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商學院圖書館 湖南長沙 410205)
《海國圖志》是魏源受林則徐囑托而編著的一部世界地理歷史知識的綜合性圖書。它以林則徐主持編譯的不足九萬字的《四洲志》為基礎,將當時搜集到的其他文獻書刊資料和魏源自撰的很多篇論文進行擴編,初刻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為五十卷。道光二十七年(1847)增補刊刻為六十卷。后又輯錄葡萄牙人瑪吉士《地理備考》與國人徐繼畬《瀛環志略》等資料,加上自己輯撰的文章,補成一百卷,于咸豐二年(1852)刊行于世。
這五十卷、六十卷和一百卷三種版本,本來是《海國圖志》一書編輯出版史上一個不爭的事實,且至今各大圖書館均有藏本。〔1〕然而,歷史上卻因為魏源的兒子魏耆在《邵陽魏府君事略》中不提及五十卷本〔2〕,造成了諸如郭嵩燾、田梓材、陳善圻等人均誤以為六十卷本是《海國圖志》最早版本的錯覺,乃至到20世紀60年代學術界還出現過“關于《海國圖志》初刊五十卷本問題”的討論。〔3〕甚至延及20世紀90年代還出現有人因“《海國圖志》初刊五十卷本,成書僅用百日”,而質疑其“何其速也”〔4〕。至今各種魏源研究著述也多不知或不提及五十卷本。因此很有必要考論一下《海國圖志》一書三種版本的有關情況及其承續關系,以正是非。
道光二十二年(1842)的《海國圖志》五十卷本,通稱“道光壬寅本”,雖然是魏源“創榛辟莽,前驅先路”,讓世人睜眼看世界的世界“大百科”初刻本,但它結構完整、內容完備,是《海國圖志》一書的一個重要版本。它成書于鴉片戰爭后中英剛剛簽訂喪權辱國的《江寧條約》之后,全書凝聚著魏源抗英御侮的滿腔愛國熱情、智慧和心血。其開篇敘言說:“《海國圖志》五十卷何所據?一據前兩廣總督林尚書所譯西夷之《四洲志》,再據歷代史志及明以來島志,及近日夷圖、夷語,鈞稽貫串,創榛辟莽,前驅先路。大都東南洋、西南洋增于原書者十之八,大、小西洋、北洋、外大西洋增于原書者十之六。又圖以經之,表以緯之,博參群議以發揮之。”
敘言開宗明義,申明《海國圖志》是以林則徐主持編譯的歐羅巴人原著《四洲志》為基礎擴編而成的。據統計,《四洲志》鈔本全書約87000余字,除刪去100多字外,魏源全部輯入有關各卷作為提綱,并分別注明“歐羅巴人原撰,侯官林則徐譯,邵陽魏源重輯”。《海國圖志》五十卷本全書約57萬字,較《四洲志》增加了五倍多。其增加的資料,按魏源敘中所分,可作三類:一是歷代史志和類書,主要引自《明史》、《元史》、《皇清通考》、《大清一統志》、《貿易通志》、《每月統紀傳》、《西域圖志》等;次則《漢書》、《后漢書》、《晉書》、《魏書》、《南齊書》、《梁書》、《隋書》、《唐書》、《宋史》和《元秘史》、《蒙古源流考》、《冊府元龜》、《洛陽伽藍記》、《契丹國志》、《廣東通志》、《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等。二是元、明以來華人島志和海外聞見錄材料,主要引自元王大淵《島夷志略》、周達觀《真臘風土記》、劉郁《西使記》、邱長春《西游記》,明黃衷《海語》、張燮《東西洋考》,清陳倫炯《海國聞見錄》、《天下沿海形勢篇》、謝清高《海錄》、王大海《海島逸志》、俞正燮《癸巳類稿》;次則晉釋法顯《佛國記》、《水經注》、唐釋玄奘《使西域記》,清人葉鐘進《英吉利夷情紀略》、蕭令裕《記英吉利》、郁永河《裨海紀游》、余文儀《臺灣記》、劉健《庭聞錄》、顏斯綜《南洋蠡測》、何大庚《英夷說》、黃可垂《呂宋紀略》、張汝霖輯《澳門紀略》、莊延旉《海洋外國圖編》等。三是外國著作及近日夷圖、夷語,主要引自明清之際的艾儒略《職方外紀》、南懷仁《坤輿圖說》、畢方濟《靈言蠡勺》等后被收入《天學初函》及《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各書,以及鴉片戰爭前出版的《四洲志》、《貿易通志》、《每月統紀》、《英國論略》、《美理哥國志略》和《圣經》等外國人的著作。〔5〕此外,《海國圖志》五十卷本還輯錄了當時人的一些著作,如卷三十五的總兵達洪阿、兵備道姚瑩《臺灣進呈英夷圖說疏》,張汝霖《澳門形勢篇》、蕭令裕《粵東市舶五論》、林則徐《粵東章奏條約》、丁拱辰《鑄造洋炮圖說》等。
其實,《海國圖志》五十卷本所輯資料,除《四洲志》和上述三類增引書及時人部分著作外,還有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那就是魏源親筆所撰的居于全書之首的《籌海篇》和書中所錄《圣武記》有關章節以及他大量的專題考證文章。
《籌海篇》分為四節,“議守”上下二節,“議戰”、“議款”各一節,系《海國圖志》全書之綱,充滿著近代愛國主義的激情與時代精神,是魏源經歷鴉片戰爭之后為國人反侵略戰爭所作的戰略反思。自五十卷本開始,以后六十卷本、百卷本各種版本都有《籌海篇》這一重要篇章,只是五十卷本、六十卷本均在卷一,而百卷本分為兩卷,即《籌海篇》之一、二節在卷一,三、四節在卷二。
除《籌海篇》之外,在五十卷本中魏源自撰的文章還有:卷三中引自所撰《圣武記》卷六《乾隆征撫安南記》關于“安南”的概述,卷七中的《大金沙江考》,卷八中訪問寧波海商謝占壬的記錄,卷十三中引自《圣武記》的《西藏后記》、《乾隆征廓爾喀記》、《俄羅斯與印度構兵記》部分內容,卷十四中的《天方教考上》、《天方教考下》,卷十五中的《天主教考上》、《天主教考下》(百卷本卷二十六改作《天主教考》上中下三篇),卷十七的《恒河考上》、《恒河考下》,卷十九的《北印度以外疆域考一》、《北印度以外疆域考二》、《元代征西域考上》、《元代征西域考下》、《蔥嶺以東新疆回部附考上》、《蔥嶺以東新疆回部附考下》,卷三十五的《英吉利小記》,卷三十七引自《圣武記》卷六的《國朝俄羅斯盟聘記》及作于道光二十二年的《元代北方疆域考上》、《元代北方疆域考下》,卷四十三的《南洋西洋各國教門表》、《中國西洋歷法異同表》,卷四十四的《中國西洋紀年通表》,卷四十五的《國地總論上》等,共26篇10余萬字。此外,還有加于各卷的敘言、按語和夾注等,均系編者魏源所撰,總計字數亦約逾萬。
《海國圖志》全書的編纂體例,先有一段錄自《四洲志》的文字居于卷首,標明“原本”或“以上原本”,然后主要是魏源重輯的文字。從內容上說,作為提綱似的《四洲志》文字只是各國概況簡介,而大量的重輯文字才是各國詳情和沿革等。如卷五述“東南洋海岸之國”暹羅及其分國沿革,卷首錄自《四洲志》的暹羅概況及二十部落名目,總共只有1100多字,而魏源重輯的文字竟達15600余字。
在五十卷本中,也有一些卷次雖標明“歐羅巴人原撰,侯官林則徐譯,邵陽魏源重輯”,而實際內容卻沒有錄自《四洲志》的文字,全為魏源重輯的。如卷四述“越南分國沿革”,雖卷名下標有“歐羅巴人原撰、侯官林則徐譯”,但實際上卻全是魏源重輯的文字。而且,此卷文字在六十卷本與百卷本中全同,無一字增減,僅百卷本已依次改為“卷六”。故后來的六十卷本與百卷本均在卷名下改為只標注“邵陽魏源輯”,這是完全正確而符合實際的。
五十卷本中全為魏源撰輯的卷目除卷四外,尚有:卷六《暹羅屬國今為英夷新嘉坡沿革》,卷八《呂宋夷所屬島》,卷九《荷蘭夷所屬婆羅、瓜哇、浡泥大島》,卷十《英荷二夷所屬葛留巴島》,卷十一《英荷二夷所屬亞齊及三佛齊島》、《英荷二夷所屬美洛居島》、《英夷所屬新埠島》,卷十二《日本島附錄》、《附東南洋形勢及針路》,卷十五《西印度之如德亞國》,卷十七《五印度沿革總考》,卷十八《中印度沿革》、《東印度沿革》、《南印度沿革》、《西印度沿革》、《北印度沿革》,卷十九《北印度西北鄰部附錄》,卷二十四《歐羅巴洲總沿革》,卷三十四《英吉利國廣述上》,卷三十五《英吉利國廣述下》,卷三十七《俄羅斯國沿革》,卷三十八《墨利加洲總說》、《彌利堅國總記上》、《彌利堅國總記下》及卷四十六《國地總論下》,卷四十七《籌海總論上》,卷四十八《籌海總論下》,卷四十九《夷情備采》,卷五十《洋炮圖說》等共19卷。
從以上可見,《海國圖志》五十卷本已是一個經魏源精心編撰得很完整的版本。且其敘言末標明:“道光二十有二載,歲在壬寅嘉平月,內閣中書邵陽魏源敘于揚州。時夷艘出江甫逾三月也。”魏源特別注明“夷艘出江甫逾三月”這個成書的時間,也是中國蒙受鴉片戰爭恥辱切不可忘記的時間。可見魏源編撰此書的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以夷攻夷而作,為以夷款夷而作,為師夷長技以制夷而作”,也就是為中國的御海圖強而作。
至道光二十七年(1847)春天,魏源對《海國圖志》一書進行了增補修訂工作,至仲夏五月,古微堂鐫板《海國圖志》六十卷本竣工。魏源這次修訂,對五十卷本的敘言幾乎未作改動,僅將標題“海國圖志敘”加一“原”字,改為“海國圖志原敘”,“五十卷”改為“六十卷”;末尾原有“時夷艘出江甫逾三月也”10字,則刪去改為“原刻僅五十卷,今增補為六十卷,道光二十七載刻于揚州”23字。
這次全書增補的內容,主要為兩方面:一是從卷三至卷四十三有48次輯錄《萬國地理全圖集》的文字,而輯自其他書籍的僅卷七補謝清高《海錄》、國史館《郭世勛傳》和卷三十九補《美理哥圖志略》等少許文字。《萬國地理全圖集》,魏源沒有注明其作者,《小方壺齋輿地叢鈔》輯有此書,標明“闕名”,熊月之撰文疑為《萬國地理全集》的另一版本。〔6〕《萬國地理全集》為德國傳教士郭實臘所著,道光十八年(1838)在新加坡出版,其主要內容曾在郭氏主編的《東西洋考每月統紀傳》上連載。魏源在《海國圖志》五十卷本中輯錄了郭氏編的另一本書《貿易通志》,這次獲得《萬國地理全集》當有可能。他稱《萬國地理全圖集》“世所鮮見”,這次輯錄達48次,咸豐二年的百卷本《海國圖志》還征引了9次,可見魏源對此書資料十分珍重。二是附錄的資料大為擴充。原卷四十九《夷情備采》,今增補為卷五十一和卷五十二《夷情備采》上下兩卷;原卷五十關于洋炮和西洋器藝的資料,增補為卷五十三至卷六十共八卷,輯錄《仿造戰船諸議》、《火輪船圖說》、《鑄炮鐵模說》、《仿鑄洋炮說》、《炸彈飛炮說》、《炮車炮架圖說》、《攻船水雷圖說》、《西洋遠鏡作法》等文章15篇。
至于全書結構的調整,主要是將原卷三十二中屬大西洋歐羅巴洲的《普魯社國記》和《普魯社國沿革》等,調到卷三十八,改歸北洋。故兩種版本的卷一至卷三十七目次相同,自卷三十八始增一卷,然后原《籌海總論》上下兩卷增為三卷,原《夷情備采》和《洋炮圖說》等二卷增為八卷,可見這六十卷本所增十卷,眉目十分清晰。
咸豐二年(1852),魏源對《海國圖志》一書進行了最后一次修訂擴充,由道光二十七年的六十卷,增補為一百卷,并在付印前寫了一篇《海國圖志后敘》,這就是后來通行的咸豐二年(1852)邵陽魏氏古微堂重刊百卷定本。《后敘》在闡述自明萬歷以來“譚西洋輿地”的圖書及清朝譯本之“燦若星羅”之后,著重申述了自己編纂《海國圖志》一書的原因:“惟是諸志多出洋商,或詳于島岸土產之繁,埠市貨船之數,天時寒暑之節,而各國沿革之始末,建置之永促,能以各國史書志富媼山川縱橫九萬里、上下數千年者,惜乎未之聞焉!”〔7〕這既說明了《海國圖志》與西洋人談世界地理圖書的區別,又突出了《海國圖志》對各國沿革和政治制度乃至經濟、軍事、科技、宗教和民俗文化等各方面深入考察和研究的學術性。豐富的世界各國歷史地理文獻資料,加上魏源對各國沿革、政體等方面的深入考察和研究成果,再加上冠于全書之首的“議守”、“議戰”、“議款”綱領性文獻《籌海篇》,這就是《海國圖志》有別于西洋各書的重要特點,也是作者“師夷長技以制夷”和“小用小效,大用大效,以震疊中國之聲靈者”〔8〕的良苦用心和厚望所在。
據筆者逐卷考察和對比五十卷本、六十卷本、百卷本的引書情況,知這次修訂增補文獻資料的主要來源是四部書。一是葡萄牙人瑪吉士的《地理備考》。瑪吉士是久居澳門的葡萄牙馬葵士家族一員,初在澳門任葡萄牙當局的翻譯,道光二十七年后為法國駐華公使館翻譯。《地理備考》是他的重要著作,全名為《新釋地理備考全書》。魏源很推崇《地理備考》一書,在《后敘》中稱:“近惟得布路(葡萄牙)國人瑪吉士之《地理備考》,與美里哥人高理文之《合省國志》〔9〕,皆以彼國文人留心丘索,綱舉目張。而《地理備考》之《歐羅巴洲總記》上下二篇,尤為雄偉,直可擴萬古之心胸”。因此,這次修訂時魏源引錄《地理備考》90余處,約12萬字,為全書引文之最。此外,卷七十六還全錄了瑪吉士的《地理備考敘》和《地球總論》,卷九十六至卷一百全錄了瑪吉士的《地球天文合論》,分作一、二、三、四、五論五卷。二是《外國史略》。魏源稱此書為馬禮遜所著,但英國傳教士馬禮遜于道光十四年(1834)死于廣州,而《外國史略》一書中至少有30處寫到道光十五年到道光二十七年的事情。因而據考證,該書的作者應是馬禮遜的二兒子馬理生。〔10〕百卷本《海國圖志》引錄《外國史略》達59處。三是《地球圖說》。魏源注明此書作者是“英人祎理哲”,據熊月之考證,祎理哲應為美國長老會傳教士,并不是英國人。《地球圖說》是祎理哲第一部中文著作,道光二十八年(1848)由寧波華花圣經書房出版。這是一部關于世界地理的簡明讀物,圖文結合,扼要可讀,魏源引錄此書34處。四是中國人徐繼畬編著的《瀛環志略》。此書十卷,于道光二十八年十二月刊行。作者撮錄中外有關著作,對各國風土人情、史地沿革及社會變遷均有論述。魏源這次增補《海國圖志》,輯錄《瀛環志略》30處。
此外,這次增補的附錄資料很多,如:六十卷本的《夷情備采》僅上下兩卷,百卷本增為三卷;六十卷本關于仿造戰船、洋炮、西洋器藝之類為卷五十三至卷六十,凡八卷、百卷本增加奏疏和瑪吉士的《地球天文合論》等,擴充到十七卷。
這次修訂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則是魏源用自己在廣州、香港買到的地圖冊,增加了一些新圖,換去了部分舊圖。這正如他在《后敘》中所說:“又舊圖止有正面背面二總圖,而未能各國皆有,無以愜左圖右史之愿,今則用廣東香港冊頁之圖,每圖一國,山水城邑,鉤勒位置,開方里差,距極度數,不爽毫發。于是從古不通中國之地,披其山川,如閱《一統志》之圖;覽其風土,如讀中國十七省之志。豈天地氣運,自西北而東南,將中外一家歟!”可見魏源對這次修訂是非常滿意的。
從1842年至1852年,魏源歷時10年終于完成了《海國圖志》一書初版、修訂擴充、再修訂擴充的三個版本的艱巨任務。有的學者以為《海國圖志》開始就是六十卷本,有的學者則以為百卷本是六十卷本“補輯四十卷”而成,這都是不對的。《海國圖志》初版是五十卷本已毋庸贅言;而六十卷本到百卷本也并沒有補輯四十卷那么多,好多卷都是有分有補,或一卷分為兩卷,或一卷補輯成三卷,實際增加的字數還不足30萬字。但三個版本中,畢竟是百卷本內容最豐富,結構最完備,故岳麓書社整理出版《魏源全集》,收錄的《海國圖志》是百卷本。至于文集中收錄的《海國圖志敘》,則中華書局《魏源集》和岳麓書社的《魏源全集》,都是錄自《古微堂內外集》的六十卷本敘。中國人民大學2013年3月版《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魏源卷》,因所收文章按編年順序,故收錄的《海國圖志敘》是初版于1842年的五十卷本敘。
注釋及參考文獻:
1.盡管道光壬寅(1842)年五十卷本初版后,1844年續印又有“道光甲辰本”,道光丁未年(1847)擴充成六十卷后又有所謂重訂的1849“道光己酉本”,但這兩種都是未作多大修改的重印本,并不是重新修訂改變了卷數的新版本。
2.魏耆所撰《邵陽魏府君事略》中,于道光二十二年“撫議”即中英簽訂《江寧條約》后,言父“有感而著《圣武記》”,卻未及當年完成之《海國圖志》五十卷,而延至道光二十七年魏源丁母憂時說“遂于讀禮之暇”成《海國圖志》六十卷,其意或礙于五十卷本成于“夷艘出江甫逾三月”之時令且語言犀利而故意不說,或未見五十卷本而誤記,容待考。
3.吳澤、黃麗鏞.魏源〈海國圖志〉研究.歷史研究,1963(4)
4.如朱維錚《音調未定的傳統》一書中《魏源:塵夢醒否》一文中所云。
5.以上所列引書目錄,均系筆者據道光二十二年《海國圖志》五十卷揚州刻本(湖南圖書館藏40冊本)所錄。
6,10.熊月之.〈海國圖志〉征引西書考釋.//紀念魏源誕辰20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魏源與近代中國改革開放.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140,143 -144
7,8.《海國圖志后敘》,見《魏源全集》第四冊,頁7-8
9.按:《合省國志》,即高理文《美里哥國志略》,早在道光二十二年已輯入《海國圖志》五十卷本,此與《地理備考》一書同議,曾引起讀者誤解,以為《合省國志》一書遲至百卷本才輯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