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愛東
朋友中許多媒體從業者,聊起彼此的職業前景,都說紙媒不好做。雖然各有各的難處,但是大致說來,基本上都會面臨三個問題:一是沒有強大的經濟后援,二是沒有寬松的辦刊環境,三是沒有理性的讀者市場。學術期刊稍微好一點,只要能進CSSCI,基本上都能得到主辦單位的財政資助,如果不挑剔的話,稿源也夠充足。問題在于,無論是學術期刊、文化期刊,還是作者隊伍、編輯隊伍,全都“深深陷入了缺乏事業激情的境地”。
先是高校學術體制實施了量化管理,接著,新聞出版總署對報刊出版質量也開始實施量化評估。這種種量化實際上大大地束縛了學者和刊物兩方面的創造力。過去辦刊是要辦出風格、辦出品味,現在辦刊是要辦得規范、辦得標準。各種各樣的條條框框,除了管理部門強加在刊物頭上的明文枷鎖,也有編輯們自己給自己套上的隱形枷鎖。這個問題,徐南鐵老師在《編輯的悲哀》中說得夠清楚了,我也不想再重復。
讓我覺得特別悲哀的是,過去我總以為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學人的思想也在逐步開放起來,大概只有那些經歷過政治風波,吃過些苦頭的老學究老編輯才擅長“敏感”,卻沒想過70后的學者會比我們這些60后的學者更少年老成。
前不久我們學會評一個青年學術獎,為了進一步開放學術視野,我們這些50后、60后集體退出了評委會,將評審工作交給了一批70后的年輕學者。前不久收到他們的評審結果,但在正式公布之前遇到一個難題。有一篇論文《從人性到神性:民間傳說里的毛澤東》寫得不錯,得分比較靠前,但對于這樣的論文能否得獎,評委們產生了分歧,于是想征求我們這些老同志的意見。我大致看了一下,作者基于田野調查資料,對韶山沖一帶有關毛澤東的英雄傳說進行了細致的梳理,論文試圖說明現代性背景下,國家權力、個人權威與民間傳說三者之間的相互關聯,希望借此勾勒毛澤東傳說“神圣性”生成的社會脈絡。論文大概囿于政治敏感性,問題意識不是特別清晰,但選題和思路都很有意思,也沒有什么出格的地方。我覺得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所以回復也很簡單:“文章寫得不錯。我覺得沒有問題。我們是一個純民間的獎項,只要不踩紅線,何必自己給自己穿小鞋呢?”私下交流了一下,其他幾位老同志也是這個意見。過了幾天,得到這樣的回復:“施兄好,謝謝閱讀給出意見。只是昨天評委們討論,這篇文章還是沒通過。少數服從多數,沒有辦法。大家可能有點謹慎,政治于學術之影響,實在關系重大?!蔽覀円呀洸皇窃u委了,也不好再說什么。
一個民間學術團體的純學術獎項,一班70后的年輕學者,尚且如此多的顧慮,何況一份公開發行的文化批評雜志,何況一個50后的老主編,要把雜志辦得如此深刻而敏銳,談何容易。說實話,每次收到新一期的《粵海風》,我都會對徐南鐵老師生出一份敬意。
不知不覺,《粵海風》已經100期了。徐老師主編雜志的這17年中,雖然我們極少見面,也沒多少私下交流,但即使一個完全陌生的人,只要拿起這沉甸甸的雜志,翻翻這些敏銳、犀利的文化批評,隔空都能想象這十幾年的風云變幻中,站在廣東的南海邊上,要撬動整個中國的當代文化,應該擁有一種怎樣的豪邁與頑強,又得承受一種怎樣的壓力與彷徨。要在全體報刊走向標準化的時代,勱力支撐這樣一種具有獨特風格的文化批評雜志是多么的艱難。
前不久和一位著名的圖書策劃人朋友茶聊,他現在正計劃進軍影視界,問我們有什么好書可以推薦給他改編成影視劇。我們提了幾部作品,他一聽作者是50后、60后,根本不問圖書內容,直接就否了。據他介紹,現在的影視市場都是90后、00后的市場,他們感興趣的都是時尚的、無厘頭的,不是那些費腦筋的、講邏輯的,連金庸都沒市場了,更別說什么曹雪芹、莫言。據說現在興的是郭敬明、《盜墓筆記》、《鬼吹燈》,這些東西我都沒看過,不敢評論,但聽楊早說,他為了評《小時代》,逼著自己看郭敬明作品,看得幾次想吐。朋友說:我們也知道郭敬明的東西是垃圾,但沒辦法,現在的市場就這樣,你要跟著市場走,否則你就不賺錢。
要說不賺錢,《粵海風》應該是最不賺錢的那一類雜志吧?我在你們的作者群中,既沒有看到韓寒,也沒有看到郭敬明,沒有看到易中天,沒有看到于丹,沒有看到余秋雨,甚至連蔣方舟都沒見著?,F在的出版業,產垃圾、撿垃圾、賣垃圾才賺錢,在垃圾被當作食糧、精英被罵做精蠅的年代,你們偏走著一條精英的路線。就靠這么一畝三分青菜地,偏偏天又旱、地又干,就算你們再勤懇,菜種得再好,青菜終歸是青菜,賣不出“悲傷逆流成河”的垃圾價呀。
你們不賺市場的錢就罷了,還不賺“學術”的錢。你們不走“標準化”學術期刊的路數,不弄內容提要、英文摘要,不搞注釋規范、參考文獻,所以你們進不了CSSCI,成不了“權威學刊”。你們的文章在高校體制內是不算工分的,所以不會有人來你們這里買版面,也不會有人來給你們塞錢,更不會有哪位學界領導為了上一篇論文,把你們的主編請去做個幾萬元一次報酬的“名家學術講座”。
市場垃圾化的路子你不走,學術標準化的路子你也不走。《粵海風》,你們這是生財有路你不走,窮酸無門你偏行哪!
說實話,有時候真替你們捏把汗,擔心你們不知道因為什么原因就停了,或者因為不賺錢,或者因為踩紅線,或者因為主編退休,或者因為各種原因。擔心是因為喜歡。這是一份多好的雜志,多么有個性,多么特別,多么有思想,多么有品位。雖然不是所謂國家級“名報名刊”,可這是一份薈萃名家好稿,具有薄荷清香的文化批評雜志。雖然不是“規范”的論文,但篇篇觀點明確論證清晰,雋永耐看。雖然地處南粵,卻時時胸懷天下,廣征天下賢才寫天下文章。既沒有“8000—10000”的字數限定,也沒有“請將摘要譯成英文”的修改意見。用稿不疑,疑稿不用,保留作者風格,尊重作者觀點,真正體現了“當代性、爭鳴性、前瞻性和建設性”的編輯思想。
堅持一份理想是很不容易的,《粵海風》風風雨雨走到今天,真不容易。但愿在前有狼后有虎的艱苦環境下,《粵海風》能一直健康地生存下去。這個要求似乎不高,其實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