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新葉
(河南財政稅務高等專科學校,河南 鄭州 450002)
近年來,伴隨著市場對藝術設計專業人才需求量的不斷增加,國內許多的藝術院校以及非藝術院校紛紛開設了藝術設計專業。但是由于我國設計教育起步晚、體系不完善,在具體的教學中凸顯出許多弊端問題。筆者通過調查分析總結出主要問題表現在以下方面:①培養目標過于片面化,只重視技能的規格定位,而忽略了對學生全面素質的培養,最終會削弱藝術設計教育的責任與功能。②課程設置與實踐脫節,學生在課程的學習中得不到實用性的鍛煉,以致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就業問題。③在教學大綱和教學目標的制定中,很少涉及有關學生人文素養的知識模塊,缺乏學科間的相互滲透,對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流于空談。在經濟全球化的大潮流中,各國之間相互借鑒成功經驗,藝術設計作為與生活密切聯系的學科,必須和世界先進的思潮相接軌,這就要求我國在設計教育理念上不僅發揮自身優勢而且審視國外的先進經驗,立根自我,借鑒經驗。美國著名美術教育家艾斯納(E·W·Eisner)的本質論思想,主要強調科目中心,主張美術與其他學科相互滲透,形成學科間的縱橫知識網絡,培養全面素養性人才。目前,我國藝術設計教育在經過不斷的探索中已卓有成效,但整個教育體系不夠完善,缺乏規范系統性,該理論對其改革和發展有著重要的啟示作用。
艾斯納對美術的本質特征進行系統的論述與歸納,“為什么要教美術”針對美術教育的價值發表獨特見解。艾斯納為代表的學科中心論贊同朗格的“概念的主要作用是人類交流的工具”,并指出美術教育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起到重要作用,他反對羅恩菲德的主張“反對成人的干涉”,強調教師對學生發展的教導作用。艾斯納以“兒童”為中心轉向以“課程”為中心的教學,強調結果與過程并重,并對課程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進行系統研究。
20世紀60年代巴肯、雷尼爾和艾克等人發起“教育中的美術”運動,喚起學術界對美術及課程重要性的認識,也一度使美國的美術教育陷入以科目中心的極端,艾斯納所主張的以學科為中心的美術教育思想(DBAE)吸收借鑒教育學家布魯納的教育過程理論,把布魯納的教育智能發展理論及巴肯科目為中心論和本質主義教育觀結合在一起,形成以學科為基礎的DBAE(Discipline Based Art Education)美術教育思想即融美術創作、美術批判、美術史和美學四種領域知識。在DBAE理論中,美術已不只是單獨的學科,它將人類學、考古學、傳播學、文化學、教育評估學、語言學、哲學以及社會學的內容滲透其中,強調學科的交叉與包容性。在課程內容的分類上,艾斯納從價值取向上將藝術課程分為三種:“以工作室為取向的課程”“創造性設計的課程類型”“著重于與人性或與之相關的藝術方法”。在課程結構上,艾斯納指出課程的安排必須有聯系性、順序性、連續性。課程與課程之間存在嚴謹的內在聯系,是統一整體的不同單元,它們相互獨立具有各自的課程特點但又共存在同一體系之下。
當前市場需求的是“厚基礎、寬專業、強能力、高素質”復合型人才,許多設計裝飾公司對人才的選拔,不僅重視專業技能更重視綜合素養,學生后期具有培養價值的勃發力是用人單位的主要評定標準。作為培養人才的高校,應該改變以往片面的教學理念,充分重視那些與藝術設計類相近、相關的學科彼此之間的兼容性、互通性,相互借鑒,取長補短,從而在深度和廣度上提升這門學科的品質。例如,廣告學是研究廣告活動的歷史、理論、策略、制作與經營管理的學科,運用廣告來開拓市場,爭取消費者,成為企業開發市場、擴大商品銷售的重要手段。廣告設計與制作作為視覺傳達設計類型之一,主要培養具備較強的廣告創意和執行能力、較強的藝術表現力,能在各類綜合性廣告公司從事設計工作的應用型人才。兩者作為不同的學科類型各具專業特點,但又有共性,所以在廣告設計與制作教學中,可以融合廣告學的內容知識,并可以開設廣告學、大眾傳媒學等課程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再如中國畫講究開合、主次、對比、疏密、比例、位置等構圖法則和藝術設計所追求的對稱與均衡、對比與調和、節奏與韻律等形式美法則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其哲學內涵和審美特征是互感相通的,因此,我們在藝術設計教學過程中要有目的、有意識、積極主動地通過不同形式、渠道,讓學生廣泛接觸與本學科相關的邊緣知識,充分吸納其中的有益成分,增強學生的專業素養。
艾斯納提出的問題式美術課程目標是一種針對具體美術教育實踐細節提出有待解決問題的目標,強調不確定性。當前我國社會經濟正在飛速發展,市場對藝術設計人才需求的多變性迫使高校對于課程目標的制定要具有特色性、多元化,不能千篇一律、一成不變。其次,調整課程結構,實現課程良性發展。艾斯納課程論思想對于課程結構作出有價值的研究,連續性、順序性和聯系性是課程板塊之間遵循的規則。課程開設徒有虛名,并且缺乏嚴謹的序列性是當下藝術設計專業課程結構存在的主要弊端。艾斯納課程論思想給予我們重要啟示: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要兼顧前續與后續課程的內容,使學生把前面學到的技能運用到當前的課程之中,并能對以后課程的學習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注重課程之間的融會貫通。最后,重視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共生發展。從現代課程論的角度來看,課程一般可分為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兩類。顯性課程是在課程和教材中明確陳述的,并要在考試、測試中考核的正規教學內容和教育、教學目標;而隱性課程則是指那些難以預期的、伴隨著正規教學內容而隨機出現的、對學生起潛移默化式教育影響的那部分內容。兩者相輔相成,不分優劣。藝術設計教育不僅要重視顯性課程發展而且要兼顧隱性課程建設。在具體的對策上,可以開設《中外經典文學欣賞》《民間美術賞析》《民居設計》等特色選修課,來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地域文化是指個體或集體在一定區域內以“元初文化”為基礎,在其成長歷程中足以影響其知覺、思想、價值觀等形成的文化環境。藝術設計作為精神文明層次的文化形態,要達到國人文化認知的共識,就必須從民族文化入手,通過造型、色彩、空間組合、材質等設計語言的特色化去打造作品。與此同時,也通過視覺形象豐富了人們的傳統文化知識,提高藝術修養水平和綜合人文素養,又能夠對民族文化的弘揚起到一種有效的“催化劑”“誘導素”的作用。以艾斯納為代表的學科中心論認為,美術教育的價值在于它本身對人類思想和精神的貢獻,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而今現代科技加速了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打破了地域文化的疆界,使地域文化在設計中的界限變得愈來愈模糊,以至于一味地追隨西方的設計思潮,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體系卻被遺忘,由此看出在藝術設計教育中應大力弘揚民族文化,構建富有民族特色藝術設計教學體系。我國幅員遼闊,民族文化各具特色、百花齊放,再加上區域經濟發展各有差別,建立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教學目標,以“點”帶“面”,形成區域性和民族性相融合的教學體系。只有這樣,我們的藝術設計教育才能體現其民族性、立足于世界。
[1]羅曉飛.談藝術設計教育與中國傳統文化[J].中國成人教育,2006(9).
[2]屈云東,毛寒.環境藝術設計教育特色觀[J].裝飾,2005(2).
[3]葉蓬.艾斯納美術教育課程論思想對我國設計教育課程改革和發展的啟示[J].裝飾,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