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柏林
《粵海風》,一本令我有著強烈閱讀欲望的“文化批評雜志”,帶給我一股“銳氣”,一股“海風”,一種“文化取向”,一種“精神涵養”。近年來,同友人們說道曾經是中國改革開放前沿的廣東也放慢了改革的步子,而且發生了官員腐敗、政府審批圖章履行等等事件時,我總要饒上一句:“《粵海風》除外!”
《粵海風》秉持學術精神,探究理論精髓,重視作家作品,緊扣文化現象,打開歷史之門,拓展時代眼光,張揚辦刊個性,務求言之有物。在思想不夠解放、市場不斷開放的情形下,不人云亦云,不隨波逐流,幾無廢話,絕無媚俗。這是真正的“文化精神”!
《粵海風》帶給我們的的的確確是清新的海風!讀看上的文章,無論是介紹世界先進文化,還是文壇鉤沉,無論是論點爭鳴,還是作品賞析,無論是現象批判,還是文化建樹,都能令你深埋文理之中,徜徉心靈之畔,讓你深呼吸,深思考,深陶冶。它的文風、它的風格,它的風度,它的風韻,就是海洋之風。它不強迫,不虛妄,不矯飾,不賣弄,不裝腔作勢,不裝神弄鬼,不舞刀弄槍,不搔首弄姿。它真誠,它深邃,它有勇氣,它走向心靈。“粵海風”之風,來自于這股“勇氣”。
我對《粵海風》有三點期望。
一、堅持!
堅持就是自信!就是相信自己是有了靈魂的,是有了軌道的,是開了風氣的。堅持就是敢于“重復”自己!就是像地球圍繞太陽轉動—自己圍繞“靈魂的太陽”轉動。堅持,就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一元復始,萬象更新,就是周而復始,日生日落,就是水滴石穿,鐵杵成針。
二、拓展!
拓展就是創新!就是重而新!復而興!就是更新!拓展就是做新的發現,新的思維,新的解析。拓展就是站立在時代潮流的前端,先人一步,高人一籌,快人一招。
三、開放!
開放就是文化開放的心態。黨的十八大首次提出“擴大文化領域對外開放,積極吸收借鑒國外優秀文化成果”。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載有“提高文化開放水平”。文化開放,來得遲了,也是一個必然的進程。這種“文化開放,吸收成果”的宣示有著多種的意義和內涵:1.文化開放,就是精神的開放,心靈的開放,意識形態的開放。其實,這個“開放”的進程隨著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的“改革開放”的進程早就開啟了。但是,我們一直擔心(甚至“懼怕”)這個進程,常常試圖封堵這個進程。全球化時代,我們怎么可能只要經濟的開放而封閉文化的開放。閉目靜思,我們社會與經濟的發展,哪一步不是思想的解放、觀念的更新、文化的創造帶來的?2.我們的文化發展需要吸收借鑒國外優秀的文化成果。不進行這種吸收借鑒,我們就很難發展現時代的文化,就是一種文化上的“自閉”,還會影響經濟和社會的發展。3.文化開放,吸收借鑒,就是要敢于“引進來”(國外優秀文化成果),而不單純是“走出去”。經濟上的“兩頭”在外(原料市場與成品市場)是一種初級狀態。“擴大內需”,增加消費,對拉動經濟增長、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提高產品質量等等都具有根本性的意義。文化上不注重吸收引進、不注重國民基本素質的提高、不能夠形成我們“身邊”、“腳下”的文化環境,也是一種初級的思維和封閉的狀態。把那么多的“孔子學院”建到國外去,我們國人特別是青少年又有多少人學習和應用孔子學說的精華?幫別國建設“孔子學院”,不是幫別國增強文化實力和文化競爭力嗎?我真夢想著全世界最好的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展覽館,各種文化精華、各種文明成果,都搬到我們中國來,在我們中華大地上遍地開花,使中華沃野成為世界文化的薈萃之地,成為全球文明的至高點。4.文化開放表明了我們黨的自信、理性和發展的眼光。只有文化開放了,才是真正的、徹底的、全面的開放了。這是不再懼怕、不再彷徨、不再畏首畏尾、不再縮手縮腳的“復興”與“崛起”的昂揚狀態。
文化開放就是文化自信與文化不足的自我覺醒。我們文化建設的定位有三:社會實踐的;世界先進的;中國傳統的。
我們缺少學術,缺少思想,因而,缺少創新,也缺少自主性。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交易成本理論創造者羅納德·科斯一直強調,中國需要一個自由的思想市場,是因為他看到了中國創新乏力的癥結所在。當今社會,文化是多元的。多元的文化預示著人們精神世界的多樣性、選擇性、對比性和挑戰性的豐富與強化。政治總是尋求大一統的。當今時代的政治主流是民主政治,也就是建立在文化多元化基礎上的政治,是多元包容下的大一統,不是排斥性的獨一性的大一統。習近平總書記講到的“解放思想的過程就是統一思想的過程,解放思想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統一思想。思想統一了,才能最大限度凝聚改革共識,形成改革合力。”講得非常好,也正在實踐中。值得強調的是,這個“解放思想”和“統一思想”的過程應當是社會化的、全民性的一個開放的過程,不能僅僅限于頂層設計者或改革運行的圈子范圍內。我們的改革不是大清朝的“維新變法”或“洋務運動”。
強調文化開放,注重思想創新,意在社會發展不能總是走“搶資源、毀環境”的外在發展的路子,而是要走增長人的素質,挖掘人的主體需求,以人的更多更高的素質創造和帶動社會、經濟、文化的綜合發展。不要總是讓“人”去追逐“發展”,而是讓“發展”來追逐“人”。
我知道,我們對《粵海風》的期待是過高的,因而,我們更要大力支持它!呵護它!與它在今后的歲月一同行走!
詩曰:
把海臨潮唱大風,
諦聽南粵有雷聲。
時代又擎改革旗,
殺條血路做先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