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偉
(曲靖師范學院,云南 曲靖 655011)
對于校本培訓的概念很多學者都做了總結,其中最能簡要概括校本培訓的含義及特點的是:“為了學校”、“在學校中”與“基于學校”。校本培訓為教師創造了一個繼續輸入知識技能、完成自我提升的機會,對于學校教學質量的提高也有著重要的意義。與傳統的教師培訓不同,校本培訓有著自己的特點:①由學校主導并組織。校本培訓是由學校自行組織的,在校內對本校教師進行的培訓,其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培訓形式都是由學校制定的,培訓的指導教師也是來自于本校,學校在培訓過程中擁有高度的自主性。②直接服務于學校。校本培訓是學校建設教學隊伍的重要方式,為學校的教學目標而服務。③更具針對性。校本培訓是根據學校的教學目標而制定,目標上更具針對性,并對于教師的綜合素質情況較為了解,因此能根據教師的特點進行個性化的教學,實現因材施教的目的。④方式更為靈活,在校內組織培訓,更方便與調動學校內的可用資源,在時間和地點上也比較方便,因此便于制定多樣化的培訓方式。⑤學與教結合。校本培訓在教師培訓的實踐方面具有天然的優勢,教師在培訓中獲取的知識方法,可以及時在教學中得到鞏固,解決了教師培訓實踐的難題。
校本培訓的特點是基于學校內部的培訓,培訓地點也是在校內,因此在培訓過程中校際間的教師交流機會較少,難以開展主題式的專題研討培訓活動,拓展教師的視野,增加教師培訓的新方法、新思想。其次在資源上,由于校本培訓是學校自行組織,資源方面都是由學校自己提供的,因此非常有限。要在學校中選出能為其他教師做培訓的教師比較困難,其專業素質也無法和專業的培訓組織相比。
一些學校開展教師培訓只是迫于教育部政策的壓力,為了達到教育管理部門的要求,而學校領導在內心上并沒有給予校本培訓多少關注。對校本培訓教師的一項調查顯示,有將近一半的教師認為學校領導對于教師培訓工作沒有重視。學校領導這種不用心的態度,會使得培訓工作的開展流于形式,在各項工作內容上都敷衍了事,只追求表面效果。而這種不重視的態度還會傳遞給教師,組織者與受教者不重視培訓工作,那么教師培訓就更難發揮它的應有之義了。
相關調查發現,有將近一半以上的教師認為校本培訓中的教學內容不夠豐富,過于單調,很多內容還與他們之前掌握的知識重合,無法滿足自己的需求。新課改下,很多教學觀念、教學方式都進行了更新,而很多學校所使用的教材還是傳統的教師培訓內容。多局限于空洞的、抽象的教育學理論內容,不利于教師的理解掌握,也不利于對教師水平產生實質性的作用。其次,在培訓方式上,大多學校仍然采用傳統的講教式,忽略了教學工作的情境性。
在評價內容方面,多數學校的考評方式僅僅局限于教師的卷面成績。而考評的試卷題目往往都是知識性的,只要在考前多看看書大部分的題目就能夠通過考核,這種出題模式無法真正地考察出教師的教學水平以及其問題解決的能力,對于校本培訓的效果檢驗是非常有限的。其次在對象上,主要都是針對教師的考評,而對組織者以及指導教師很少進行考察,他們是培訓工作的管理者,負責維持培訓工作的順利開展與培訓效果的保障,對于教師培訓的質量有著重要影響。在評價形式上,多采取最終考評的形式,對培訓過程中教師的表現沒有進行評價,缺乏一個動態觀察的考評,無法了解教師在培訓過程中的發展狀況,也沒有對教師在培訓之后的教學實際狀況進行考察,評價培訓的效果。
教師是校本培訓中最重要的部分,通過提高教師對培訓價值的認識,發揮主體的作用,對于培訓質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義。培訓過程中,組織者應該由傳統的管理者角色向服務者角色轉換,時刻強調教師的主體地位,以教師的自我提高、職業生涯的發展為目標,切實為教師服務。學校在校本培訓中應以解決教師教學過程中的實際問題為主,滿足教師的實際需求。因此,在培訓之前,需要對教師的需求進行調查,并根據調查的情況來安排教學內容,增強培訓的實效性。校本培訓是一種全員性的培訓,要讓每一個教師都有接受教育的機會,因此要合理安排培訓的時間,并且在不影響正常教程的條件下,可以適當減輕教師的任務,讓教師沒有負擔、全身心地投入到培訓當中。在教學過程中,培訓者應該營造一個輕松的學習氛圍,和受教者進行平等對話,更多地聆聽教師的想法。在課堂上,鼓勵教師自由討論、交流經驗,促進教師對教學的反思,讓教師在課堂上更多地體驗到一種主人翁的角色,形成自我提升的需求,產生主動學習的動機。
(1)課堂中探索教學規律
教學理論到教學實踐的轉化一直是校本培訓中所面臨的一個問題。校本培訓最終是為教師的實際教學工作而服務的,只有教師的教學質量得到了實質性的提高,校本培訓的目標才算真正地達到了。因此,在培訓方式的設計上應遵循“用于課堂,源于課堂”的原則,即應時刻保持培訓活動與課堂教學的緊密聯系。問題中心教學是一種情景性較強的實踐教學方式,它的思想是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提升個人能力。在實際培訓中,可以搜集各種典型的教學問題,或者調查教師遇到的問題,將這些問題進行整理作為培訓的教材,以解決問題的方式進行教學,使得課堂的互動性更強,有利于發揮教師的主體作用,而培訓的結果還可以直接應用于教學實踐當中,直接對課堂教學產生作用。其次,還可采取公開課的形式,直接發現教師在教學工作中需要提升的領域,并及時給出改進建議。在實際應用中,可以隨機在受訓教師中選擇開展公開課的教師,通過上公開課的形式,由指導教師進行現場點評,提出建議。這種教學方式不能讓所有的教師參與,但是很多教學問題都是具有共性的,教師通過參加公開課也可反思自己在教學中的問題。
(2)開放式培訓方式
開放式課程不僅僅要求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而且著眼于教師的綜合素質,包括人生觀、價值觀、職業理想、個人追求等關于教師自我發展的內容。它的目的是打造一支既有扎實的教學理論基礎,又有健全人格、富有創造力、積極向上的教師隊伍,為教師和學校的長遠發展服務。開放式課程包括兩個方面的開放:一是教學內容的拓展。除了教學專業知識內容的培訓外,還可以增加積極心理學、人格養成、哲學思想等課程,從教師的認識價值方面拓寬教師的培訓內容。因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傳授給學生的不僅僅是知識,還有自己的人生信念與價值觀,這些都在無意識當中影響著學生的觀念,而且教師的人格魅力也是促進教學工作的一個重要因素。二是教學方式上的拓展。開放式課程不僅僅局限于課堂當中,還可以拓展到企業。學校和企業的管理模式其實是相通的。企業也需要不斷開發員工的潛能,指導職員的職業規劃,通過企業參觀學習拓寬教師的視野,更新教學觀念,提高培訓成效。
校本培訓的評估是教師培訓工作中的一個重點,一個完整的培訓評估系統是校本培訓質量的重要保障。首先在評估方式的選擇上要擯棄傳統單一的評測方式,結合多樣化的評估方式。除了傳統的筆試外,還應該引進公開課、問題解決、情境模擬等方式從各個角度對教師的素質進行評測。其次在評估內容上,除了對教師理論素質的考察外,還需要對教師的行為以及態度上的改變進行評測,在評價培訓效果的時候需要注意進行前后測的對比。
考核制度與激勵制度一直都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很多學校在校本培訓中忽略了激勵制度的設置,教師在被動地約束下完成培訓。根據教師的實際需求選擇合適的激勵方式能有效地激發教師參與培訓的主動性,從而提高培訓效果。在管理心理學中,激勵的方式包括物質激勵、情感激勵、榜樣激勵。物質激勵一般是通過與教師評職相掛鉤完成的,提供了外部動機;情感激勵是積極為教師創造輕松的培訓環境,提供了內在動機;榜樣激勵是在培訓過程中評選先進的教師,發揮榜樣作用,在于為教師提供模范參照。通過三種激勵方式的靈活結合使用,滿足教師的不同需求,從而達到激勵效果。
校本培訓不僅僅需要保證教師、導師、組織者等主觀因素的積極性,還需要提供堅實的培訓保障體系,保證培訓活動的順利展開。培訓保障體系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資源保障、資金保障、組織保障、制度保障。
校本培訓的資源包括教材資源、培訓場地以及師資力量。在教材的選擇上,可以通過互聯網查找教師培訓方面的新資源,或者是最新的理論研究成果,保證教學內容的時效性與豐富性。在培訓場地的設置上,應保證培訓場地的設備完整性,例如多媒體教學等設施。同時還需要注意營造培訓場地的學習氛圍,互聯網培訓也是一種較為有效的培訓組織方式。最后學校還應專門建立一支教師指導隊伍,為其專門開展教師培訓方面的培訓,提高其培訓工作的專業水平。
校本培訓的資金一般都來源于政府,學校也會拿出一定的資金用于教師培訓。學校可以利用這些資金專門為教師采購教育學方面的書籍,以及根據教師的需求采購書籍,滿足教師的需求。培訓資金是保證培訓各項活動落實的基礎。
制度是整個教師培訓系統的框架,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培訓制度是整個教師培訓秩序維持的關鍵,是培訓順利開展的前提。在培訓開展之前,對于課程組織制度、考勤制度、激勵制度、責任制度、考評制度都要進行詳細的制定,使校本培訓向制度化的發展方向邁進。
[1]龍玉苗.淺析“校本培訓”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繼續教育,2013(6):23-24.
[2]范鑫.教師校本培訓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3.
[3]樓世洲.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的現狀分析與對策思考[J].職業技術教育,2002(25):48-51.
[4]徐麗玲.試論高職高專教師校本培訓創新[J].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29(3):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