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共文,呂耀懷
(1.中南大學體育教研部,長沙410083;2.蘇州科技學院,江蘇蘇州215011)
信息加工中的主要問題及其倫理對策
●石共文1,呂耀懷2
(1.中南大學體育教研部,長沙410083;2.蘇州科技學院,江蘇蘇州215011)
信息倫理;信息加工;道德原則
信息加工是信息管理活動的重要環節,它承擔著提供高質量信息產品的重任。然而,由于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在現代信息加工中存在著信息失真、信息失效、信息隱私等問題,直接影響了信息加工目標的實現。要有效解決這些問題,除了采取技術的、法律的手段外,還必須從倫理的角度提出相應的對策,其中著重要明確信息加工的道德原則,并將這些道德原則具體化為信息加工的倫理守則,內化為信息加工人員的職業操守,同時輔以適當的懲戒措施。
對信息采集得來的原始信息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處理,使信息更加適應用戶的需要、具有更大的利用價值,這是信息加工的主要目標與任務。但由于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在信息加工中出現了一些有悖于這樣的目標與任務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除了應當有技術的、法律的解決途徑之外,還必須提出相應的倫理對策。這些對策包括信息加工的一般性道德原則,以及這些原則在信息加工領域中的可操作化路徑。
所謂信息加工,是指對信息采集所得來的信息進行判斷、篩選、分類、排序、分析、研究和組織等,以生產出價值含量高、方便用戶利用的二次信息的活動過程。它是把信息從一種形式變換成另一種形式,同時在這一過程中保持一定的信息量的信息處理方式。信息加工主要包括以下幾個主要過程:一是信息的篩選和判別。二是信息的分類和排序。三是信息的分析和研究。在上述各個過程中,由于主客觀方面的各種原因,有可能導致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致使信息加工未能達到其應有目的或未能充分實現其應有價值。這些問題主要有幾種基本類型:信息失真問題、信息失效問題和信息隱私問題。
1.1 信息失真問題
所謂信息失真,是指信息在加工后因走樣、變形或完全改變而致精確度與可信度下降甚至喪失的現象,如不準確、夸大或縮小事實甚至背離真相等。在現代信息社會里,隨著信息采集技術特別是網絡技術的發展,人們可以更加快捷地獲取大量的信息,面對這些瞬間接收的大量信息,人們來不及有過多的時間思考,其分析判斷能力會受到削弱。
特別是現代網絡成為一個重要的信息源后,網絡信息的海量龐雜、真假難辨等給信息加工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如果加工者缺乏應有的分析判斷能力的話,在信息加工的過程中就會由于真偽不辨、真假不分而導致加工后的信息失真。此外,由于信息加工者對采集來的信息缺乏必要的批判、懷疑精神以及深入的求證精神,在信息加工過程中只是簡單復制、隨意拼湊甚至還憑主觀臆斷妄加推測等,這也很容易造成加工后的信息失真。事實上,目前社會上尤其是網絡上的虛假信息、錯誤信息、人為操縱的傾向性信息、以偏概全的信息、道聽途說的信息甚至是以訛傳訛的信息幾乎無處不在、無時不有。這些都說明,在信息加工過程中確實還存在著大量的信息失真問題。如,2009年10月的河北容城“艾滋女”事件,其信息源頭是博客,開始時只是炮制者盜用他人名義在多家網站開設多個博客進行“爆料”,并未形成熱點,直至某都市報在未經核實、求證的情況下,對博客內容進行了詳盡報道,該報道又被各網站和論壇廣泛轉載后,才引起較大范圍的關注。[1]由此可知,信息加工中信息失真問題的存在,輕者難以滿足公眾和用戶對真實準確信息的需求,影響公眾的正常生活,誤導用戶的決策判斷,降低信息管理的公信力;重者人為制造社會焦點,誤導社會輿論,危害社會的和諧穩定。
1.2 信息失效問題
信息加工的目的是要生產出方便用戶利用的信息產品。在現代信息社會,由于用戶面對的決策問題在不斷地發展變化,他們對信息的需要也在不斷地更新變化,當用戶在決策活動中遇到某種問題而產生了與解決該問題有關的信息需要時,作為信息加工者,就應及時將加工后的相關信息提供給用戶,否則的話,信息加工就會失去應有的價值和效用。此外,信息的時效性是提高信息使用價值的一個重要指標,及時性是信息加工的一條基本原則。但在現實中,由于信息加工者對采集來的信息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時效意識不強、工作作風拖沓等導致信息加工延誤,以致加工后的信息失效的問題依然存在;由于信息來源渠道復雜多變,信息加工者又缺乏應有的知識水平、分析判斷能力和工作經驗,以致在信息的篩選、判別過程中久議不決,在信息的核實、求證過程中費時費力,最終導致信息加工過程人為延長、加工后的信息失效的問題也有不少。信息失效問題的存在,輕者會給人們的生活、行為決策等帶來諸多不便,影響到人們在行為決策中的正確判斷;重者會給人們的生活、行為決策等帶來危害,甚至影響到人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2004年12月26日發生在印尼的海嘯給印度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就是信息延誤和失效帶來巨大危害的一個最有力的例證。據媒體報道,印度在這次災難中出現了三次失誤:第一次失誤是印度科學家預測到了印尼的地震卻沒有引起印度當局的重視;第二次失誤是忽視了地震的破壞力;第三次失誤是海嘯警報延誤。據《印度快報》報道,26日當天,印度當局其實早就得知發生海嘯,但由于內部溝通問題,最終沒有及時向沿海地區居民發出警報,從而釀成了上萬人死傷的重大悲劇。[2]
1.3 信息隱私問題
經過加工處理的信息,雖然是從原生信息中派生出來的,但與原生信息相比較,加工后的信息可能具有更多的價值,因為信息加工不只是對原生信息進行簡單的整理、排序等,還可以利用技術手段對不規則、無聯系的原生信息進行分析,從而獲得原生信息沒有直接顯示出來的某些規律或特征。這樣的信息加工的確給人們帶來了諸多方便,但與此同時,也可能會造成非加工條件下的信息所沒有的隱私風險。Helen Nissenbaum指出:“借助于信息技術的力量,我們不僅獲得了收集和儲存大量信息的能力,而且還能夠對之進行整理、控制,并從中得出有意義的推論。通過這些行為,我們能夠使得繽紛雜亂的不成形數據得以成形并具有價值。”[3]這種通過應用信息技術手段對不成形數據進行加工而得到的所謂有價值的成形數據,在很多情況下往往可能構成對人們隱私的威脅,因為即使處于分離狀態的信息碎片并沒有侵犯隱私,但當這些信息碎片在加工中被編輯、組合起來時,則極有可能導致對隱私的侵犯。
那些在孤立情況下原本并不構成隱私問題的信息,為什么在對它們進行加工、將它們組合起來后會成為披露隱私的信息呢?為說明這一點,讓我們考慮一則著名的軼事:在一次社交聚會上,有人問一位神父,你是否曾在懺悔室聽到過特別的故事?這位神父回答說:“實際上,我的第一位懺悔者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因為他是為一次謀殺而來懺悔的。”幾分鐘后,一位舉止優雅的先生加入這一聚會,他見到這位神父,就熱情地向他致意。當有人問他是如何認識這位神父的時,這位先生回答:“噢!我很榮幸曾是他的第一位懺悔者。”[4]在這則軼事中,神父并無意暴露那位舉止優雅的先生的隱私,而那位舉止優雅的先生也不會在那樣的公共場合自曝其隱私,但人們將神父與那位先生的話聯系起來,通過簡單的信息加工,就容易獲知那位先生的隱私。這則軼事中的隱私風險,在前信息時代純屬意外和偶然,但在先進的信息技術迅速普及的當代社會,借助于數據庫和網絡等可以極為方便地聯接各種共享的個人信息并對其進行加工,于是便有了通過信息加工而形成的信息隱私問題。
上述三種類型的信息加工問題,其原因可能是多種多樣的,可能有技術原因、法律原因,也可能有倫理方面的原因。針對不同的原因,需要研究不同的問題對策。人們盡可以從技術角度、法律角度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樣的途徑當然不可或缺,但僅有這樣的途徑還不夠,還應當有倫理途徑的補充或增援。本文是一種倫理學的探討,故主要從倫理學角度思考應對信息加工問題的倫理對策。這樣的對策,首先就是要確立信息加工的道德原則。針對前述信息加工中常見問題的基本類型,至少需要確立這樣幾項道德原則:誠實可信原則、責任至上原則和尊重他人原則。
2.1 誠實可信原則
這個原則的基本要求是:信息加工者應當真誠無欺,確保加工后的信息是真實可信的。它是一般的誠信原則在信息加工領域的變體。所謂誠信,就是誠實無欺、言而有信。誠信既是對人的內在品質的要求,又是對人的外在行為的規范。內在的誠念與外在的信言在誠信這一范疇中達到了高度的統一,使個體的心性修煉與外在活動中的為人處事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樣的有機結合在信息加工領域,則表現為信息加工者之真誠心念與可信之行為結果即所提供的高質量信息產品的統一。沒有真誠的心念,就難以保證會產生可信的信息產品。而可信的信息產品,則從外部印證或表征了信息加工者內在之真誠的品德。不可信的信息產品,往往本于對消費者的欺騙之心,而這種欺騙之心,恰恰是真誠之心的對立面。
不可信的信息產品,當然也屬于質量不高的信息產品。信息產品的質量不高,包括前述信息加工問題中的信息失真和信息失效。而與誠實可信原則相關的,主要是信息失真的問題。之所以產生信息失真這樣的質量問題,除了某些客觀原因之外,最主要的因素,可能還在于此處所說的“人的因素”,尤其是其中的品德素質。如果信息加工者缺乏誠實的品質,那么,他在從事信息加工活動時,為了達到某些個人目的或滿足自己的個人利益,就可能傾向于造假,就可能對原初信息所描述的事實加以夸張或縮小,這樣加工出來的信息也就缺乏信度,長此以往,必定會失去人們對這樣的信息加工者及其產品的信任。由此可知,誠實可信原則,主要針對的是信息失真問題。
2.2 責任至上原則
這個原則的基本要求是:信息加工者應當懷有對消費者的強烈的責任感,以及對工作極端負責任的態度從事信息加工活動。一般而言,責任的內涵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指分內應做的事情、事務,如職責、盡責任等詞語所表達的那樣;二是指因沒有做好自己應做之事而應承擔的不利后果。責任有法律責任與道德責任的分別。法律責任是由法律所明文規定的、以國家強制力為保障的責任,而道德責任則是訴諸個體之良心和社會道德輿論之壓力的責任。此處道德原則范圍內的責任,顯然屬于道德責任。
信息加工者將對消費者的責任置于至高無上的地位,就能夠謹慎、細致、認真地從事信息加工。有些信息失真問題,也許并不是信息加工者出于謀私利的需要而有意造成的,而可能是由于信息加工者在工作中不夠謹慎、不夠細致、不夠認真,結果在加工中造成了信息的畸變或不同信息之間的錯誤連接。對于這樣的情況,顯然僅僅依據前述誠實可信原則還不足以解決問題,還必須通過引入并強化責任觀念、責任意識并將責任置于至上地位才有可能形成直接的針對性。此外,信息失效問題,也可能是由于信息加工者缺乏責任意識或責任意識不強而造成的。因為信息加工者對采集來的信息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時效意識不強、工作作風拖沓等導致信息加工延誤,從根源上看,往往也是因為其責任意識不強,沒有本著對消費者極端負責、對信息產品極端負責的態度。如果信息加工者能夠堅持責任至上的道德原則,則即便還沒有相關的法律規定,即還不必承擔相關的法律責任,他們也能夠憑借其內在的道德責任感,高度重視信息加工工作,就不至于時效意識不強、工作作風拖沓從而造成信息加工延誤。這樣看來,責任至上原則主要針對的是信息失效問題以及信息失真中的部分問題。
2.3 尊重他人原則
這個原則的基本要求是:信息加工者應當總是以人為目的,充分表現出對人的尊重,而不是僅僅將他人作為手段來使用。尊重他人原則,在信息加工領域的一個重要的變體,就是要尊重他人的隱私。StanleyⅠ.Benn曾經表明,隱私的一般原則以對人的尊重的原則為依據。這其實就是告訴人們,對他人的尊重也表現為對他人隱私的尊重。而在信息加工領域要保障人作為目的的道德地位,避免將人作為手段來使用,就應當充分尊重原初信息和加工后的信息所指向的信息主體的隱私。正是因為信息加工增加了隱私風險的可能性,才極有必要設定尊重他人原則來減少乃至避免因分析、組合、連接各種原本孤立的信息而導致發生隱私風險的可能性。由此可知,尊重他人原則主要是針對信息加工中的信息隱私問題的。此外,尊重他人原則有時也可以用來應對信息失真問題和信息失效問題。這是因為,有時候之所以會出現信息失真問題和信息失效問題,是由于信息加工者僅僅只為自己考慮,完全不顧及他人利益,而這正是康德所批評的僅僅以他人為手段的情形。
3.1 將道德原則細化為倫理守則
信息加工的道德原則無疑為信息加工從業人員提供了一種行動指南和外在約束力,但它們還不是具體的倫理規范與要求。為此,首先應該制定信息加工的倫理守則。所謂倫理守則,是一個行業、部門、單位根據一般性的道德規范,結合自身實際情況而制定的用以規范、約束人們的具體行為的條文。關于倫理守則的類型,有學者按性質將其分為三類,即:引導型、教育型、管理型。[5]其中,引導型倫理守則主要以職業理想的目標來引導、激勵從業者正確行事;教育型倫理守則主要以詳細的解釋、說明性質的條款來加強從業者對專業的了解,并明確告知哪些行為是合符倫理的;管理型倫理守則主要以具體的條款來規范從業者的行為,以確保其倫理行為符合專業團體要求。在具體管理中,一些行業的倫理守則往往是以上三種類型兼而有之。在信息加工管理中,其倫理守則的制定應從以下方面入手。其一是在倫理守則的內容方面,主要應以信息加工的一般性道德原則為依據,明確信息加工人員應該遵守的行為規范,讓信息加工人員通過學習能夠了解、熟悉具體的行為要求。其二是在倫理守則的類型方面,基于目前信息加工中存在的問題,應以教育型和管理型為主,要讓信息加工人員能夠明確知曉:在從業中如果產生違反倫理守則的行為,就要承擔行業和社會輿論的壓力,甚至有可能承擔受懲處的風險。其三是在倫理守則的表現形式上,它可以以操作規程、管理條文、從業公約、職業操守等形式表現出來,而不必以單純的倫理教條的形式表現出來。但不管以何種形式出現,它都應是明確具體、切實可行的道德要求,而且,它可以讓信息加工人員明確知道哪些行為是可為的,哪些行為是不可為的,若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就會受到社會輿論的壓力和行業管理相應的約束與懲處。在信息加工中,如果能制定這樣的倫理守則,而且信息加工人員又能嚴格遵守的話,則信息加工中的信息失真等問題就可以從源頭上得到有效遏制。
3.2 將外部守則內化為職業操守
所謂職業操守,是指人們在職業活動中形成的、適應職業活動之客觀需要的道德品性。職業操守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通過教育和訓練由外在的倫理守則逐漸在職業人員的內心中積淀、消化、醞釀而成的。在信息加工領域,信息加工人員的職業操守其實就是由道德原則細化而來的倫理守則的內在化。制定倫理守則是從外部對信息加工行為進行約束,即所謂他律。而將外部的倫理守則轉化為信息加工者的職業操守,則使得信息加工行為的自我約束、自我監督、自我評價和自我調整成為可能,即形成了信息加工行為的自律。與他律相比較,自律才是道德發揮作用的特殊方式。為此,有必要對信息加工人員進行相關的自律教育。自律教育是指培養員工自我約束、自我監督、自我評價和自我調整其行為的教育活動。它的根本目的是以信息加工的倫理守則為基準,實現員工的行為由他律向自律的轉化。實施自律教育既是員工自我發展的需要,也是改善信息加工管理的需要,更是體現信息管理倫理價值追求目標的需要。只有不斷加強信息加工人員職業操守方面的自覺性和積極性,把職業操守教育與員工職業修養統一起來,才能把職業操守教育灌輸的內容滲透到員工的心靈,才能有效提高員工的職業操守素質。
3.3 懲戒“失范”行為
懲戒是指對信息加工中有違倫理的“失范”行為與現象的懲罰與警戒,這是倫理規范實施中最嚴厲的過程與手段。而這里的“失范”行為,則主要是指行業或個體在信息加工活動中失去倫理約束或自身內部的自律問題而產生的一種非常態行為。[6]具體來講,它是指那些有悖信息加工倫理守則的行為,如,人為放縱虛假信息泛濫、人為夸大事實、人為延誤信息加工處理等。一般來說,懲戒的對象是那些嚴重違背社會主體道德、威脅到社會倫理秩序的“失范”行為與現象。懲戒的目的,一是防微杜漸或“殺雞給猴看”,以儆效尤;二是表明態度,堅決不允許類似行為與現象的發生;三是讓“失范”的行為主體接受教訓,杜絕再次發生類似行為與現象。當然,懲戒的最終目的是整肅信息加工管理的倫理秩序,防止信息加工管理倫理失序和失控。在現代信息加工中,如果制定了倫理守則,但依然還存在信息失真等問題的話,就必須運用“懲戒”的武器和手段,對那些有違信息加工倫理的人和相關行為予以懲罰和警戒。具體來說,可以采取以下幾種懲戒的方式:其一是限定整改。對發現有苗頭或已客觀存在的有違信息加工倫理守則的人員和行為,尤其是引起了社會輿論反響的人員和行為,要態度堅決地限定其停止“失范”行為的蔓延,并明確整改要求,限定其盡快糾正,并盡可能地消除社會負面影響。其二是追究責任。對有違信息加工倫理守則的行為,要視其對信息加工倫理秩序的破壞力大小、對社會倫理秩序的影響力大小以及該類行為產生惡果的大小等,進行責任追究。至于追責的程度,輕者必須進行內部檢討和通報,讓人人知曉違背倫理守則就必擔責任、必受懲戒;重者必須面向社會和公眾公開道歉,并視其情況予以相應的紀律和經濟的處罰,同時還要承擔消除影響、清除惡果的責任;更嚴重者必須將相關人員永久性清除出行業,將相關行為列為行業倫理的反面教材,作為永久性警示。其三是列入“黑名單”。在管理中,“黑名單”制度主要是將那些有過違規、違法等“失范”行為的企業和責任人員的有關信息公之于眾,接受社會監督,并實施重點監管。在信息加工管理中,我們也可以將那些對信息加工倫理秩序破壞力較大、產生較大社會惡果的“失范”行為和相關人員,列入信息管理行業的“黑名單”,將其相關信息面向行業和社會公布,對其實施重點監管,在“失范”行為得到徹底整改之前限制相關人員參與信息加工活動、取得合法合規的信息加工的資質。
[1]北京網評會:吸取艾滋女事件教訓防網絡誹謗傳播[EB/OL].[2013-03-20].http://news.sina. com.cn/c/2009-11-05/181818984011.shtml
[2]印度此次災難中體現出的三次失誤[EB/OL].[2013-03-20].http://news.qq.com/a/20041231/000 182.htm
[3]Helen Nissenbaum.Toward an Approach to Privacy in Public:Challenges ofⅠnformation Technology[J]. Ethics&Behavior,1997,7(3):207-209.
[4]Gavison,Ruth.Privacy and Limits of Law[J].The YaleLawJournal,1980,89(3):455.
[5]Mark S.Frankel.ProfessionalCodes:Why,How,and with WhatⅠmpact?[M].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1989(8):109-115.
[6]張鋒興.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行為的成因探析[J].廣東社會科學,2010(2):73.
G203
A
1005-8214(2014)06-0041-05
石共文(1969-),男,副研究員,研究方向:信息管理倫理;呂耀懷(1956-),男,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信息倫理。
2013-05-03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社會公共生活中的隱私倫理研究”(項目編號:10BZX062)成果之一。
[責任編輯]菊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