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濱,張亞東
(1.哈爾濱體育學院武術系,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8;2.哈爾濱工業大學體育部,黑龍江 哈爾濱150008)
高校武術教學對培養學生樹立終身體育思想具有非常獨特的作用與重要的價值。在體育鍛煉方法上,傳統武術非常重視人體的全面調節,講究“形神兼備、內外合一”。[1]高校武術教學也強調既要讓學生學會一些基本的武術內容來鍛煉身體,又要為畢業以后從事終身體育活動打下良好的身體基礎。由于具有實用性與民族人文性相統一的突出特點,武術教學在功能上具有多樣性與完備性。同時,也正由于武術寓攻防技擊于體育活動之中,這種兼具民族風格與廣泛適應性的課程受到廣大高校學生的青睞。而且,武術教學不但可以傳授學生以知識和技能,還能帶給他們許多學習樂趣、意志訓練、民族文化價值觀教育等,潛移默化之中培養學生的陽剛正氣或改變他們受時代不良風氣影響而形成的有害氣質。武術教學老師必須主動積極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自覺推動武術教學改革,承擔育心、育德、育美的教學任務。
武術在我國已發展演變了數千年,積淀了眾多的門派、套路、拳種,內容極其豐富,技法各有講究,器械多種多樣,已經形成了博大精深的集文化、體育與科學之大成的中華傳統文化體育項目。[2]但在將武術項目引入高校教學的過程中,卻存在著許多問題,影響其實現“終身體育”、“素質教育”、“健康第一”的教育目標。
武術是一門高校體育教學的主干課程,承擔著向高校學生傳承民族傳統文化的義務和責任。這意味著武術老師不但要具備較強的武術技能,更要深諳教育學、心理學等知識,具有較好的理論功底,能教書育人。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有少數武術專業教師存在責任心不強、上課流于形式、敷衍了事的現象。武術教師的理論與實踐功底不強,職業責任感缺乏,導致高校學生難以對武術課程長時間保持興趣。
雖然我國許多地區從小學到大學都設置有武術教學內容,但是各教育階段的教學大綱設置嚴重雷同,沒有根據教育規律而體現出相應的內容與難度提升。教材內容也只注重套路的統一化、規格化等外在合理性,普遍局限于20世紀60年代編制的初級三路長拳、初級劍術、初級棍術、簡化二十四式太極拳等,忽視了武術隱含的技擊功法與內在合理性,也體現不出武術技擊本身內含的多元性與復雜性。武術理論部分也只是介紹武術競賽裁判法方面的知識,體現不出武學的人文精髓。這些教學內容既反映不出武術體系的整體面貌,又忽略了高校學生的心智發育水平與時代發展需要,導致學生普遍出現喜歡武術卻不喜歡武術課的現象。
高校學生的身心發育已經到了成人早期階段,對習武的興趣更多表現在實用性、人文性與觀賞性方面。但是現在的武術教學,對武術發展史與不同流派特點的介紹也非常有限,教學觀念上相對滯后,難以滿足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方法上,為了保證課堂教學安全,武術教學盡量避免出現激烈動作,僅局限在特定動作的演示與練習,學生難以滿足對武術教學的心理期待。課程評價也過多關注學生的體能及運動技能,致使一些體質較差的學生產生害怕心理與厭惡情緒,大多數學生僅僅抱著過關心態,也體驗不到習武強身的樂趣。總之,武術教學方法上與學生占據主體地位的素質教育要求不相適應,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滿足與健身能力的培養重視不足,難以發揮武術教學的教育作用。
與其他體育課程相比,武術教學在體育課程體系中明顯處于從屬地位,未能獲得與教育價值相匹配的重視。這種現象首先體現在上課地點,一般的球類運動都有正規的運動場地和完備的運動器材,但是很多學校武術課程往往只能在田徑場或其他校園開闊處臨時選用一塊空地。而且常用的一些武術器材,諸如傳統意義上的上的刀、槍、劍、棍等攻防武器及現代意義上的護肘、護膝、頭盔等防護器具配備都不健全。這種情況也很容易讓武術教師和選課學生感到教學不夠正規,難以建立起學科自尊心與自信心。
鑒于高校武術教學中存在的上述問題,為了弘揚武學教育,發揮武術教學對于傳承傳統文化、推進終身教育的重大意義,理當對高校武術教學進行必要的改革。而任何改革必須找準立足點,才能盡量避免方向錯誤、減少改革失誤。
眾所周知,高校體育教育的目的之一在于培養高校學生自覺開展體育運動、增強自身體質的自我教育精神。通過兩年的體育教育,引導學生掌握與自覺興趣和體質相適應的體育鍛煉方法。而武術教學作為一門有著中國傳統人文特色的體育課程,更應將這一理念貫徹始終。武術教學的改革要充分喚起高校學生對于民族武術文化的熱愛與向往,傳授與學生接受能力相適應的武術健身技藝,培植學生通過武術健身強體、弘揚武魂的熱情與自覺,[3]進而投身于以武術習練實現終身體育的實踐當中。
這在客觀上要求武術教學內容和方法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尊重學生的學習個性發展需求,吸引學生的全程學習興趣。既要注重理論部分的教育,引導學生關注傳統武術的發展歷史、主要流派和武德、武魂的內涵意義,又要加強實踐技能的習練,鼓勵學生因人制宜選擇與自身實際情況相適應的學習內容,堅持習練熟練掌握,并在課下反復練習形成習慣。
中國武術的發展源遠流長,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勞動人民不但從身體生理構造特點出發探索并積淀了大量兼有體育鍛煉和攻防技擊價值的武術套路,更在其中注入了刻苦頑強、自強不息、追求正義與平等的民族精神。[4]而后者更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在武術教學中,武術教師不但要滿足學生習武自強的求學需求,更要在教學活動中適時加入對民族精神的發揚與教育,達到借體育教學來弘揚國粹的目的。
這在客觀上,要求武術教師不但要具備熟練的武術技能,還要對武術教學充滿熱情以及富有愛國主義情操,并對武術理論具有精湛的理解和精準的把握。在課堂教育上,要注意方式方法,引導學生將理論學習與實踐學習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在動作習練的過程中進行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教育,起到弘揚國粹的效果。
中國傳統武術體現了農耕文明時代的人文風貌和體育特色,在當時的社會與自然環境下發揮了巨大的促進作用。但與科技水平日新月異、生活節奏快速變化的當代社會相比,依然存在著許多格格不入之處。比如說,在傳統武術中扮演了相當角色的刀槍劍棍武術技藝,已經落后于現代青年追求健美與塑形的體育鍛煉目標。而以養生斂氣效果著稱的太極拳,其閑云野鶴的緩慢節奏與行云流水的一氣呵成,也難以被快節奏運轉的都市白領所理解。[5]時代在發生變化,武術教學改革也要跟得上時代發展的節奏,做到與時俱進。
這在客觀上要求武術教學深入研究當代社會的運作規律,把握與高校學生同齡的都市青年生活特點、精神面貌和行為特征。對一些比較繁瑣冗雜的武術套路進行適當精簡提煉,一些要求較為嚴苛的武術流派要針對都市生活面貌和時間場地限制進行適當改變革新。總之,使得傳統武術能夠與當代社會生活相互契合,保證高校武術教學內容在學生畢業后依然可以發揮作用。
武術作為一門博大精深、歷史悠久的民族傳統文化,在體育課程體系中具有從屬于體育又高于一般體育的特點。但是長期以來,我國高校體育教育往往是把武術教學當做體育鍛煉的必要補充,而未能予以足夠的重視與發揚。武術教師有必要轉換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價值取向,切實認識到武術教學的重大意義和現實必要。將武術教學當做一門兼具弘揚民族文化、進行愛國教育、傳授鍛煉方法、促進終身體育等多項功能的教學科目來實施,從根本上樹立起武術教學的強大自尊心和自信心。
教師、教材、教學是開展好學科教育的三個重要環節,針對目前三個環節都比較薄弱的現實情況,高校體育教育有必要對三個部分進行強化。全國各地的高等學校存在著地理自然條件、學生生源情況、經濟文化發展水平等顯著差異,故武術教學不宜全國采取同一個標準。高校需要加大武術教師的師資隊伍建設,并引導武術教師需要根據當地社會發展水平、學校師資環境容量、學生生源基礎特點等實際情況開展武術教學教研,編制與實際相適應的教學材料,選用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教學方法開展教學活動。通過強化教育各個環節來保障武術教育質量,推動武術育人功能的發揮。
任何一項改革都必須借助相應的資源投入來推動,對于勞動、智力密集型的教育活動尤為如此。武術教學改革也需要高校及上級主管部門予以重視,從經費、政策等方面予以充分支持。適當提高對武術教學的重視力度,提供較有競爭力的待遇來引進教育背景較好、綜合素質較高的武術教師,并撥付適當款項來推行武術教師的委托培養。對武術教材的編寫提供相應的人才和經費支持,以保障資料搜集、材料甄選、內容修訂等工作順利進行。提供適當的場地和購置適量的器材,來保障武術教學的必要基礎條件。
武術教學在高校體育課程中具有獨特的價值,但由于種種原因并未在實際教學中充分體現出來。武術教學的改革需要找準立足點,依托相應的改革思路來進行,使傳統武術教育在新時代下繼續煥發光彩,承擔起自身的歷史使命。
[1]崔文學.高校武術課程改革思路和措施[J].學理論,2010(23):63-64.
[2]魏曙光.高等院校武術課教學改革思路與對策研究[J].科教文匯(下旬刊),2009(5):35.
[3]邱丕相,楊建營.武術套路教學改革的新思路[J].體育學刊,2007(10):124.
[4]劉旭東.高校體育教學專業武術課程改革策略研究[J].中州體育·少林與太極,2010(3):87-90.
[5]林虹全,梁建軍.論高校武術選修課教學改革[J].現代企業教育,2008(5):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