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業群
我與南鐵相識,是在《粵海風》改版之后不久。說來也算機緣巧合,那時我剛剛完成開設《學習·智慧·人生講壇》的構思策劃,并且初步擬定了首次向社會開講的題目,需要物色合適的合作伙伴和具體講課人。這時碰巧就遇到了南鐵,我們一見如故,一拍即合,他毫不猶豫就表示《粵海風》編輯部愿意參與合作,并負責聯系和落實講課人。
我們的合作非常成功,不少內地及海外媒體都將廣州這個以售票形式向社會開放的講壇當作一件新奇事物,迅即以顯要標題向讀者做了報道。接著,我們很快又有了第二次合作,同樣很成功。
這期間,我和南鐵個人的相交也一直都非常融洽、愉快。南鐵給我的印象,是一位既有著厚重根底,又謙順溫和的學者,待人真誠,是值得深交與信賴的朋友。記得他當時就和我說過《粵海風》生存的艱難,并暗示這份刊物可能的前途不測。我聽后十分同情,我太明白了,在市場經濟環境下,要苦苦支撐一份文化批評雜志,絕不是光有理想就行的,現實畢竟十分殘酷。我把自己對雜志的看法和希望它能繼續辦下去的愿望告訴他,并且很說了幾句有些激動的話,大意是:不要改變原來的辦刊宗旨,我就不信,堂堂一個廣東省,會缺了把一份文化批評雜志“養”起來的能力!
令人欣慰的是,《粵海風》真的就挺過來了,挺到她迎來了自己百期的紀念。十多年的風雨兼程,十多年的嘔心瀝血,編輯們的百感交集可想而知。這份雜志一直堅持自己做學問、講真話的辦刊理念,和一直堅持在守望的園地默默耕耘、心無旁騖的精神,相信包括我在內的許多讀者,都能感同身受。特別是,在當今文化批評似乎不是沉淪,就是存在太多走音變調的情況下,《粵海風》一直在發出自己真實的聲音,更顯得可貴。
前些日子我剛登黃山回來。據我所知,很多人概括自己登黃山的體會時,都會有“美”、“險”、“累”這幾個字的感受?!懊馈碑斎恢更S山“奇松、怪石、云海、溫泉”四絕在內的風光景致,讓人驚訝贊嘆?!半U”,是黃山巍峨挺拔,四處懸崖峭壁,登山道路往往蜿蜒攀附在這些陡峭的崖壁上,看去險峻駭人?!袄邸?,則是相當多人下得山來身體的真實感受了。因為山道險、路程遠,一些人在登山的時候,就總結出一個辦法,眼睛盡量只俯視腳下之路,而不遙望遠處。這樣的好處是能減少心理壓力,在一步一步的堅持中不知不覺到達目標。應該說,這個辦法很實際,多少有些管用。
由登山推及做其他事,似乎也存在同樣道理。因為任何目標,都不是靠看就能到達的,而是要靠用腳一步步走到,所謂“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多俯視腳下之路,多想著如何充滿信心地堅持走下去,不僅是抵達目標的必須,也不失為增加抵達目標信心,起碼不影響信心的一種方法。這不是什么精神勝利法,而是凡夫俗子經常要面對的現實。
所以,在《粵海風》百期紀念的時候,我想把人們登黃山這個再簡單不過的經驗與體會告訴編輯部的同事。我雖無法完全揣摩到你們這十多年來艱難跋涉的所有心理路程,也不能事先預測到你們未來還會遇到什么樣的困難與阻力,但我相信,你們這種用自己雙腳一步步堅實走下去的決心和毅力,正是通向目標的可取態度。
如果說還有什么建議的話,是我希望這份刊物能在繼續堅持原來宗旨的基礎上,將文化批評的視野進一步擴大,使中國現代化伴隨文化進程拍打出的所有潮頭浪花,都能在這里找到它接受洗禮的痕跡。
?!痘浐oL》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