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莉,李向陽,駱麗霞
(甘肅省河西學院,甘肅 張掖 734000)
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和國家影響力的日益增強,中國希望世界能夠更好地認知中國,認同和包容中華文化。翻譯是溝通文化、傳播文化的紐帶和橋梁。翻譯能力也受到全社會的重視和關注。地方本科院校要適應地方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培養基本功扎實、知識面廣且有一定相關專業知識、能力強、素質高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英語翻譯要求學生不僅要有一定的外語能力,還要有一定的漢語水平和豐富的知識。因此,不管是在理論教學中,還是專業實踐時,都應加強對英語專業學生翻譯能力的培養。
翻譯是一項極其復雜的活動,翻譯過程會涉及到各領域的知識和技能。翻譯能力的高低決定了完成翻譯任務的質量。因此國內外學者研究翻譯能力時都聚焦于翻譯過程中所需要的多種能力。Albert Neubert (2003)認為,翻譯能力是語言、語篇、學科、文化和轉換這五方面的綜合能力。文軍(2004)則認為,翻譯包括語言/文本能力、策略能力和自我評估能力。劉宓慶(2007)提出,分析與運用語言能力、文化辨析與表現能力、審美判斷與表現能力、雙向轉換與表達能力、邏輯分析與校正能力構成了翻譯所需的各種能力。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培養英語專業學生翻譯能力,就應加強學生雙語、雙文化能力的培養和翻譯策略、翻譯實踐指導。為經濟發展、地方服務培養應用型翻譯人才,強調應用性和技能性的本科院校更應該重視全面提高英語專業學生的翻譯能力。
翻譯是一門以應用為主、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也是文化交流中承載文化信息量最大的載體。翻譯需要多種知識和翻譯技能,有效、全面提高英語專業學生的雙語、雙文化能力和翻譯策略能力,達到中華文化與英語的融會貫通尤為重要,也是地方本科院校培養外語應用型翻譯人才的方向。當前英語專業翻譯教學的現狀是:重視學生的英語水平和翻譯策略,淡化中西雙語文化能力的培養,尤其是忽視了中國文化和地方文化的輸入,學生對母語文化知識缺失,影響了學生翻譯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更不利于溝通世界、傳播文化。
為了了解英語專業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知程度,針對英語專業翻譯方向的65名本科學生做了相關調查。在一項“中華傳統書目閱讀情況”的調查中發現,閱讀過《論語》的學生有37%,閱讀過《史記》的學生有16%。其余學生對此類書目的閱讀則停留在以往學習過程中的片段式閱讀或者對教材中選摘部分的學習。其中有一項“在平時閱讀學習中,你是否深究過材料中某些譯文的文化知識瑕疵”,其中7%的學生會查閱字典,而其余學生竟不會懷疑其翻譯的正確性。問及不去探究的原因時,絕大多數回答是:“教材中的錯誤應該極少,自身的文化知識儲備量不足,難以發現譯文中文化層面的問題。”現有教學過程中,外語專業課程居多加之公選修課程效果不佳,學生外語能力大幅提升的同時,中華文化認知程度卻無明顯提高。結果顯示:地方本科院校英語專業學生文化知識儲備量明顯不足,對于中國文化知識的學習積極性不高,這都影響了學生翻譯能力的提高。
1.翻譯培養方案單一
現有翻譯教學中重視文學性的翻譯,強調文法翻譯能力的培養,從而忽視了翻譯能力的實踐、實用性教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翻譯基礎理論為主,未能夠多角度、全方位地擴大學生的翻譯視野,從而在學生適應未來崗位的過程中還需進行再次的自我教育。如中醫翻譯工作在對外弘揚中醫學上至關重要,這不僅要求中醫譯語在語法上符合譯入國的語言習慣,更要使中醫譯語保持原味的內容和原有的醫學文化。
2.欠缺多樣文化門類的學習
大學外語的熱化教育冷落了本土文化的學習,漢語課程在專業課程的擠壓下逐步縮減,而學生也偏重于外語語言能力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中國文化的熏陶。在翻譯的過程中,學生逐步感到吃力的不再是外文,而是儲備量可憐的文化知識。英語課程教學中,絕大部分是英語國家文化的內容,并且大多選自英美國家的期刊和雜志,與中國文化相關或是對中國文化介紹的內容幾乎沒有,有也只是簡單介紹中國傳統社交禮儀、節日習俗,很少涉及與學生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文化,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地方文化的介紹幾乎沒有。由此不難看出,目前英語專業翻譯教學中缺乏介紹中國文化的英文教材和資料,談及地方文化的更是少之又少。
培養高素質翻譯人才就要從單一方法向多面化技能的培養方向轉變,將人才培養模式轉向應用性復合型寬口徑的人才培養模式。《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2000年修訂)中明確指出,高等學校英語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扎實的英語語言基礎和廣博的文化知識,并能熟練地運用英語在外事、教育、經貿、文化、科技、軍事等部門從事翻譯、教學、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復合型英語人才。因此,在英語專業教學中,地方本科院校應增加有關經貿政史、地理軍事、法律科技、地方文化等方面的知識,將翻譯實踐能力和上述的非英語專業的知識有機結合,重點培養學生具有某個或某幾個領域的翻譯能力,這樣既可以將學校的培養目標與社會需求、地方文化傳承有機地銜接起來,又可以避免因為增加了一些其他專業的知識而弱化語言的優勢。
《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2000年修訂)中提出,培養復合型外語人才的重要環節是教學中開設各種相關專業知識課程,開設此類課程的目的之一,就是使學生對中國文化和社會經濟發展有一定的了解,提高對外介紹能力,適應改革開放的需求,獲得一定的國際金融、經貿知識,提高口筆譯能力。目前地方本科院校的英語專業教學中只注重外語能力的專業性培養,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各種相關知識課程的開設,淡化甚至忽略了學生的漢語能力和文化教學,及多種學科知識的普及,因此英語專業教學課程體系中應注重多元性和文化性的融合。保持原汁原味的外語和外國文化的課程的同時,開設中國文化概論或者其他類似的相關課程(中國傳統文化、地方文化英語導讀),適時增設戰后世界政治與經濟、國際金融概念等課程,并且融入多學科知識翻譯教學。
翻譯水平的高低一方面取決于對英文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另一個重要的方面便是豐厚的知識儲備。翻譯者不僅要懂文學和文法的基礎翻譯,更要懂歷史、地理、宗教、政治、醫學、化工等學科的相關知識,不僅要學習英語語法和外國文化背景,更要懂得漢語文法、修辭和中華文化的學習,將中華文化對外弘揚,前提就是必須掌握中華文化。鑒于目前現狀,翻譯過程中既要積累有效的翻譯經驗,提高語言技能,還應加強學生自我閱讀意識的培養和閱讀量的積累,豐厚文化底蘊,保證將來遇到各學科的翻譯工作都能輕車熟路,將學科的文化背景與翻譯技巧相聯接,最終讓翻譯能力實現由“專”向“通”的跨越,更好地實現文化的對外弘揚。
第二課堂活動是課堂教學的延伸、鞏固與擴展,是培養和發展學生能力的重要途徑。翻譯實訓教學,既能夠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創新能力和社交能力,又能夠幫助學生認識自己,了解自己不足,促使自己在今后的學習實踐中不斷完善和提高。除參加校內課外學習和實踐活動外,地方高校可以依托第二課堂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加與專業相關的各種社會實踐活動,拓展翻譯實踐教學。以某地方高校為例,可以鼓勵同學們積極參與當地各種賽事和大型活動,如文化形象大使選拔,中國汽車拉力錦標賽、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志愿者、絲綢之路旅游文化藝術節、祁連玉文化旅游博覽會、“河西走廊人居環境與各民族和諧發展”學術研討會等,通過這些活動,可以在實踐過程中提高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學生參與傳承中國文化、地方文化的熱情。
英語專業翻譯教學中,應注意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和文化知識的積累,這與地方性本科院校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一致:為社會進步、地方發展培養服務型人才。因此地方院校在翻譯教學中,要完善人才培養方案,豐富課程體系,結合傳統文化,突出專業特色和地方特色,培養服務地方的應用型人才,更好地傳承、弘揚傳統文化和地方文化。
[1]Albert Neubert.Competence in Language,in Languages,in Translation[A].In Christina Schaffner and Beverly A dab(eds).Develop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C].Amsterdam:John Benjamins,2003.
[2]劉宓慶.翻譯教學:實務與理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7:30-32.
[3]羅選民.中國的翻譯教學:問題與前景[J].中國翻譯,2002(4):56-58.
[4]穆雷.翻譯教學發展的途徑[J].中國翻譯,2004(5).
[5]文軍.論翻譯能力及其培養[J].上海科技翻譯,2004(3):1-3.
[6]晏小花,劉祥清.漢英翻譯的文化空缺及其翻譯對策[J].中國科技翻譯,2002(2):8-1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