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大學圖書館,鄭州450001)
高校信息素質教育評價探析
●朱 榕(鄭州大學圖書館,鄭州450001)
信息素質教育;評價;指標體系;高校
從學生具備的能力和教師傳播、指導能力兩個層面對國內高校信息素質教育進行評價,既評價學生的信息素質,又評價教師的信息素質教育和教學質量,建立信息素質教育評價體系。
信息素質教育是高校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完善信息素質教育體系,構建評價和測度學生信息素質的指標體系,是保證信息素質教育質量的前提和關鍵,應成為高校素質教育領域的一項重要工作。[1]構建信息素質教育體系和建立評價體系的積極作用表現在:(1)進一步提高高校信息素質教育質量與水平,完善素質教育體系基礎框架;(2)有助于學生不斷更新知識、擴展思維,提高信息獲取、分析、應用能力,促進知識創新與科研成果的產出。因此,研究信息素質教育課程體系和制定普適性的信息素質評估指標,對于測評個人信息能力、教學水平和完善國家信息化指標體系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國內圖書館學、情報學界也對信息素質的評價指標進行研究探討,以指導高校以文獻檢索課為中心的信息素質教育實踐。國內有關高校信息素質教育指標體系的研究,著名的項目或標準有以下兩個:(1)《北京地區高校信息素質能力指標體系》,該指標包括信息道德、信息意識、信息知識、信息能力(獲取能力、評價能力、管理能力、組織能力、交流能力)等幾方面,強調將信息融人自身的知識體系中,重構新的知識體系。(2)高校圖工委信息素質教育工作組在《北京地區高校信息素質能力指標體系》的基礎上進行修改,于2008年7月,提出了《高校大學生信息素質指標體系(草案)》。該指標體系共有7項一級指標,19項二級指標,并附有《高校大學生信息素質教育知識點(草案)》,該草案圍繞這些指標列出37個知識點,其主要內容包括:①認識到信息與信息素質在現代社會中的作用;②確定信息的性質與范圍;③通過一定的手段有效獲取自身所需要的信息;④正確評價所獲得的信息與信息所來自的信息源;⑤高校大學生應能有效管理、組織與交流有關信息;⑥高校大學生應能夠利用信息完成一定的任務;⑦高校大學生應合理合法地使用有關信息。[2]
通過國內高校信息素質教育評價研究,我們發現,所有的研究只針對學生進行信息素質教育評價,而沒有涉及教師。然而,高校信息素質教育效果與大學生和教師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所以,信息素質教育評價指標體系應該從學生具備的能力和教師傳播、指導能力兩個層面進行評價。
2.1 評價指標
信息素質評價指標是判斷高校大學生信息素質教育效果的重要依據。對高校大學生信息素質的評價,要特別注意信息意識、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是核心。(1)信息能力。具體說來,高校大學生能夠在確定能夠所需信息的性質和范圍的基礎上,采用一定的手段(比如從圖書館借閱圖書或上網查找等方式)獲得所需的信息,并能正確評價所獲得的信息與信息源。高校大學生還可與自身已有的知識經驗相結合,重建一個新的知識系統。此外,高校大學生能很好的管理信息、組織信息和交流信息。(2)信息意識。具備信息素質的高校大學生明白信息在當代社會生活的價值和力量,明白信息素質能力在當代社會生活中所具有的巨大能量,明白掌握信息發現技術的重要性,應具有強烈的信息意識。(3)信息道德。具備信息素質的高校大學生在信息行為實施過程中必須要遵循的社會法律、法規、倫理道德體系。比如,不抄襲、不剽竊別人已發表的文獻;對電子文獻不得私自設置代理服務器閱讀或下載;不可連續、系統、集中、批量地進行下載、瀏覽、檢索數據庫等操作。
2.2 評價方法
在對高校大學生的信息素質評價中,評價方法和手段的科學性至關重要。我們應借鑒國外已有的實踐成果,探索適用科學的信息素質評價方法,以促高校信息素質教育評價研究的完善和深入。
(1)考試評估法。這種方法是評價高校大學生的信息素質效果的主要方法。有信息技術或技能方面的課程考試、資格認證考試(系統分析師認證、國際信息化人才認證)以及各種培訓考試(信息安全培訓)等。比如,英國普通中等教育證書考試中信息技術學科考試的試題由三家主流教育考試評定機構提供。學生總成績的認定一般由課程作業和總結性評價兩部分加權得到,評價所用試卷分為基礎水平和高級水平兩類,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
(2)網絡化調查問卷法。調查問卷法是一種很好的評價高校大學生的信息素質的研究方法。通過這一方法,再加上一些數學方法的應用,可獲得更客觀的結論。在數字化環境下,調查問卷法常常采用網上問卷,這既利于樣本量更大,被調查的人更多,結果更可靠,又利于環保,節省紙張和資金。
(3)面試法。面試法也是一種很好的評價高校大學生的信息素質的研究方法。這種方法可以對某些重點對象進行測評,真實性非常強,重點在于測試被試者掌握信息技術的能力以及對有關問題的綜合分析能力。
3.1 評價指標
(1)教學態度。包括準時上下課,充分利用課堂時間;講授認真,責任心強,治學嚴謹,要求嚴格。(2)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明確,內容安排系統合理,準確把握知識體系,應包含《中國高校信息素質指標體系及信息素質教育知識點》中的知識點;課程內容條理清楚、重點突出、難度適中;案例豐富、聯系實際;內容熟練,表達清晰,形象生動;經常注意補充介紹信息資源的最新動態和信息查詢的新技術新知識,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以及知識拓展能力的培養。(3)教學方法。根據教學目標,組織教學活動,靈活選擇教學方法,使教學與學生的知識程度、能力水平相適應;進行互動式教學,啟發學生思維,注重能力培養,維護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注意以學生為主體,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課堂效果好。
3.2 評價方法
(1)課程調查。教師在課堂教學結束時向學生發放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對課程的反映和感受。調查問題主要包括:對教師教學技巧的反應、對課程內容設計的反應、對課程組織的反應,以及接受程度如何等。調查情況記錄到簿記表格上,并納入到評價檔案中,作為評價依據,每位教師每學期至少調查3次。
(2)同行評估。教師在教學進程中要安排一次由資深參考館員在現場聽課的課程,由參考館員來考察其教學情況,每學期1次。每學期結束時對這一學期的教學評價方案開會討論,評價其優劣得失,從而改進教學計劃、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實行這樣一個完整的教學評價方案,一方面通過問卷調查,學生可以提出自己的觀點與建議,指出信息素質教育中存在的缺點與不足。同時還可以反映出自己想要了解的知識,以便于進一步了解學生的需求,完善教學內容。另一方面通過同行評估可以使教師獲取更加專業的、內行的指導性建議,更好更快地提高教學質量。
(3)滿意度評估。這種方法也是評價高校大學生的信息素質效果的重要方法。傳統的方法是老師評學生,而現在采用這一種方法實現了學生評老師。通過這種方法,可有助于老師改進教法,提高教學的成效,也有助于學生信息素質水平有更大的提高。
[1]楊紹蘭.基于信息化時代的大學生信息素質教育[J].河南圖書館學刊,2007(3):16-19.
[2]托雅.圖書館在我國理工類院校學生信息素質教育中的作用研究[D].東北:東北師范大學,2006.
G254.97;G252.0
A
1005-8214(2014)06-0084-02
朱榕(1961-),女,鄭州大學圖書館副研究館員,發表論文10余篇,參編著作2部,研究方向:文獻資源建設、科技查新與信息服務。
2013-06-08
本文系2009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高校信息素質教育體系與信息素質評價研究”(項目編號:2009SJGLX093)研究成果之一。
[責任編輯]徐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