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圖書館 湖南長沙 410004)
我國圖書館學研究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歷了20世紀80年代和21世紀初兩個重要的發展時期,在理論圖書館學和應用圖書館學兩個重要研究領域都獲得了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本文試圖從價值觀視角對這些研究進行一些初步分析,以期理出一些發展的脈絡和線索。
1989年末葛民發表《圖書館學研究朝何處去?——對一種理論心態與理論觀的反思》〔1〕,引起廣泛關注。葛民在文章中指出,十年圖書館學理論史留給我們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為什么十年研究仍然圍繞一個基本命題旋轉?為什么理論研究的軌跡是從反實用研究到反理性主義思潮的興起?葛民認為,潛藏在這些奇怪現象背后的是一種被扭曲的、狹隘的文化心態,與這種理論心態共生的還有一種狹隘的理論觀。這里所說的“理論觀”,即是本文要討論的“圖書館學價值觀”。
葛民在文章中說,“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對理論的選擇或對研究方向的確定,總是在價值取向這把尺度下,依據自身的需要去選擇認識客體的。這種選擇的心理背景,構成了理論研究的一種特定心態”〔2〕。這種理論心態對于圖書館學發展具有一定的消極影響,主要表現在:一是使圖書館學的理論研究具有濃重的功利色彩,把理論研究作為一種實用主義的工具或手段,背離或超越了理論研究自身的意義和規范,從而使理論研究淪為一種淺薄的知識工具,不可能向縱深發展;二是導致研究目標的單一化和價值取向的“自我本位化”,使理論研究成為圖書館學自我完善、自我升華的一種封閉體系。
圖書館理論研究要想從困境中走出來,主要實現對“自我的超越”,擺脫長期以來纏繞阻礙我們前進的心理羈絆,從狹隘的理論心態中解放出來,確立一種理智的、比較超脫的、非急功近利的理論心態,并從狹隘的理論觀中解放出來。這種狹隘的理論觀具有三個特征:一是忽視理論的獨立品格,在理論研究中表現出明顯的實用主義傾向;二是片面理解理論的意義,理論的性質和理論的功能,混淆不同理論形態的性質和功能;三是對理論的認同或選擇,缺乏辯證思維,存在著非此即彼的思維傾向。或以基礎研究排斥應用研究,或以應用研究排斥基礎研究,如當時影響很大的“以理論圖書館學轉向建設式圖書館學”等提法,實質就是這種單向思維的反映。〔3〕
葛民的文章價值在于提出了一個合理的理論價值觀,這種理論價值觀應按照事物的本來面目及其產生的情況來理解事物,而不附加任何外來的成份。也就是說,這種理論觀是以對理論的意義、性質、功能的正確認識為前提的。
葛民認為這種理論價值觀的特點體現在其多元觀、辯證觀和創造觀。多元觀是指對不同理論形態(如基礎理論、應用理論、技術科學)、不同學派、不同學術觀點采取兼容并蓄、競爭共生的態度,主張理論研究應有充分的選擇權和自由度。辯證觀是指理論和實踐的關系是既分離又結合的關系。創造觀是由于理論作為對客觀世界的探求,根本目的就是為了改造世界、創造世界。應當說,葛民提出的理論價值觀對其后圖書館學價值觀的發展和完善具有重要的影響。
2.1.1 “尋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部”時期。1986年5月全國中青年圖書館學情報學討論會上提出“尋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部”,一些與會者提出“圖書館事業發展戰略”研究可作為這樣的結合部,會后,湖南省圖書館學會、全國高校圖工委、中科院圖書館等紛紛舉辦各種活動,研究圖書館事業發展戰略,而且初見成效,如中科院圖書館系統將圖書館系統與情報系統整合,減少重復,突出工作重點,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文獻資源共建共享和整體布局是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又一重要領域。1987年為加強圖書館文獻資源建設的宏觀領導,全國成立部際圖書情報協調委員會,在部際協調委員會組織下,1988年對全國大中型圖書館進行了大規模的文獻資源調查。80年代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較為關注圖書館政策和宏觀領域圖書館事業的發展,并取得了許多成果。
2.1.2 確立以效益為核心的理論價值觀。1989年范并思發表文章《確立以效益為核心的理論價值觀》〔4〕,對當時已走入“低谷”的圖書館事業影響下的圖書館學研究開出了一劑藥方。1986年開始的圖書館事業發展戰略研究和文獻資源布局研究經過1987年、1988年的發展,到這時由于事業發展遇到困難而漸見頹勢。“中國圖書館事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內部經費奇缺,人心不穩,外部讀者劇減,讀書熱降溫”。〔5〕圖書館學研究亦由于事業“低谷”而出現諸多困惑。范并思這篇文章肯定了1986年確立的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價值觀。范并思認為,我們主張以效益為核心的理論價值觀,就是說,理論界對理論的認同,必須以理論的社會效益為評判的核心。就學科發展而言,學科的理論形態是否完善遠不是最重要的。就研究者個人而言,他有多少論著也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理論或研究者的研究成果的社會效益如何。提出確立以效益為核心的理論價值觀,應實現三個轉變:一是從發展戰略研究走向政策研究,二是從教學需要型研究走向事業需要型研究,三是從注重議論和思辯的方法走向注重調查和論證的方法。〔6〕
2.1.3 新世紀,圖書館學基礎研究什么。如果說,《確立以效益為核心的理論價值觀》是1989年我國圖書館事業逐漸走入低谷對理論界發出的一種聲音,那么2003年范并思發表《新世紀,圖書館學基礎研究什么?》一文則是我國圖書館事業正在走向復興時的一種理論聲音。〔7〕范并思在文章中提出的“研究觀念而非概念”,是此后幾年圖書館發展中所著力解決的問題。范并思認為,如果研究的內容是關系圖書館事業發展的,那么它是合理的;如果它研究的內容能夠推動圖書館事業發展,那么它就是優秀的。新世紀圖書館學應當研究觀念而非概念,應當研究制度而非機構。為論證各種對于圖書館事業的長久價值或根本利益所在,理論界需要細致的研究,必要時還需要圍繞觀念展開爭論,搞清楚是非,爭論的目的是明確事業發展的思想或理念,以便有力地推廣它們。作為制度的圖書館的構成要素不是具體的圖書館業務活動,而是社會制度、經濟、文化、法律等因素。將圖書館當作制度來研究,其實質是在更加廣闊的背景下研究“圖書館與社會”這一大課題。可以說,新世紀我國圖書館事業發展有社會環境、學術環境等多方面的原因,政治體制改革和人權理念的解放是重要的社會環境因素,而諸如《新世紀,圖書館學基礎研究什么?》等文章的發表則可視為業內重要的學術因素。
2.1.4 新理念指導下的圖書館事業大發展。2004年之后的幾年,是我國圖書館事業大發展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圖書館事業發展比20世紀80年代有更好的社會環境,最重要的是這時人權理念徹底解放,圖書館服務的權益理念從而找到堅實的基礎。在此基礎上,圖書館免費服務、平等服務等新理念紛紛替代原來的有償服務、重點服務,在一些區域出現了“圖書館之城”、“圖書館聯盟”等形式,以讀者需求為出發點,開展多種形式的基本服務和延伸服務,理念指導下的圖書館事業獲得迅速的發展,從而使應用圖書館學主張的價值觀得到大家的認可。
20世紀80年代初,圖書館學研究提出“知識交流”理論,將圖書館文獻交流放到社會文獻交流的大視野中,從而使圖書館學從狹窄的“館內科學”中走出來,拓展了圖書館學研究領域,從而出現了1984年杭州圖書館學基礎理論討論會前后的繁榮。80年代后期圖書館事業步入低谷后,理論研究在很長時間顯得沉寂,到世紀之交,理論研究出現了一些亮點。這時王子舟的“知識集合理論”、梁燦興的“文獻可獲得性理論”以及馬恒通的“信息傳播論”等圖書館學研究對象的新學說先后出籠,從而使圖書館學研究中追求理論的價值觀得到張揚。
2.2.1 我們追求的是什么。2003年,王子舟發表文章,強調圖書館學基礎理論研究的重要。認為,理論有解釋問題的功用,科學預見的功用,指導實踐的功用等,尤其是圖書館學的學術傳統將本學科劃分為理論與應用兩大模板,無疑是對理論功用的一種肯定。“理論的目標是認識,應用的目標是實踐。二者有一定的疏離,但又是聯結一體、密不可分的。”〔8〕對于好理論的價值判斷一般認為好的理論應滿足以下條件:邏輯上的內在一致性,較強的解釋力,準確的預測力,可被證偽性,簡潔性,啟發性和組織力等。特別強調了其中的解釋性和簡潔性。
2.2.2 對概念的張揚。范并思文章《新世紀,圖書館學基礎研究什么?》發表不久,金勝勇發表了商榷文章,認為在新時期圖書館學應注重觀念研究,但圖書館學概念研究同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為圖書館學概念是圖書館學基礎研究的基礎,其伴隨圖書館學研究的全過程,與圖書館學觀念的研究也是分不開的。金勝勇認為,理性認識包括概念、判斷和推理三種思維形態。而概念是判斷和推理的基礎,同時也是認識由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飛躍,它反映事物的特有屬性,即固有屬性和本質屬性,這種思維形態的基本作用是區別事物。在圖書館學的基礎研究中,對研究對象形成的概念不同,會導致研究的出發點和結果存在差異,因而可以說,圖書館學概念研究是圖書館學基礎研究的基礎。〔9〕2008年金勝勇發表《論科學哲學對圖書館學科學性的觀照》全面闡述了波普爾的證偽主義、庫恩的科學發展理論、拉卡托斯的科學研究綱領考量下的圖書館學,從而大力張揚圖書館學的科學本質。〔10〕
2.2.3 圖書館學本質主義價值觀的呼喚。正當圖書館事業在圖書館新理念旗幟下取得節節勝利,2007年初,蔣永福以紀念圖書館學誕生200年為名發表文章,大力張揚圖書館學本質主義價值觀。〔11〕蔣永福認為,理論圖書館學仍然需要大的突破和發展。理論圖書館學面對的重大理論問題,如平等與效率的優先選擇,自由與秩序的沖突如何化解,技術、人文、制度之間的合力協同問題等,這些根本性問題需要圖書館學從更深層次給予解釋。
蔣永福力倡本質主義的追問及所體現的價值觀。他認為這種“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方法是古希臘哲人貢獻給人類的認識論傳統,這種傳統長期以來左右著人類的科學認識活動和社會認識活動,但是這種傳統自上世紀下半葉開始受到后現代思潮的挑戰,本質主義認識論傳統遭遇到了被“去魅”、被“去中心化”、被“解構”的尷尬境遇。理論圖書館學一直以本質主義的認識論作為自己的理論武器,本質主義的理論圖書館學關注的是對現象本質的揭示,追求的是理論的終極解釋。本質主義思維是一種理性思維,只有理性思維才可能把握隱藏在現象背后的“本質的東西”。正如羅素所言,“思想要比感覺更高貴,而思想的對象要比感官知覺的對象更真實。”〔12〕本質主義追問,是人能夠擺脫現象糾纏并駕馭現象從而走向進步的正確路徑。追問本質是理論圖書館學的生命特質所在,哪怕這種追問永遠不能獲得確定性的本質,也不能停止追問的進程,因為正是“永遠不能獲得”才值得永恒追問。這種永恒性正是理論圖書館學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
2003年初,吳慰慈、楊文祥發表文章《關于圖書館學研究的理性思考》〔13〕,談及了理論與實踐的關系以及理論研究的思維方式、基礎與應用的關系及圖書館學應用研究的任務以及對于理論研究如何進行學術評價等。文章認為,理論的本質和功能在對于客觀規律的理性把握,實踐的本質和功能在將這一把握的理論反過來在具體的社會活動中加以社會實現,并通過社會實現對理論進行檢驗和驗證,理論與實踐的互動過程構成了認識的完整過程,是一種知行關系。
任何一門綜合性學科的理論都包括基礎理論和應用理論兩個層次,在這一理論體系中,基礎理論為應用理論提供科學基礎和理論基礎;應用理論則是基礎理論在社會實踐的延伸和應用。就圖書館學而言,其基礎理論研究所要解決的問題是關于圖書館學和圖書館事業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問題,其所揭示的規律也是圖書館學和圖書館事業最本質的規律。因而,基礎理論對一門學科而言不但具有解釋性,而且具有預測性。圖書館學基礎理論雖然不直接作用于圖書館事業,但它對圖書館事業社會實踐的高屋建瓴的理論指導作用,是圖書館事業發展須臾不可或缺的理論基礎。
而圖書館學的應用研究,是基礎理論成果的應用,是針對圖書館社會實踐中具體問題而開展的理論研究工作,因而與實踐的聯系更緊密和更直接,如圖書館信息用戶與服務研究,數字圖書館研究,圖書館事業發展戰略研究,等等。
基礎理論和應用理論是構建統一的圖書館學理論體系的兩個重要方面,二者相對獨立又不可分割,應用理論的建設和完善,是以基礎理論的發展、完善為基礎、為條件的。許多應用圖書館學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根源是由于在基礎理論上未得到很好地解決。吳慰慈、楊文祥的文章對圖書館學基礎理論和應用理論的科學定位和對于其關系的闡釋,使人們對圖書館學兩種價值取向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2004年之后的幾年是應用圖書館學因圖書館事業發展而取得豐碩成果的時期,這時大家都沉迷在新理念所帶來的圖書館新面貌中,這時一篇文章重新喚起了人們對概念的重視,這就是盧儒珍《圖書館學基礎理論體系≠圖書館員職業規訓綱要》一文。〔14〕盧儒珍認為科學理論、學科、專業三種不同類型的研究,都會努力形成各自的概念框架。與科學理論研究對應的概念框架,是科學理論體系;與學科研究對應的概念框架,是反映本學科各個子領域組成的有機整體的學科概念框架;與專業研究對應的概念框架是職業規訓綱要。職業規訓綱要,首先滿足的是培養從業者從事某種職業必須具有的知識和心理特征。目的是通過專業教育,使從業者掌握從事此職業的相關知識和技能,并產生對此職業的熱愛和忠誠。批評一篇“重構圖書館學基礎理論體系”的文章提供的一個經過重構“圖書館學基礎理論體系”,不過是圖書館員職業規訓綱要。提出了一個切中當前圖書館學專業教育時弊的重要問題。由于認識和概念的含混,導致從提出問題到加以論證有越說越亂的傾向,使人如墜霧中。由此可見概念在理論研究中的重要,厘清概念是理論研究的基本工作。只研究觀念,不研究概念,只講實用,不講理論思維,對于獲得更深入的認識并無助益。
讓兩種圖書館學價值觀保持必要的張力,讓圖書館學研究更加多元,大概是未來中國圖書館學研究應走的道路。從20世紀80年代葛民提出圖書館學研究價值觀到新世紀眾多學者分別對觀念、概念和理論的張揚,可以窺見圖書館學人不同的心路歷程和理論風格。多元的圖書館學也許只有通過這種不同價值追求的長期爭論和博弈才可能真正實現。
1,2,3.葛民.圖書館學理論研究朝何處去?——對一種理論心態與理論觀的反思.圖書館,1989(6)
4,5,6.范并思.確立以效益為核心的理論價值觀.圖書館,1989(1)
7.范并思.新世紀,圖書館學基礎研究什么?圖書館,2003(1)
8.王子舟.我們追求的是什么?——圖書館基礎理論研究之感想.圖書館,2003(1)
9.金勝勇.談圖書館學概念研究——兼與范并思先生商榷.圖書館,2004(6)
10.金勝勇.論科學哲學對圖書館學科學性的觀照.圖書館,2008(2)
11.蔣永福.理論圖書館學的當代境遇——寫在“圖書館學”一詞誕生二百周年之際.圖書館,2007(1)
12.(英)羅素.何兆武,李約瑟譯.西方哲學史(上卷).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64
13.吳慰慈,楊文祥.關于圖書館學研究的理性思考.圖書館,2003(1)
14.盧儒珍.圖書館學基礎理論體系≠圖書館員職業規訓綱要.圖書館,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