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麗
(惠州經濟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惠州 516057)
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工作,是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促進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抓手,是職業院校生存、發展的內在需要;校企合作工作已經越來越明顯地成為衡量高職院校水平高低的主要標準之一和體現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大小的核心因素。基于以上認識,惠州經濟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學院)在辦學實踐中,堅持依托行業、緊跟市場,把行業人才需求作為制訂人才培養方案的依據,始終把校企合作與實踐育人工作放在突出的位置,開拓校企合作創新模式,摸索出了一條適合學院發展的校企合作之路,積極推進,真抓實干,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績。
學院各專業結合實際,在創新校企合作模式方面進行了積極努力和有益嘗試,校企合作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突破。開展的主要合作模式有:
學院在2009年與佛山安東尼服飾國際有限公司建立了合作辦學關系。安東尼服飾國際有限公司在學院內建立生產性實訓車間,捐贈實訓設備。服裝專業知識及技能的教學以每年學生軍訓服的生產為主,注重在實際操作中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進入學校之后,就像進入一個大的服裝工廠,在接受完整、有效的專業理論知識的同時,接受來自服裝工廠行之有效的技能培訓,形成了“三業對接、雙軌運行、四位一體”的教學模式。
學院的金融實訓中心建有證券公司(模擬)、現貨交易實訓中心(模擬),模仿證券公司、期貨交易公司真實的工作環境、工作流程進行仿真情景式教學。學生通過仿真的工作情境,從實際工作過程出發,站在所扮演角色的角度來體驗、思考本專業的知識特點,從而構建新的知識理論,培養了職業崗位必須的基本知識和技能,提高了學生的合作、溝通、分析、實踐等綜合能力。這是一種以學生為本,把培養專業知識、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置于最重要地位的學習方式。整個教學過程始終滲透著師與生、生與生的交流與合作,體現了教師的主導、學生的主體地位。
機電系工業中心與惠州雷博爾自動化公司的合作,汽車系引入長青汽修車行的合作,服裝系與飛宇公司的合作,則是一種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融為一體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使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與技能變為主動接受知識與技能,接受知識的過程直觀、生動,既有邏輯思維的知識傳授,也有實際的操作演練,學生在教學一體化中,將書本知識消化在課堂實踐之中,從而提升了自己的實踐能力。
學院與廣東匯信通訊公司的合作,屬于此種模式。廣東匯信通訊公司在學院舉辦通信網絡技術培訓班,學員通過將企業的經營理念、人才培養策略貫穿在教學之中,將企業急需的專項技能、專項技術有機地融入原有的教學系統之中,將企業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及綜合素質培養用嵌入式方式引入課堂教學,使學生在知識學習中,逐漸理解并熟悉企業,將自己的職業規劃與企業連接起來,學習的目的性與主動性大大提高。這種教學活動有效地推動了學生的就業,2013年有33名學生成功進入廣東匯信通訊公司工作,其中大部分同學很快成長為該公司的業務骨干。
工學交替與頂崗實習是一種較為普遍的校企合作模式。學院先后與TCL王牌(電器)惠州有限公司、聯訊證券公司、信華精機有限公司等一批知名企業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關系,并建有校外實習基地82個,接納學生校外實訓、見習參觀和頂崗實習,為學生提高職業能力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不同的系、不同的專業,在不同的學期分別在學校與企業交替學習與實習、實訓,實現理論與實踐之間的流動循環。最為突出的如財經系與惠信、工商系與深圳麒麟山景大酒店、機電系與TCL公司,服裝系與安東尼服飾公司、計算機系與旭日集團等等。這種模式實現了學校到企業的接軌,完成了校企之間的過渡。
與企業聯合,在企業的資助下,學院組織一系列創業大賽、導游大賽、黃金投資模擬交易大賽、建筑模型制作大賽、文字錄入賽、服務器配置與技能賽、計算機組裝比賽、計算機輔助設計CAD技能比賽、軟件編程比賽、網站設計與網頁制作比賽、電子商務方案策劃比賽、flash動畫設計比賽、英語口語大賽等,在強化訓練、比賽、總結等一系列的過程中促進了學生的學習,提高了學生掌握技術技能的能力,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工作室模式是學院近年新創辦的一種教學模式,它直接面向市場,與市場接軌,按照市場需求來規劃學生的學習和工作,最能體現工學結合的特點。如2012年建立的服裝系童裝工作室,面向市場,通過童裝設計、制作等項目,培養學生的實際工作經驗,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一個開放式的實踐教學平臺,對培養學生創作能力、創新能力效果非常明顯。
學院各專業強化專業建設委員會的作用,注重與委員會中合作企業代表的溝通,并從人才培養方案制定、教材編寫、課程開發等多方面開展合作。共同開發的校企合作教材已經用于教學中,教學反映良好。
學院聘請了企業優秀的技術人才、管理人才、能工巧匠擔任學生的實踐類課程教師和頂崗實習指導教師,讓他們直接參與教學活動。他們的參與為專業教學帶來了活力,同時也將企業文化帶進校園,使企業精神、職業道德、團隊精神與校園文化相互交融,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為學生就業與企業的零對接開辟了一條捷徑。同時,教師下企業鍛煉,學習新技術、新方法,將其運用在實際教學中,提高了教學質量。
采取“業余授課”模式組織實施教學工作,由校企雙方共同協商,確定企業員工培養方案、教學計劃及課程設置。學員利用周末時間集中來校上課,通過兩年的學習,所學課程經考核合格后,頒發國家承認的成人大專學歷,為企業員工學歷晉升創造條件。
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臺,雙方在人才培養、師資培訓、設備捐贈、產品研發、黨員結對、黨校課堂、專業技術交流等方面進行了有效的合作。學院的黨員教師多次到公司進行交流,參與了安東尼企業文化的建設工作,黨員學生和畢業班學生有一百多人次到公司進行學習和交流。這為我們“校企合作、黨建共建”常態化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以上十一種校企合作創新模式,是學院近年來遵循自己的辦學理念與強校方略不斷開拓、創新的一種結果,體現了開一個專業、辦一個實體、創一個品牌的原則。
學院在校企合作創新模式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在目前發展的過程中,校企合作仍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
1.認識觀念需要進一步更新。校企合作不是簡單地安排學生去企業實習,而是要把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落實在校企合作的整個過程中,讓學生在校所學與企業實踐有機結合,讓學校和企業的設備、技術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提高學生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企業與學校之間存在矛盾。學校和企業在校企合作過程中都有各自的出發點和利益,所以在實行的過程中會有意見和分歧。在企業能為學校學生提供學習環境的同時,他們會更加看重他們在校企合作中能獲取什么利益。比如說在招實習生時,企業只是根據自己的用工需求,而不考慮職業院校的課程安排及教學計劃,企業獲得了效益,而學生并未真正得到專業技能的提升和鍛煉,與學校所希望的對學生進行的培養標準并不符合。
3.校企合作缺乏制度保障。目前政府對校企合作指導力度不夠,缺乏院校和企業深度合作的制度環境,如何使校企合作切實深入到教學和科研領域,使校企雙方在合作過程中受益,還沒有形成書面的法律條例來保障實施,以致于校企合作雙方很容易陷入停滯的狀態,無法達到深入的合作。
4.校企合作的廣度、深度仍待加強。目前,學院的校企合作工作在一定層度上存在合作企業散、合作層次淺、合作時間短的特點。廣義的校企合作包括校政(地)、校企、校校合作,學院在與地方政府、各兄弟院校進行合作的質和量上都有待提高;同時,缺乏與企業進行橫向科研項目之間的合作,學校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待提高,在技術合作、合辦工廠、合辦公司等較高層次的合作方面尚未取得大的進展,在引進企業投資、校內創辦貿易公司、開展實體經營、設立實戰公司方面的實訓模式仍有待進一步拓展。
針對當前校企合作存在的諸多問題,我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解決:
1.提高認識并建立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提高對校企合作重要性的認識是激發企業、高職院校和政府參與校企合作的關鍵。因此,要切實加強校企合作重要意義的宣傳,使企業、高職院校和政府能從教育與經濟發展關系的層面來正確認識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使企業、高職院校和政府都能充分認識到校企合作是教育與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最終實現校企雙方共贏的重要途徑。
2.強化政府職能,構建校企雙方能夠實現共贏的制度體系。政府部門應當積極從中牽線搭橋,整合教育資源,出臺鼓勵校企合作措施,促成校企聯姻,通過鼓勵政策推動有條件的高職校企合作向高層次發展。比如,建立校企合作培養制度,研究制定校企合作發展規劃等;同時,政府應遴選一批提供頂崗實習工作崗位的企業,以公共資源貼補接納實習學生的企業,通過政府扶持來增強企業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對積極開展校企合作且合作成效顯著的企業,政府要給予適當的獎勵或給予稅收優惠政策。
3.增強學校服務企業意識。企業參與合作辦學的積極性不高,內在動力不足。在這種情況下,學校應該增強服務意識,發揮自身優勢,提高服務功能,積極參與企業的項目開發、技術公關、員工培訓,幫助企業解決他們急需解決的技術、管理、生產以及勞動力問題,使其切身感受到合作辦學的重要性,形成相互依賴的“利益共同體”,從而轉變觀念,將校企合作變成自覺行為,真正建立起校企合作、謀求雙贏的長效機制。
4.依托企業,建設完備的實訓基地。由于場地以及資金等方面的原因,高職院校無法建設完備的實訓基地。要想讓學生能夠接觸到真實的操作設備,就必須依托于企業。在彌補校內實訓基地條件不足之余,還能更有效地讓學生接觸到企業真實的工作環境和設備環境等,可以讓學生在濃厚的職業氛圍中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職業,從而提高自身的職業素質和職業技能,提升競爭力。
5.進一步完善校企合作的激勵機制。目前教職工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不高,仍需進一步完善,制定鼓勵教職工開展校企合作的激勵機制,鼓勵教師積極開展校企合作,拓寬尋找合作企業源的渠道,選取資質優異的企業作為合作對象,提升校企合作質量,以及從管理制度上調動各專業教職工開展校企合作的積極性,激發教職工的工作動機,不斷創新校企合作新模式,使教職工實現學校目標的同時實現自身的價值。
[1]魏芹.淺論目前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的對策 [J].職業教育,2013(4).
[2]肖旭,陳群輝.當前高職校企合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