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圖書館,北京100081)
我國區域性數字文化服務體系構建
——以天津市和平區為例
●李 丹,胡昱曉(國家圖書館,北京100081)
天津市和平區;公益性數字文化;公共文化;區域數字文化
為探討區域性公益數字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文章以天津市和平區為例,介紹了和平區推進公益性數字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實踐,分析了其建設特色與建設內容,并指出目前存在的不足之處,提出了未來發展建議。
公益性數字文化建設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數字化、信息化、網絡化環境下文化建設的新平臺、新陣地,是利用信息技術拓展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和傳播范圍的重要途徑。我國公益性數字文化早已存在,只是目前無論是理念還是實踐上都沒有將其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而是散落與被分割在其他各種類型的文化事業中。國內的公益性數字文化建設項目有國家層次和區域層次兩種形式。其中,區域性公益性數字文化建設一般在各省(市)地域范圍內,通過技術手段和數字化方式,搭建數字時代的信息共享與獲取平臺。各種類型和層次的公益性數字文化建設項目互為支撐,共同構建我國數字文化服務體系,在知識與信息傳播、服務公眾方面發揮作用。本文以天津市和平區為例,分析區域性數字文化服務體系構建的實踐。
和平區數字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旨在有針對性地通過逐步設計、完善、實踐來架構公益性數字文化服務體系,依托文化惠民工程,通過數字化技術手段,把包括和平區在內的文化信息、全國所有圖書館、文化宮、博物館等文化資源信息全部連通、整合起來,最后通過網絡終端,使社會公眾方便地查到全國范圍乃至全世界的數字文化資源,能夠感受到隨時、隨地、全面、個性化的服務。
在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的實踐中,和平區總結出這樣一個公式:“速度+信息+交互=新型文化傳播方式”,即利用網絡技術的速度傳播數字化信息,通過交互式的參與模式,和平區成功建立了數字文化網。2009年開始打造“數字和平”工程,并將公共文化服務納入“數字和平”工程的整體建設規劃中,形成“數字和平”基礎框架、“數字和平”數據庫管理機制,建立公共綜合信息服務系統,在快速推進全區信息化建設發展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
(1)完善了信息化建設的管理機制。實行“六統一包”的管理模式,對全區信息化建設統一規劃,對各單位項目統一審核把關,對區財政投入統一管理,對各個項目統一組織、實施和驗收,統一管理固定資產。發揮資源整合與共享優勢,實現各信息化建設項目有序進行,提高了資金、資產使用效益,大大提升了工程質量。在此機制下,先后完成了區黨政門戶網站群、區電子政務專網群等一批需求強烈、應用廣泛、資源共享的業務信息系統。
(2)網絡寬帶達到較高覆蓋水平。和平區家庭電腦約有13.46萬臺,98%以上的家庭擁有電腦,很多家庭擁有2臺以上。為了向轄區居民提供優質的信息網絡服務,使越來越多的家庭可以享受網絡的便捷服務,和平區與天津市城寬網絡信息技術有限公司長期合作,建設的“和平區社區寬帶網”已經覆蓋和平區90%以上的居民小區,鋪設光纜100多公里,覆蓋居民達6萬余戶,接入居民用戶9300余戶,基本實現了全區網絡的全覆蓋,為和平區數字文化網進入百姓家中奠定了基礎。
(3)依托三大數字惠民工程提升了公益性數字文化服務能力。近年來,和平區將公共電子閱覽室試點工作、共享工程基層服務點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工作、社區文化室提升改造相結合,力爭建成布局合理、使用便捷、覆蓋城鄉的公益性數字文化服務體系。2006年,和平區開始建設區、街、社區三級文化資源共享設施,2010年底實現全覆蓋,其中,建成區級文化資源共享中心1個,街分中心6個,社區文化資源共享點60個。2011年,和平區開始實施公共電子閱覽室建設計劃,為100%的街(社區)建設標準配置的公共電子閱覽室,實現了全覆蓋,其中各社區電腦配備10臺以上,各街道配備20臺以上,基本建成了較為完善的覆蓋全地區的數字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升了數字公共服務能力。同年,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在和平區圖書館實施,為全國率先實施地區之一,目前已實現全區全覆蓋。[1]
2.1 和平區數字文化網(www.tjhpe.com)建設
和平區數字文化網工程從2012年6月籌備建設,經過了分系統、分站點、分欄目設計、頁面設計、全站程序開發、調試、整體資料收集與采集、使用前期培訓、試運行、網絡及實體推廣、正式運行等十幾個程序的研發建設,于2012年12月20日正式開通運行。
2.1.1 建設特色
(1)區域內資源高度整合。①服務平臺整合。目前已經將圖書館、文化宮、黨史館、博物館、非遺保護、街道社區、文化產業、文化旅游等作為子站整合到這個平臺,采用前臺用戶機制進行管理,方便查詢,通過主站導航菜單,可以輕松直觀地進行對各個子站的瀏覽,方便了用戶。經過授權的用戶,可以通過數字資源子站點,進行數據的訪問,滿足了老百姓對知識的需求。②設備整合。將各機構原有獨立的設備整合集中,統一設立中心機房,分配獨立用戶權限,實現遠程獨立操作管理。解決了資源浪費和重復性使用的問題,節省開支,減少設備損耗,便于統一管理及維修,保障整體數字文化網運行。③信息資源整合。數字文化網提供服務的數據庫包括外購數據庫以及和平區獨立建設的自建數據庫,這就加大了資源的有效利用,做到了“一網打盡”。[2]
(2)網站實現有效互動。和平區數字文化網建立了在線互動室進行在線實時文化活動,百姓實現了足不出戶的現場文化交流。數字文化網陸續開展了網絡“和平好聲音”比賽、“讀書”攝影展等互動賽事及文化活動,在節省活動成本的同時,使群眾擁有輕松便捷的展示平臺;通過開展DⅤ影像大賽、數碼創意設計課程等活動,傳播和普及音頻、視頻、影像、多媒體等新型文化知識,提升公共文化服務的品味、品質和科技含量;利用網站互動反饋機制,進行文化需求問卷調查、滿意度調查,了解群眾文化需求,輔助政府文化職能部門完善公共文化服務。
(3)關注用戶需求。在數字文化網建設之前,和平區就采取問卷調查的方式對百姓需求進行了調查。通過問卷調查分析結果,了解居民對社區文化活動類型、渠道、設施的需求,對社區電子閱覽室知曉度、上網目的以及對數字資源類型、內容的需求,并在此基礎上對網站系統功能進行設計完善,同時也使群眾對整個網站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有效宣傳了數字文化網。
(4)打造文化品牌。“十一五”期間,和平區文化活動在內容上、形式上不斷推陳出新,煥發光彩,每年政府投資200余萬元,秉承“保傳統、立特色、創新意”,努力打造文化活動品牌,確立了在全市群眾文化活動中的領先地位,并形成了和平區的十大文化活動品牌。為將這些品牌文化活動進行宣傳推廣,讓更多的用戶參與其中,和平區在建立數字文化網過程中,將這些活動逐步移植到數字文化網,建立了特色資源數據庫,讓百姓在網上享受一樣的品牌文化。
2.1.2 建設內容
(1)門戶網站群建設組成結構。門戶網站群由站點管理系統、內外網認證系統、視頻會議系統、內部辦公系統、廣告系統、統計系統、提示系統、增效子系統、增值服務子系統、郵件系統、權限系統、模板管理系統、數字圖書館系統、數字文化館系統、數字博物館系統、數字黨史館系統、數字少兒系統、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系統、文化和平系統、領導面對面系統、智慧社區系統、文化直播系統、群文展評系統、智慧旅游系統、數字資源系統、評論留言系統、用戶系統等27個系統構成。
(2)數據庫資源。①電子期刊數據庫系統。內容以人文大眾為主,包括時政新聞、科技科普、經濟法律、管理財經、社科歷史、文學文摘、健康生活、文化藝術、教育學習等類別。收錄期刊2300種,期刊包括文本版、專題版、原文原貌版、語音版4種閱讀形式。②報紙在線閱覽庫。不少于150家報紙,支持原始版式閱讀,支持多種條件復合檢索。③公共圖書館電子圖書共享系統。其中圖書頻道提供320萬種圖書信息的查找,支持讀者到圖書館借閱和在線閱讀。普及性文獻檢索可以實現與其他圖書館聯合檢索,并且可以通過文獻傳遞與館際互借進行信息交換。④數字音樂圖書館。音頻數據包括交響樂、室內樂、歌劇、芭蕾、協奏曲、樂器獨奏等古典音樂種類,還有亞洲、歐洲、非洲、大洋洲、美洲的眾多國家獨具特色的民族風情音樂。而且還提供爵士音樂、電影音樂、新世紀音樂、輕音樂、兒童音樂、有聲讀物等。⑤專業文獻檢索庫。提供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收錄期刊7708種。⑥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提供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目錄、電子文本、圖片、音視頻等相關內容。
此外,還有群眾文化藝術展覽數據庫、五大道數據庫、全國讀書漫畫大賽數據庫、群文才藝展數據庫、文博數據庫等。
2.1.3 特色服務
目前,和平區數字文化網站已實現了新聞媒體瀏覽、數據資源共享、電子圖書借閱、群眾文化評比、網絡視頻會議、網絡辦公、網絡申報、遠程求助、智慧旅游、一票通等多種服務功能,特色服務項目包括以下幾類。
(1)旅游信息。和平區具有五大道歷史名街和數百座小洋樓和旅游資源,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數字文化網建設了智慧旅游子網站,針對和平區內五大道歷史名街和數百座小洋樓等旅游資源,提供實時旅游信息。網上提供在線旅游訂票功能,用戶能夠網上留言訂票,由管理人員審核后完成訂票。
(2)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整理保護利用。和平區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目前有國家級3項,市級11項,區級30項,如狗不理包子制作技藝、老華美手工制鞋技藝以及雜技與競技類別中的古典戲法等。為了傳承這些技藝,數字文化網將這些資源在網上共享,再現舊時天津濃濃的商業氣息,使觀眾能夠近距離地接觸和感受和平區獨具地域魅力的特殊文化遺產。
(3)智慧社區。數字文化網開發了智慧文化社區網站,首次將社區文化納入統一平臺,以和平區六個街道為單位,將各街、社區的群眾文化活動進行展示。站點具有發布最新通告、最新活動信息、社區要聞、社區文化展覽、社區之星、社區志愿者服務與在線咨詢等功能。百姓在這里可以了解各街及全區文化活動開展的情況,同時百姓各自的特長、各活動組織的特點在網上可以充分展示。
(4)互動平臺。利用數字技術的視頻互動平臺,為群眾文化提供藝術課程的指導與交流平臺,如“讀書”攝影展、DⅤ影像大賽等活動,傳播和普及新型文化知識,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務的品味、品質和科技含量。而且還利用網站進行文化需求問卷調查、滿意度調查等,及時了解群眾文化需求,輔助政府文化職能部門完善公共文化服務。
2.1.4 人員保障
為將數字文化網維護好,區文化旅游局增加科室、增加人員編制,具體負責數字文化網的更新。社區文化從業人員的隊伍建設也不斷加強,每年至少對管理員進行2-3次集中的業務培訓,確保社區從業人員的管理水平和業務知識的提高,改善服務態度,更好地為社區居民服務。
由于公益性數字文化網綜合運用計算機、網絡、通信和多媒體等高新科技成果,需要專兼職管理人員、技術人員眾多。和平區通過基層文化骨干培訓大行動,建立區、街、社區培訓網絡,采取聘請專職老師和區中心輔導的辦法,培訓各級基層點的網絡骨干,逐步建立起一支技術過硬、業務熟練、管理規范、服務優良的集成隊伍。
2.2 進一步完善公益性數字文化服務制度保障
(1)在組織建設方面。和平區區委、區政府成立了由區委常委、區宣傳部長為組長,各成員單位一把手為副組長的群眾工作委員會,具體負責檢查、監督區內公共數字服務開展、落實情況,每年對區內公共文化場所進行績效考核,納入年終考評中。
(2)在政策文件支持方面。近年來陸續制定、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既有《關于加強和平區街道綜合文化站建設的實施意見》《文化共享工程在和平區實施的具體意見》《和平區公共電子閱覽室“十二五”規劃(2011-2015)》等指導性文件,也有《天津市和平區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績效考核辦法》《天津市和平區公共電子閱覽室建設考核辦法》等考核性文件,還有《和平區公共電子閱覽室管理辦法》《和平區公共電子閱覽室工作管理辦法》《和平區公共電子閱覽室讀者須知》《和平區公共電子閱覽室未成年人讀者上網管理辦法》等管理規章制度,有效推動了和平區公益性數字文化服務的規范發展。
(3)在經費保障方面。以國家評估定級標準為參考,制定了《和平區數字文化網資金配置及管理辦法》,規范了數字化工作內容及經費使用范圍,保證了數字資源補充的連續性。為了對網絡硬件設備、公共電子閱覽室設備進行維護,和平區從2011年起每年撥付專項運行費,確保數字文化網的正常運轉。
2.3 進一步拓展公益性數字文化服務內涵
(1)創新服務內容。在公共電子閱覽室建設過程中,和平區注重邊建設邊服務,建成一個,開放一個,免費為基層群眾提供上網服務。充分利用公共電子閱覽室的設施條件,貼近百姓需求,積極開展每月推介影視欣賞目錄、名家講座、生活常識、優秀地方劇目等形式多樣的網絡文化活動,并每月開展一次共享工程利用知識培訓,常年堅持共享工程進社區、進學校、進部隊。
(2)轉換服務定位。將區圖書館定位為“讀者的園地、城市的客廳”,全面實施圖書信息服務“一證通”工程,取消公共圖書館所有借閱費用,促進了全區公共文化資源的大融合、大流通。
(3)加強弱勢群體服務。近年來除了滿足大眾的文化需求外,在和平區還活躍著一批志愿服務小分隊,為弱勢群體用戶特別是出行不便利的用戶做了大量的工作。如圖書館的“愛心閱覽室”搭建了盲人讀者學習的平臺,使盲人讀者通過電腦、智能手機及加載的屏幕朗讀軟件,可以和普通人一樣上網沖浪。
3.1 意識和觀念上的問題
在政府領導階層的意識中,把公益性數字文化服務建設作為思想文化戰線建設的重要陣地的意識不強,公益性數字文化服務在意識層面的高度尚需提高,而實際工作中的經費投入保障、獎懲原則、政策制度配套建設等尚未得到足夠重視。此外,在人民群眾的傳統觀念中,社區文化活動只是為了休閑、娛樂及豐富居民的業余文化生活,活動形式死板,缺乏針對性,缺少必要的保障措施,活動僅限于被動服務,沒有自主選擇文化場館活動時間的權利,且數字服務、數字閱讀等習慣有待培養等。[3]
3.2 供需矛盾問題
社區中低收入水平的居民對社區提供的各種文化設施和文化服務更具有直接的需求,大部分居民的文娛消費處在中下水平。居民對于公益性、免費的文化活動如電腦學習、網上瀏覽比較熱衷。因此,在給用戶提供服務時,應多考慮收費標準低、娛樂性強、方便便捷的方式,以減輕居民承擔文化活動成本的壓力。同時政府也應在免費服務上增加投入。
3.3 經費投入問題
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僅靠文化場館的正常業務經費難以維系。特別是免費開放以后,用戶及易損配件維護量增加,必需有專項經費保障才能完成所需硬件維護、數字資源加工、人員培訓、網絡建設、舉辦各種讀者講座等工作的開展。
3.4 人才隊伍問題
和平區公共電子閱覽室基層服務點普遍缺少具備計算機技術的專業人員。盡管和平區圖書館一直堅持對基層人員進行集中培訓,但是由于時間緊、內容多、人員素質不高,所以通過短期學習很難掌握相關技術。這就容易造成出現設備故障以后,由于技術人員無法及時下基層進行“手把手”指導,小故障往往變成大故障的問題。另外,基層管理人員多為兼職,無編制的情況導致兼職人員工作不穩定,無法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
3.5 資源建設問題
現有的適用資源和特色資源嚴重不足,缺少吸引力。現在和平區的讀者可以在網上瀏覽現有的文化共享工程資源、用“一碼通”的方式瀏覽國家中心和天津中心的資源。然而,真正適應中心城市廣大基層群眾需求的資源仍然不多,原因主要是資源覆蓋面過廣,針對性和適應性較差;版權制約使得影視資料、名家講座等群眾喜愛的資源太少;現有的系統不穩定,視頻圖像質量不高等。
4.1 建立健全有利于公益性數字文化發展的長效機制,提供有力保障
地方政府文化部門應發揮主導作用,高度重視公益性數字文化建設工作,為數字文化提供政策保障、經費保障、人員保障,研究制定政策措施,鼓勵社會力量投資文化建設,逐步形成政府投入為主、社會多渠道籌資為輔的投入格局;加強完善法律法規,加強政策保障。文化主管部門要建立管理和考核機制,對相關工作進行督導和檢查,探索并創建科學的運行機制,推進建立各部門協調聯動機制,加強各有關部門的責任分工、協調與合作;構建縱橫聯合的區域聯動機制,加強協調合作。圖書館、文化宮等文化事業機構充分發揮骨干帶動作用,積極開展數字公共文化服務,形成多層次的保障體系。
4.2 拓展服務渠道,關注特殊群體,完善服務效果
要不斷完善網絡建設,增加移動手機、數字電視、微信微博等新媒體服務,擴大信息服務的輻射范圍。并建立信息化服務平臺,整合政治、文化、生活等多個服務系統,及時發布服務信息,接收群眾服務請求,建立信息反饋機制,拓寬雙向互動渠道。在服務群體方面,要強化對老年人和殘疾人特殊群體的服務,使任何群體均能享受到數字文化大餐,實現公共文化服務與大眾生活無障礙對接,形成為大眾服務的良性循環系統。
4.3 加強資源建設,實現共建共享
在資源建設方面,要加大信息資源采集和購買,重點在網站建設的專題化、精細化和多元化上下功夫,為服務體系建設提供堅實的資源基礎。結合地區實際,要統籌規劃文化共享工程與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等各項數字資源建設,調動各地積極性,拓展資源征集渠道,提高資源供給能力;要適應群眾文化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資源建設;注重建立資源之間的關聯,實現數字資源的深層揭示與知識組織,以文本、動畫、影像、音視頻、在線講座和在線展覽等多種手段展現優秀文化資源;要構建分級分布式資源庫群,在全國范圍內形成有效的數字資源保障體系。
4.4 注重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
要建立人才培養機制,為公益性數字文化建設提供人力資源基礎。要充分發揮各級文化單位的積極性,通過分級培訓的方式,不斷提高從業人員的思想水平和業務素質,培養一支既具備較高技術素質和專業知識,又具備實際技能的人才隊伍。各地要組織好本地區的培訓工作,重點建設一批愛崗敬業、善于管理服務設施和組織基層文化服務項目的專業隊伍;要拓寬視野,把社會工作者、志愿者作為人才隊伍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切實做好人才配置工作,關注工作人員的切身利益,為事業發展提供人員保障。
[1]天津市和平區人民政府.公共數字文化拓展民生服務研究[R].天津:天津市和平區人民政府,2013.
[2]和平數字文化網[EB/OL].[2014-03-04].http: //www.tjhpe.com.
[3]胡唐明,鄭建明.公益性數字文化建設內涵、現狀與體系研究[J].圖書情報知識,2012(6):32-38.
G252.0;G250.73
A
1005-8214(2014)06-0005-05
李丹(1982-),女,國家圖書館館員,研究方向:數字圖書館服務;胡昱曉(1978-),國家圖書館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數字圖書館技術。
2014-03-13
本文系2012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公益性數字文化服務體系研究”(項目編號:12BTQ17)成果之一。
[責任編輯]閻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