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建輝
對《粵海風》印象最深的就是她的多元和多樣,有名家,也有新手;有重鎮,也有邊緣;有都市,也有鄉土;有解構,也有建構;有批評,也有反批評;有信有疑,或贊或砭;不避講章,兼蓄漫談;多有入木三分之論,少有隔靴搔癢之說。她真實地、多角度多層面地展現了我國當代思想文化眾聲喧嘩的基本生態。
實事求是地說,這本文化批評雜志上的一些文章的觀點是我所不認同的,甚至是我所反對的。但我仍喜歡這本刊物的原因,正在于她那富有銳氣和挑戰性的批評與論爭色彩。人的思想的發展,包括文化建設,是需要批評和論爭的。沒有批評和論爭,人的思想不能進階;沒有批評和論爭,文化建設將會始終停留在一個較低的水平。有不同,才有真正的和諧;有砥礪,才有真正的前進。《粵海風》的生命力和活力或許在此。
我們要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就是要把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得很強大、很堅韌、很有魅力和吸引力。強大和堅韌的文化、富有魅力和吸引力的文化的形成不是和風細雨中的沙灘漫步,也不是陽光明媚下的羅曼旅途,更不是密閉的溫室或無菌恒溫的保育箱中的種植和培育。強大而堅韌的文化必須經歷風雨,它不怕磨難,不怕經歷甚至某種毀滅性的打擊,更不怕批評和論爭,或許正是由于批評和論爭的存在,文化才生機盎然。
批評和論爭是文化進步的階梯。我常常想,中華優秀文化,包括我國現當代的植根人民的思想文化,她們之所以會歷久彌堅,歷久彌新,就在于批評和論爭。批評和論爭當然會有所肯定,有所否定,有所贊揚,有所反對;批評和論爭當然也會有誤評和錯論,有意或無意的,善意的或惡意的。但所有這些或許都將成為嵌入蚌體的沙礫,雖一時給蚌體帶來痛楚,卻可以成為磨礪出珍珠的動力。
在《粵海風》百期之際,作為她的讀者和作者,謹致祝賀,希望她越辦越出色,讓這個大狗叫小狗也叫的獨立的思想園地一直葆有勇氣、銳氣和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