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樂
(廣州大學市政技術學院,廣東 廣州 510880)
隨著中國的入世,社會對“精通英語,明晰法律”的復合型人才的需要急迫起來。而作為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即指與某種特定職業、學科或目的相關的英語,或“專門用途英語”或“特殊用途英語”的法律英語(Legal English)作為一門“培養復合型、外向型法律人才”的新興專業課程在中國發展迅速。與此同時,目前的法律英語的教學卻沉疴已久,其改革勢在必行,各種模式也值得我們去探討和研究。
幾乎所有的學校都是將法律英語課程安排在三年級,時間為一個學期,每周大概1-2學時,持續10-12周,也就是大概36個學時。筆者所在的廣州大學市政技術學院的開課計劃一直都把此課程設置在三年級的第一學期,而且是作為專業選修課,班級人數幾乎都在50多。此種蜻蜓點水式必然造成課時太少學不到東西,作為選修課也并不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再加上大專的2+1的模式(也就是兩年專業學習和一年的崗位實習)導致很多學生無法將精力投注在此課程上,另外大班上課也違背語言教學規律,無法進行相關語言技能訓練,導致學生失去興趣,教學效果必然不盡如人意。
各大高校無統一適用的教材,多數是一些對外國法學教材的翻譯或者是一些一直修改不足的老教材。同時,適用高職高專的教材更是嚴重缺失。比如,我校的法律英語的教材一直以來都在一些本科教材的基礎上進行刪減。學生的反應是:一過于陳舊;二過于枯燥;三難度深淺不是很合適。
目前,大部分高職高專法律英語教學方法和手段仍舊沿襲傳統的英語教學,主要著重英語基本技能的培養,也就是聽說讀寫,尤其是閱讀。手段和方法也比較落后,基本上就是以教師的講授法為主,上課就是對各種課文的講解以及單詞的應用,難以提起學生的興趣。
基本上沒有專業的教學隊伍,多數是從基礎英語教學的師資中抽調的。
據統計,在中國與法律有關的工作當中,有85%的職位是要求應聘者能夠熟練掌握英語。但與此需求相悖的是,82%以上的法律工作者只有單一的法律知識背景,也就是說大部分的英語是不合格的。有近64%的涉外案件因既懂法律又懂英語的復合型人才(僅占1%)嚴重匱乏,而極少有人問津。可見,法律+英語的復合型人才是市場經濟所需要的緊缺人才。
但是,據中國社科院發布的近幾年來的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目前高職院校法律專業就業比較難。原因大體如下:第一,有中國眾多的一般本科院校法學專業的競爭,在就業市場,尤其是法律這種純粹文科性質的專業,存在比較明顯的唯學歷論。第二,更主要的是,目前很多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夠準確或者在執行的具體過程中“陽奉陰違”。目前高職法律教育本身定位不明確。高職院校屬于專科層次,它的目標應該是培養高級專業人才,進行職業性專門教育,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們的高職法律教育在培養規格上還處于非常模糊的狀態。據調查顯示,不少高職院校意識上認為法律專業的根本出路在于“升本”,所以在課程設置、人才培養方案以及就業指導等方面也沒有完全體現出“高職”法律教育的特點。而高職院校相比較一般本科院校的課程實踐性強,有不少的高職院校也已經意識到實訓課的重要性,但就法律英語實訓課程的目的、實訓時間的安排、實訓內容的設置、考核的方法等等處于嘗試階段甚至是模糊狀態,并且是否真的落到實處,以及其實訓效果能否達到預想的目標等等還需進一步探索。第三,學生對自己認識不清楚。一部分對法律有激情的同學,在入學之初就已經想好要“專插本”或者“專升本”,而對本身高職的課程興趣不大;還有部分同學則認為法律本身已經很難,再加上英語更是難上加難,所以知難而退;另外就業觀念的陳舊,導致傳統的公檢法部門成為學生認定的唯一“專業對口”單位。
對于目前的高職法律課程而言,改革其不夠明晰的課程設置、教學模式、教材、內容和教學方法勢在必行。與此同時,應該提高高職教學意識,也就是要對其重視起來,而不能認為其可有可無。
高職教育培養目標是“以就業為導向”,培養具備一定管理能力的高級技能應用型人才,對理論學習的要求是“實用,夠用,能用”,所以高職教育的本質就是就業教育。在這種前提和設定下,高職教育必須能夠以社會的就業要求來滿足學生的就業愿望。基于此,高職院校的法律英語課程應當與普通高等院校的法律英語課程和普通英語課程相區別,根據法律英語的教學現狀盡快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教學大綱。教學大綱的制訂既要尊重市場的需求,強化實踐技能的培養,充分體現職業教育的特點,還要充分考慮高職院校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
1.教材和內容
近年來,隨著我國高等學校“英語+法律”復合型人才培養需求的增加和培養步伐的加快,對法律英語教材的開發和使用重視也逐步加強,教材設計和開發者也把首要培養目標定位為學生能夠實際運用法律英語來從事一些涉外的法律活動。不過由于受到編撰者英語水平或者法學基礎知識的限制,法律英語教材在使用過程中仍存在著諸多問題。下面筆者結合這些年來教學的經驗和與其他兄弟院校同仁們的交流對教材的內容給出一些建議和意見。
首先,在教材的內容上,前面部分應適當編排一些比較典型的以英文表述的中國法的內容。這樣學生在學習和老師講授的時候,由于對中國法律的內容比較熟悉,就會比較容易運用法律思維來分析具體的法律問題,也更容易接受外國法律詞匯、短語和句式,進而克服英語作為第二外語學習的心理障礙,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興趣。其次,我們需要對法律英語教材進行系統化和“本土化”的處理,根據法律問題產生→發展→解決這樣的邏輯順序進行編排,對于英美法特有理論和術語多加注釋和說明,如果能夠加上與中國的法律現象相適應或者演變最好,即使不能,在使用過程中也應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多加討論,并且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盡量用自己的語言轉述或改寫。
特別重要的是,高職院校的法律英語教材應區別于本科院校。筆者認為,鑒于目前市場上適合高職程度的法律英語教材并不多,大部分采用的是本科院校的教材,或者有些號稱高職教材,實際上只是簡單地對本科教材的粗暴刪減。另外,高職院校由于所在地區的不同,導致每個學校的具體培養目標有所不同,學生的接受能力也存在差異,所以,高職院校的法律英語教材的編寫應主要集中于地區甚至各自院校。當然在這一過程中,編寫者還應該適當提供補充資料,體現法律的修改及文獻查閱和利用方面的問題。
總之,高職院校的法律英語教材在知識的闊度和難度上應與高職學生的層次相對接;在內容的選擇上應去國際化,趨向本土化;在內容的編排上應避免泛化,著重更加實用性。
2.教學手段
在目前多媒體技術已經比較普遍發達的情況下,高職院校法律英語教師應多多運用此教學手段,無論是運用“講授法”(Teaching Instruction)對法律制度進行講解,還是運用“案例教學法”(CaseMethod)對法律案例進行分析以及運用“任務教學法”(Task Orientation)對課堂活動進行設計,力求做到圖文并茂,并且始終秉承“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法”(Student-centered TeachingMethodology),積極鼓勵并正確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
目前我國高職院校的法律英語師資主要由兩類教師組成。一是原來講授英語專業課程的教師。他們英語語言的功底深厚,但缺乏法律專業知識的系統訓練,對法律理論不能透徹理解。二是原來講授法律專業課程的教師。他們熟諳中外法律法規,只是由于英語素養的限制,使得其表達稍嫌吃力。
鑒于此,筆者認為要改變目前高職院校法律英語師資匱乏的問題,必須建立兩種長效機制。首先是高職院校法律英語教師的招聘機制。可從如下三個途徑著手:一是具有英語和法律兩種學位或者相關學歷的求職者,二是有海外求學經歷的法律專業人士,三是有涉外工作經驗的法律事務工作者。其次是系統的培養機制。應對高職院校的專職教師進行長期系統的專業知識的培訓或者輪訓,同時要求在職的教師必須定期去有涉外法律事務的一些機構進行崗位體驗。
[1]胡焰初.略論法律英語教學[J].法學評論,2002(4):142-146.
[2]朱鋒穎,馮彥.法律英語人才培養芻議[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8):184-186.
[3]俞石明.培養復合型人才中的ESP教學[J].引進與咨詢,2004(4):52-54.
[4]張燕.法律英語教學改革之我見[J].武漢科技學院學報,2004(8):132.
[5]鄧柯.淺談法律英語課程的教材編寫[J].現代企業教育,2013(9):175-176.
[6]文燕.淺論高職法律英語課程的定位[J].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8):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