在Alma中,也結合在發現層中,允許用戶和圖書館員為圖書館的館藏進行添加收藏的功能。智能實現,給用戶傳送資源的信息流也將是無縫的。
Alma計劃改變的最重要的一項功能是管理多種類型的資源,這正是現在的ILS所無法有效實現的,尤其是電子和數字資源。這些結合中的欠缺給圖書館員制造了麻煩,尤其是在圖書館電子和數字資源穩步增長的時候。
Alma以不同的版本發送給合作者,每一個都擁有更強大的功能,被用來提高產品開發。
Kuali OLE是一個高等教育研究機構構成的團體,他們在一起是為了構建一個企業級的、開源的、為高等教育團體服務的應用程序。這些系統包括一些核心的應用程序,Kuali OLE是他們最近的努力成果。他們的目的是構建一個企業級的開源的新一代的ILS。
項目有6個重要的目標:由高校和研究機構開發、擁有并管理;支持網絡范圍的資源和網絡模式的學術信息;與其他企業和網絡基礎的系統合作,融入其中;支持項目、合作者,聯系和各機構的合作;提供工作流的設計和管理能力;不需要圖書館的努力就可能提供信息的管理能力。
我們相信Kuali OlE軟件不僅為學校和研究機構提供一個ILS的解決方案,而且將改變圖書館的業務操作模式,對圖書館也有啟示作用。
基于圖書館的發展需求,圖書館和供應商都已開始意識到設計和實踐新一代ILS需要一場革命性的轉變。基于SOA模式上的系統將使圖書館能更廣泛和有效地管理所收藏的全部資源,將兼容更多可變的圖書館工作流,使圖書館能為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
[1] Yongming Wang,Tevor A.Daws The next generation integrated library system:A promise fulfilled[J].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libraries,2012(9):76-84.
[2] Marshall Breeding.It’s time to break the mold of the original ILS[J].Computers in Libraries,2009(10):39-41.
[3] Andrew Pace.21st Century library systems[J].Journal of library administration,2009(6):641-650.
[4] Cornell University Library.Toward2015[2011-01-28].http://stafweb.1ibrary.eomel1.edu/toward2015.
[5] 張煥敏,葉杭慶,趙美娣.高校圖書館發展趨勢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1(12):37-40,53.
[6] IBM DW.SOA and Web Services[EB/OL].http://www.ibm.eom/developerworks/cn/webservices/newto/index.htm1.
[7] Marshall Breeding.Web Services and 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J].Library Technology Reports 42,2006(3):3-42.
[8] Jessie L.Copeland et al.Workflow Chanllenges:Does Technology Dictate Workflow?[J].Serials Librarian 56,2009(4):266-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