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圖書館 湖南長沙 410011)
目前有關中國古代刻書及中國古籍版本等書史專著甚多,但其中很少有論及湖南者。究其原因,一則湖南古代刻書確實不如江、浙諸省,二則很少有人進行湖南刻書研究,很多湖南刻書史料不為人知,因而導致湖南刻書亦不為人所重。
中國古代雕板印刷起源于唐,成型、發展于宋。北宋時葉夢得《石林燕語》卷八稱“天下印本以杭州為上”,其中提及杭州、四川、福建、汴京四處刻書及各自優劣。南宋時,汴京刻書衰落,但杭州、四川、福建終宋一代,皆為當時刻書中心。現存中國宋元刻本千余部,其中大部分為蘇、浙、閩、川、贛所刻。
張秀民所撰《中國印刷史》是至今論述中國古代刻書較詳盡且較權威的專著,其中提及宋代湖南刻書僅15種。今根據現存實物或諸家書目、文獻記載較為準確者,統計宋代湖南刻書(不計活字、方志、族譜、遞修補版及外省所刻)尚有57種,其中絕大部分為官府刻書,且大部分又在南宋期間。數量較張著有了明顯的增加,雖仍不如以上諸省,但較廣東等偏遠地區卻多。如王國維《兩浙古刊本考》著錄浙江宋元間刻本竟多達600種以上。江澄波等著《江蘇刻書》著錄江蘇宋代刻書138種。王河《宋代江西刻書地考略》著錄宋代江西刻書也在110種以上。宋元二代,福建書坊甚為發達,宋代僅建安余氏萬卷堂刻書今尚可知見者即多達10余種,元代建安余氏勤有堂刻書今尚可知見者亦多達26種,則宋元福建刻書之多可想見之。黃慈博《廣東宋元明經籍槧本紀略》(民國鉛印)著錄廣東宋刻本17種,元刻本2種,明刻本92種,數量不及湖南。
宋代湖南刻書雖不豐富,但其中二事在中國古代刻書史上影響甚巨。一是宋紹熙四年廬陵周必大于潭州泥活字印所撰《玉堂雜記》一卷,雖實物不存,卻是目前所知中國最早的泥活字印書。二是長沙劉氏書坊自編自鐫《百家詞》,是目前所知中國最早的詞集叢書,此后明清各重要詞集的收錄范圍及作者排序,皆大致依劉氏為準。
元代是湖湘文化發展的一個低迷期。元代湖南刻書人數及刻書數量都不及江浙閩贛諸省,甚至不及宋代湖南刻書。如江澄波等著《江蘇刻書》著錄江蘇元代刻書有63種。而湖南元代刻書今據實物或見諸文獻者,僅私人5家18種,其中茶陵又居其三,尤以茶陵陳仁子東山書院所刻最多最著,共11種,今尚有存書者《增補六臣注文選》六十卷、《夢溪筆談》二十六卷、《尹文子》二十卷、《說苑》二十卷、《葉石林詩話》三卷、《文選補遺》四十卷共6種。所刻《夢溪筆談》至今為國家圖書館鎮庫寶之一。以仁子一人之力,刻書之多、質量之高,在當時全國都屬翹楚。宋元二代茶陵成為湖南刻書中心之一,這也與該地人文較盛、且毗鄰刻書較興旺的江西有一定關系。元代湖南進士143人,其中茶陵最多,計20人,其次攸縣14人,瀏陽13人,興寧12人,常寧9人,醴陵7人,衡山6人,大部分為湘東之縣。
明代湖南刻書較宋元二代有了顯著增長,但仍不如江、浙、閩諸省。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載:“凡刻書之地有三:吳、越、閩。其精吳為最,其多閩為最,越皆次之。”明周弘祖撰《古今書刻》著錄其時(嘉靖)所見各地刻書有:福建478種,江蘇342種,江西327種,浙江173種,安徽114種,陜西109種,北直隸(今河北省)88種,湖北81種,四川68種,河南58種,山東52種,廣東50種,云南42種,山西41種。湖南19種,僅多于廣西9種,貴州8種。
江澄波等著《江蘇刻書》著錄江蘇明代刻書多達1210種。
明代官場間盛行以“書”、“帕”贈人之風,因此官員刻書興盛。雖然這種“書帕本”因其簡陋,歷代為人所詬病,但于保存文獻仍有一定積極意義。明代方志編纂與刊刻蔚然成風,官員莫不以此為政績,光緒《湖南通志》著錄明代方志有156種,今據史料當在180種以上,其中絕大部分已失傳,《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僅著錄16種,而且大半為殘缺之本。方志刻書成了明代湖南官府刻書之大宗。
今根據實物和諸家書目所載,統計明代湖南刻書(含湖南人于外省刻書,不計方志)200種左右。除官刻本可大致確定為官員于湖南任職期間所刻外,私家刻書中很大部分亦為湖南官員于外省任職期間所刻,私刻本中真正的湖南境內刻書并不多見。
明代湖南刻書中,吉藩刻書在當時較有影響,李致忠《明代藩府刻書簡表》列吉藩刻書24種,數量居諸藩刻書第三。吉府刻書今有實物或有目可查者尚有8種(不計叢書子目),所刻《二十家子書》在當時與晉藩所刻各種詩文別集、益藩所刻《茶書二十一種》并稱于天下。
明代湖南書坊刻書無論史料或實物,今皆不多見。明萬歷四十年由福建匠人詹氏于澧州所設書坊刊行的《澧紀》為今存唯一的明代湖南書坊刻書。
清代中國刻書則以北京及江、浙地區為多。
從空間受力性上來講,網架結構類似板結構,空間整體性好,豎向荷載可沿雙向、三向或者四向傳遞,內力分布較為均勻。而管桁架的空間受力本質上是梁受力體系,屋面豎向荷載集中在桁架梁上,桿件內力分布較為集中,在相同結構高度和荷載的情況下,管桁架弦桿及腹桿的截面規格要比網架大的多。
明末清初,湖南成為李張農民軍、南明小朝廷、清軍及吳三桂政權反復爭奪的區域,經濟、文化遭到嚴重損害,更遑論刻書活動。清朝建立直至平定三藩之前,由于軍事活動頻仍,統治者無暇顧及文化、思想,當時社會思潮反而相對活躍,一些明朝遺臣遺民,如王夫之、陶汝鼐、郭都賢、周星等因緬懷前朝,都刊刻了所著詩文。而這些著述至乾隆時又幾乎全部被禁毀。順、康二朝,湖南刻書雖以官刻方志為主,但私人刻書已趨活躍。乾隆朝時,刻書活動頗受文字獄的影響。乾隆朝所禁湖南先賢著述67種以上,其中大部分有刻本,除小部分為明末刊刻外,大半又為清初所刊。自乾隆四十二年后終乾隆一朝,湖南刻書明顯減少,根據《湖南刻書年表》,每年有目可查者僅二、三種,特別是乾隆四十四、四十五、四十七等年出現空白,尚不如之前每年刻書數量。
嘉慶以后,文網漸弛,湖南刻書數量開始上升,每年接近10種,道光間每年約15種。
湖南刻書不盛的狀況在太平天國運動后得到徹底的改變。咸同期間,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是太平軍的主要活動區域,傳統文化及藏書、刻書活動受到嚴重損害,揚州文匯閣、鎮江文宗閣、杭州文瀾閣所藏《四庫全書》全部或大部遭到損毀。太平軍對“凡一切孔孟、諸子百家、妖書邪說者,盡行焚除,皆不準買賣藏讀也,否則問罪也”(張德賢《賊情匯纂》卷八《偽律諸條禁》)。江蘇學政鮑源深疏稱:“近年各省因經兵燹,書多散佚……如江蘇松、常、鎮、揚諸府,向稱人文極盛之地,學校中舊藏書籍蕩然無存,藩署舊有恭刊欽定經史諸書,版片亦均毀失,民間藏書之家卷帙悉盡。”以至太平天國以后,原藏書、刻書薈萃的江南、浙江地區竟出現無書可讀的現象。而其時湖南僅為太平軍過境之地,事后相對平靜,刻書活動沒有受到太多的影響。而同光時期,西方先進印刷術趁虛而入,江浙地區因瀕近沿海,接受西方印刷術較早,使得這些地區印書活動迅速采用新興印刷方式,這也是清代末期湖南雕板印刷術后來居上的一個重要原因。
清代后期是湖南刻書的興盛時期。大批湘軍人物攜巨資返鄉,多從事實業及文化活動,極大地促進了湖南刻書事業的發展。根據《湖南刻書年表》,清同治、光緒間,湖南每年刻書都在20、30種以上。江澄波等著《江蘇刻書》著錄江蘇清代刻書1600余種,民國刻書110余種,而清代及民國間,湖南刻書今有實物者即在4000種以上,尚不包括大量至今無法統計的書坊刻書和善書刻書。由于目前已出版有一省刻書史的省份僅江蘇、福建等寥寥數省,使我們無法了解全國各省刻書概況,然就目前已有史料大致而言,湖南刻書宋元明清四代應不如江蘇、浙江,宋元明三代亦不如福建、江西。清代以后湖南刻書已不讓閩、贛、鄂、粵及其他各省,并在官書局刻書、私人刻書、書坊刻書等方面或多或少有所超越。
據1930年朱士嘉《官書局書目匯編》統計:江南書局刻書62種、江楚書局約70種、江蘇書局203種、淮南書局61種、浙江書局約200種、廣雅書局約300種、山西書局29種、崇文書局238種。所列數據其實其中一部分為代印代售者,并非皆為該書局所刻。而長沙思賢書局刻書亦近百種。思賢刻書以湘人著述為主,也刊刻一些外省人所著重要學術著述,且不以銷售發賣為目的,不似湖北崇文書局大量刊刻輿地、算學、兵學等西學時務書籍以及新式教科書等大眾讀物。因此思賢書局雖刻書數量不及湖北崇文,但內容、校勘及刊印卻優于崇文。崇文刻書雖多,但所刻書行款密集,字體扁寬,其時即為人所訾議,而思賢書局刻書因校勘認真、書品雅秀,頗受歡迎。
江凌《清代兩湖地區的出版業》列舉清代湖北刻書私家僅4家,而湖南卻多達31家。清代湖南還出現了大量著述、刻書世家,如長沙芋園李氏、寧鄉陶氏、湘潭周氏、張氏、羅氏、湘陰郭氏等。而新化鄧氏、巴陵鐘氏、方氏、長沙王氏、葉氏刻書在當時頗有影響。1935年葉德輝之子葉啟倬將德輝所刻書版共129種交由長沙中國古書刊印社匯印為《郋園全書》,銷售甚佳。
除鄧顯鶴部分刻書其經費來源于募集,圖書鐫刻刷印完畢后須發售部分來償還集資,葉德輝刻書部分用于牟利外,湖南私人刻書主要用于自己收藏或饋贈友朋,并不用于發售。即使用于發售的部分,其在底本的選擇、校勘的精粗、發行的動機等方面也與一般書坊刻書迥異。
清代及民國間,邵陽、長沙一直是湖南的書坊中心,而新化陳氏三味書局刻書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都不亞于當時官書局刻書。
目前湖南圖書館所藏尚有實物存世的邵陽書坊達20余家,其中尤以經綸堂(80種以上)、經元堂(50種以上)、益元堂(50種以上)、澹雅書局(60種以上)、富記書局(50種以上)等刻書數量最多,以澹雅書局、勸學書舍刻書質量較高。當前全國市場及民間所存古籍很大部分即為清末及民國間邵陽等地書坊所刻,其中有一些圖書或版本各公藏單位也缺藏。
作為一省政治、經濟及文化中心,長沙的書坊多出現于清代晚期。就刻書數量及規模而言,長沙書坊不及邵陽;然就書坊數量及刻書質量而言,長沙書坊則又勝于邵陽。邵陽書坊以自刻自售為主,而長沙書坊除自刻、自印、自銷外,還承接官府及私人圖書的刊印。今湖南圖書館所藏尚有實物存世的長沙書坊達百余家,以善化章氏經濟堂、湘陰蔣氏小嫏嬛館最為著名。
除傳統的官刻、私刻、坊刻外,湖南歷史上還產生了大量的書院刻書、寺觀刻書及善士、善堂刻書。湖南書院刻書以書院志書、書院課藝、山長著述及教學用書為主。由于書院經費一般都較充實,書院山長又由當地宿學名儒擔任,這都決定了無論內容及形式上,書院刻書在歷代刻書體系中皆居上乘之列,一直是各公私藏書機構收藏的重點。而寺觀及善書,或因其旁門左道,或因其印刷裝幀簡陋,很少為人所注目。其實清代長沙上林寺、南岳祝圣寺、衡陽大羅漢寺,特別是長沙刻經處都刊刻了大量佛教經典。而同光間寧鄉崔暕、周漢于長沙刊刻了大量以反西學、西教為目的的勸誡小冊子,曾引起過極大的外交糾紛。
湖南地處中國腹地,一直遠離中國歷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宋元明以至清代早中期,湖南刻書不如江、浙、皖等省,與其時湖南人文不盛、著述不多有很大關系。中唐人張謂撰《長沙風土碑銘》稱 (湖南) “郡鄰江湖,大抵卑濕,修短疵癘,未違天常”。直至宋代,湖南仍為漢蠻混居之地,官員流謫之所。如唐王昌齡貶龍標,劉禹錫貶朗州,褚遂良貶潭州,元結貶道州,宋寇準貶舂陵,范純仁貶零陵等。
據張偉然《湖南文化的發展過程》:西漢出書282種,湖南僅1種;《漢書》所載士人510名,湖南無1人;西漢私家教授及五經博士湖南均無人;東漢出書568種,湖南僅2種;《后漢書》列傳士人990人,湖南僅4人;東漢私家教授213名,湖南僅1人,五經博士無;東漢三公九卿302人,湖南僅三公2人;《三國志》列傳士人625人,湖南僅9人;西晉出書649種,湖南僅1種;《晉書》列傳士人湖南亦僅16人;南朝時《宋書》、《齊書》、《梁書》列傳人物,湖南分別1人,《陳書》2人,《隋書》無。
唐實行科舉制,唐宣宗大中四年(850)長沙劉蛻中進士,此時距前一人中進士已后40余年,故號稱“破天荒”。北宋時福建進士2503人,南宋時3482人,居全國之首,《宋史》“道學”、“儒林”列傳中福建17人,“文苑”8人。《福建通志·藝文志》著錄宋代福建人著述2268部。而宋代湖南進士僅900余人。兩宋時期是湖南地方文化在全國形成自己特色的時期,產生了儒、釋、道“三教合一”的理學重要學派——湖湘學派,而理學創始人周敦頤即湖南營道(今道縣)人。湖南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都較前代有較大發展,但仍不及當時的國家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江浙、江西諸省。明代時湖南人才“骎骎始盛”(皮錫瑞語),進士題名著錄541人,但與江浙及鄰近省仍有很大差距,《明史》列傳人物,江西385人,湖北157人,湖南僅63人。
人才決定著述,著述又為刻書提供來源。 《湘人著述表》〔2〕著錄1949年前湘人凡8千余人,著作3萬余種,其中五代及以前僅57人,114種,宋元二代198人,399種,明代757人,1481種,其余皆為清代及民國人著述。而湖南人對著述及刻書的嚴謹態度也影響了湖南刻書事業。《湘人著述表》著錄的3萬余種著述,其中絕大部分未曾刊刻,且至今多已失傳。已刊刻部分中,由著者自身刊刻者又為少數,大部分為作者之后人、門生、鄉人等所刊。這其中除有經費不繼原因外,還與湖南人著述不欲輕易行世的觀念有關。
清代早中期,湖南刻書不如江、浙、皖等省,也與當時、當地學風有關。清代乾嘉時期江浙考據學興盛,因學術研究需要,考據學者必須大量掌握文獻,這也就促進了江、浙、皖地區刻書、藏書事業的發展,所刻書亦以學術著述及大部頭叢書居多。著名刻書家,如張之洞所謂“歙之鮑、吳之黃、南海之伍、金山之錢”,除南海伍崇曜外,其余皆為乾嘉間人物。而有清一代,湖南漢學不興,支偉成《清代樸學大師列傳》一書僅列錄湖南9人:王夫之、魏源、湯鵬、鄒漢勛、周壽昌、王闿運、皮錫瑞、丁取忠、王先謙。除王先謙外,諸人著述雖富,刻書卻不多。在湖南,除晚清長沙王先謙、葉德輝外,沒有出現過宛如金山錢熙祚守山閣、歙縣鮑廷博知不足齋、曲阜孔繼涵微波榭、海寧吳騫拜經樓、德州盧見曾雅雨堂、儀征阮元文選樓、大興黃叔琳養素堂、江都秦恩復石研齋、昭文張海鵬叢善堂、吳縣黃丕烈士禮居、余姚盧文弨抱經堂、長洲汪士鐘藝蕓書舍、海寧蔣光煦別下齋、海南伍崇曜粵雅堂等集學術、藏書、刻書于一身的大家。除王先謙于江蘇學政任內,鐘謙鈞、方功惠在廣東任職期間,受當地風氣影響,曾刊刻大部叢書外,湖南私人刻書多以己身或家人詩文著作為主,偶爾刻一些友朋、鄉賢、族賢著作。與江、浙刻書家大量編纂、刊刻叢書相比,湖南私人刻書內容家族化、本土化的特征相當明顯。
清朝末年,西方新型的印刷方式如鉛印、石印、影印等傳入湖南,新興學科著述大多采用新型印刷及裝幀方式。然而即使是在近代印刷術相當普及的民國時期,湖南仍有一些書坊、機構、團體和個人對中國傳統的雕板印刷術情有獨鐘,除王闿運、王先謙、葉德輝等人外,湖南各地還有許多前朝遺老仍采用雕板印刷了大量書籍。在一些經濟不甚發達的小縣城及廣大鄉村,木活字印刷仍廣泛存在。直到解放后,中國傳統印刷術才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1.江凌.清代兩湖地區的出版業.華中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08
2.尋霖,龔篤清.湘人著述表.長沙:岳麓書社,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