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這個輕言離別、浮躁、什么都容易變質的時代,一個雜志能捱過十五載春秋炎涼,存活到100期,并且始終保持我行我素、不卑不亢的姿態和本分,確乎有一點不真實,有一點匪夷所思。
我和《粵海風》結緣是在2008年夏,某一天上網,偶然看到雜志網絡版發表了一篇我寫的文章——“中國‘美女作家風潮在法國的遭遇”。奇怪的是,這篇文章我當時已經投給了《文藝爭鳴》,不知因何輾轉到《粵海風》的編輯部,還在我全然無知的情況下刊登了出來。放假無事,閑著也是閑著,于是乎我酸溜溜地給編輯部寫了封e-mail,嘴上說是擔心被別人誤會我“一稿多投”,實則是因為自己好不容易寫了篇有點模樣的“論文”,卻這么不清不楚地發在了一個我連見都沒見過的雜志上,一肚子的不情不愿。
未曾想很快就收到了雜志主編徐南鐵的回信,說稿子就是《文藝爭鳴》轉過去的,以為我是知情的,所以沒有聯系作者,希望我諒解。既然“一稿多投”的顧慮打消了,那剩下的問題便是讓我這個糊涂懵懂的作者認可在《粵海風》上發文。于是主編“又及”了兩句綿里藏針的話:“《文藝爭鳴》是近似學報的刊物,可能于評職稱之類較《粵海風》有利,但是黃葒教授顯然不屬奔波于評職稱之行列。《粵海風》一般不發對具體作家作品的評說,盡量避免為人張目,但是在小圈子外的影響不會亞于《文藝爭鳴》,這也是那邊將大稿轉給我們的原因,望能理解?!?/p>
既然小心思被人看穿,我也索性倒出來幾句實話,說自己平日里雖然文章寫得不少,但大多是閑文,可以投稿給CSSCI的規矩論文寥寥無幾,而學校評估、項目結項似乎只認是否發在C刊,全然不理會你的文章是否有趣,有無思想和新意。我說:“如果沒有CSSCI這個緊箍咒,中國學術界斷然不會是今天這個束手束腳的拘謹樣子。”我還調侃說自己是只“時不時被CSSCI箍著的頑皮猴子,還不是教授。想著做了教授也得不到大解脫,所以不急不急?!?/p>
之后我這只頑皮猴子給雜志推薦過幾篇稿子,雜志也登過我幾本新書的書影,我和主編徐南鐵也成了忘年的筆友,但我自己卻一直沒有在《粵海風》上再發表一篇文章。若細究起來,還真是種種原因。
二
“雜志最好離圈子遠一點?!?/p>
這是2005年5月26日徐南鐵發表在《光明日報》一篇文章上的一句話。這篇文章后來收在《風之首》里作了“代序”,在他看來,“雜志不是依附品,它應當有自己的立場,應當有屬于自己的信心。”
這份信心源自堅持,堅持原創、獨立,堅持做一份游離于圈子,“不為別人的職稱而存在,不為自己的生存而存在”的雜志。用主編自己的話說,打著“文化批評”旗號的《粵海風》不是核心期刊,也沒有進入某種隊列,沒有結成某種同盟,而它存在的意義或許就在于此,它倡導的是一種難得的風氣:談論學術可以不講面子,自由來稿可以不講關系。也正因為它與職稱無涉,與升遷無益,和評博士點、一級學科、研究中心、各種評獎申報統統無關,雜志的學術生態環境是開放的,健康的,自足的。一邊是嚴肅思考,一邊是認真操辦,作者不是沖名利而來,編者也不是奔銷量而去。
的確,比較C刊故作晦澀、中規中矩的八股文章,《粵海風》的行文風格是平實清淺一些,有點野,有點散淡,甚至有點從心所欲。雖然沒有眾聲喧嘩,卻也和剽竊造假等學術無端的種種腐敗撇清了干系?!俺哂兴?,寸有所長?!薄痘浐oL》的長處就是一以貫之地守持作為傳媒產品生產者的尊嚴,和圈子始終留著一個不遠不近的安全距離,“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寂寞時,徐南鐵淡淡地說:我們只相信時光。
三
圈子是個小世界。
讀了十幾年書,之后又在大學教了十幾年書,二十多年碼的文字,別人的、自己的,堆在一起也有高高的一摞,我似乎早應該習慣“知識分子”這個標簽了。但我并不習慣。并不是有知識有文化就是知識分子,知識分子還是一種情懷,一種立場,一種批判精神。
我已經很多年不寫詩了。
我對很多人、很多事都已經不在乎了。
每期《粵海風》封二劉一行的圖文已經不能刺痛我的神經了。
更糟糕的是,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我習慣了評估、表格、PPT、項目、開會……欠的文字債越來越多,越來越提不起精神,越來越拖拉,似乎有人在后面舉著鞭子在逼我發文章,而我抓著筆,沒有了寫的沖動。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失卻了對文字的信仰。
La chair est triste, hélas! et jai lu tous les livres.
Fuir! là-bas fuir!...
肉體真可悲,唉!萬卷書也讀累。
逃!只有逃!……(《海風》,馬拉美的詩,卞之琳譯)
我已經有很久不去向往別處的生活,圈子圈住的又豈止是學術呢?“流水它帶走光陰的故事改變了一個人……”
孫猴子被招安了,我已經習慣了:平庸。
不過,我又安慰自己:四十不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