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林飛
(浙江育英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
隨著高職教育的深入發展,在高職高專英語教學基本要求的指導下,為了達到學生“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原則,高職英語的教師們嘗試過一系列的教學改革,先后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展開教學,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多數教師忽略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教師本身的非言語行為。這種行為對教學效果有舉足輕重的影響,特別是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糾錯時,尤其要注意自己的非言語行為,這樣才能達到理想的糾錯效果。
非言語行為屬于非言語交際范疇,指人不發聲而通過手勢、表情等肢體語言表達傳遞意義。納普M.Knapp將非言語交際分為七大類:身體動作和體語行為、身體特征、體觸行為、副語言、近體距離、化妝用品和環境因素。非言語行為理論將非言語行為分為動態無聲交流、靜態無聲交流、有聲交流三種,指出非言語行為是進行有效溝通和交流的手段。
主要是通過身勢或體語表現,如用面部表情、眼語;點頭肯定否定、頭語、手語;身體的方向、步態、姿態等。在教學糾錯過程中,教師可運用必要的體態語與學生相互溝通,會收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主要指人際距離,還包括教師的衣著、衛生狀況等。人際靠近會使對方產生更深的情感效應。在教學糾錯過程中,教師根據需要不斷調整自己與學生之間的空間距離,如走近或遠離,變換自己在教室內的位置等,以照顧學生的學習情況、心理狀態和心理承受能力等,以達到有效糾錯的目的。
包括輔助言語和類語言;輔助言語指言語的非語詞方面,如聲調、重音、音量等類語言無固定語義的發聲,如笑、哭、嘆息、呻吟等。它們在特定情境下具體表達著詞語之外的思想、感情等。教師在教學糾錯中應充分認識和利用有聲交流,從學生知識的接受方式、接受程度、接受情感等方面合理地糾錯,達到最佳糾錯效果。
Lyster定義糾錯性反饋(corrective feedback)指的是在二語習得的過程中,確認錯誤并提供反饋,屬于課堂二語習得對形式關注的研究。
外語教學中的糾錯策略主要圍繞外語學習者的語言錯誤是否應該糾正、應糾正哪些錯誤,以及何時糾正、怎樣糾正和由誰糾正展開。語言學習者的錯誤,通常被分為詞匯、形式、句法、篇章以及內容錯誤等一系列的語言錯誤。
高職英語課堂的糾錯性反饋,歷來是教師們在課堂面臨的最大的難題。21世紀的高職院校,學生的特點是基礎薄弱、自尊心強、自主性不強、積極性欠缺。在這樣的情況下,高職英語教師若想順利開展課堂教學,在課堂糾錯性反饋中需要下大功夫。
一名教師給學生留的第一印象尤其重要。教師的衣著打扮、整潔程度、氣質步態、聲調的強弱、行為舉止等都會成為學生對教師的糾錯性反饋的接受的重要的影響因素。
英語的學習屬于二語習得,學生本身就由于語言的動態性和靈活性容易產生許多問題,諸如語法、詞匯、語態、語音語調等。如果教師不注意糾錯的方式,則會對教學效果產生極大的不利因素。
筆者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觀察到教師的非言語行為對糾錯性反饋的影響大致可分為三種。
教師的非言語行為十分微妙。在課堂中,教師一個不經意的動作就會對糾錯性反饋產生很大的影響。例如,學生在課堂中犯了一個比較好笑的發音錯誤,教師發現后,在糾錯的過程中若不經意地眼神斜視,忍不住地大笑,或是比較夸張地擊掌、呻吟等,學生的自尊心就很容易受傷。這時,學生在情感上就會很容易產生抵觸情緒,壓根就不接受教師的糾錯,從而達不到糾錯的效果。
教師的非言語行為并不激烈,但是由于學生自身的敏感、自尊心強,從而使學生不是很情愿地接受教師的糾錯。例如,教師在發現學生犯了不大的錯誤時,往往會比較隨意地糾正,沒有注意到場合,很多情況下無意識地發出嘆息、重音,并距離學生較遠,這就會讓學生覺得教師并不那么重視他,也不屑于糾正他犯的錯誤。最終他還是接受了,不過很勉強,情感上會比較壓抑。
雖然大多數學生對錯誤的糾正持積極的態度,但是他們卻不愿意被糾正得過于頻繁;同時學生們很喜歡同伴糾錯這種糾錯方式,尤其是喜歡同伴糾正自己的發音、詞語或其他的錯誤。教師的糾錯有時候會使他們擴大自己的錯誤,產生破罐子破摔的心態。因此,除了教師的非言語行為十分注意外,還要注意糾錯的方式,不可以太頻繁,有時候關注學生的優點會比糾正錯誤更能促進學生的進步。
教師在課堂上無論是從發型衣著,還是從行為舉止、聲調的強弱,都應特別地注意。高職英語老師一進入課堂,馬上就能意識到自己角色的特殊性。他能夠做到尊重每一位學生,平等地對待每位學生,并在潛意識里熟悉每位學生的性格特征,把學生分成好幾類。對于比較活潑外向的學生,教師在課堂糾錯中非言語行為可以適當地隨意。比如,在糾錯的過程中隨意地拍拍學生的肩膀,提醒他注意自己犯的錯誤是屬于偶發性的還是習慣經常性的。
經過問卷及訪談調查,學生對高職英語教師比較認同的非言語行為有:微笑、拍肩膀、豎大拇指、肯定地點頭、與學生目光交流、態度和藹、語調自然、語速適中、服裝得體、舉止大方、干凈整潔,以及善于運用音樂營造課堂氣氛等等,對于教師糾正的語法、句法以及詞匯的錯誤比較能接受。
這對廣大的高職英語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師們需要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不斷地學習和調整。
第一,不斷優化教師的非言語行為。高職英語教師能夠有意識地借助于協調的手勢、表情、姿勢等體態語言,增強糾錯的反饋性。努力改正由于教育背景、教師個人素養、教育教學情境和教師教學風格等因素而形成的不良非言語行為,從而優化課堂糾錯性反饋。
第二,不斷更新教師的知識結構,及時吸取先進的理論觀點,掌握科學領域前沿的新知識。高職英語教師能及時更新教學理論,特別是二語習得理論,多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心理狀態、心理承受能力等掌握好糾錯的度與量,使情感反饋和認知反饋相結合,切實提高高職英語教學的教學質量。
教師將自己的非言語行為在課堂教學糾錯性反饋的具體運用中,能動地將三種類型綜合起來,在實踐基礎上,通過歸納、演繹、類比等思維方法,對教師非言語行為的特點、功能理論進行總結。高職英語課堂上通過教師的非言語行為對學生的二語習得進行糾錯,研究教師非言語行為傳達的信息種類(肯定、中性和否定),研究學生對教師糾錯的接受程度、接受情感及接受效果,提高學生“聽說譯”的能力,達到以學生為中心、能力為本位的高職英語教學目標。
要解決目前教師因為教育背景、成長環境、個人素養等原因形成的非言語行為在課堂糾錯過程中產生的不良后果,教師應從高職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尊重他們的自尊心和學習積極性。高職學生的學習特點是:學習自制能力較差,學習動機不明確,動手能力強、喜歡被重視。因此,高職英語教師在課堂糾錯時應特別注意避免一些比較敏感的非言語行為,如無意識地斜眼,忍不住地大笑或是比較夸張的擊掌、呻吟等,充分建立高職英語課堂糾錯性反饋的情感支架,以情感人。只有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才能達到糾錯的最佳效果。
第一,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十分重要。高職學生的特點就是自制能力差,因此,教師只有通過音樂、視頻、課堂活動創設生動活潑的動態環境,才能吸引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積極投入到教學活動中來。相對于他們在學習中所犯的錯誤,教師在課堂糾正時學生才不會十分抗拒。而且,如果學生真正對高職英語感興趣了,他們還會主動進行同伴糾錯、自我糾錯,從而促進教學的良性發展。
第二,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巧妙地糾錯。巧妙糾錯對高職英語教師的駕馭課堂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在有限的課堂空間能夠快速地找出學生的錯誤,并立即糾錯,給出反饋,已屬不易,但是教師還需講究一定的方法方式,使學生樂于接受,達到有效糾錯的效果。教師首先使學生明白,學習語言本來就是不斷犯錯、不斷糾正的過程,讓學生覺得二語習得中犯的錯誤在所難免,因此能放輕松。其次,教師可以用委婉的語氣、正常的語速、平常的音量,伴以信任的目光,鼓勵的拍肩等方式,使學生覺得他雖然在學習中犯了錯,但是依然能夠得到教師的重視。最后,學生接受了糾錯性反饋,教師應特別通過眼神、微笑,肯定他們誠實、認真的學習態度。
第三,創建高職英語課堂糾錯性反饋的情感支架。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學習過程中影響學習者最大的因素之一是學習者的情感控制。情感因素幾乎是貫穿整個高職英語課堂教學的最重要因素。教師在課堂上的授課方式、非言語行為的表達方式、動態積極的糾錯模式,都只能在激發學生情感的基礎上才能達到最有效的課堂糾錯效果。教師積極、熱情、親切和有效的反饋對學習者的引導和鼓勵,有利于促進學習者學習潛力的正常發揮。
[1]趙瑩.高職高專英語教學身勢語對學生情感因素的影響[J].科教論壇,2012(13):161.
[2]蒙詩茜.構建高職英語課堂糾錯性反饋的情感性支架[J].職業教育研究,2013(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