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國心
人世間許多事都講個緣分。我與《粵海風》的精神姻緣源于2003年我的一篇文章被它置于頭條發表。我還清楚地記得,當同事興奮地告訴我這一消息時,我那種驚訝和激動的心情。我知道我的文章寫得并不理想,只是承蒙編者的厚愛罷了。當時,因為有感于一些學人質疑啟蒙,我便寫了《中國現當代啟蒙文學屢遭挫折的幾個原因》,試圖探討啟蒙文學幾度夭折的社會背景,說明啟蒙文學的歷史功績和現實需要。在我看來,中國社會和文化的現代轉型現在非但沒有完成,而且還有很長的路需要走。我們過去需要啟蒙,現在仍然需要啟蒙。總結啟蒙文學的經驗教訓,不應該立足于質疑和否定,而應該采取繼承和完善的態度。
此后,我與《粵海風》的聯系并不多,記得只投過一次稿,也很榮幸地被采用了,但我與這本雜志的精神關系卻是從此無法分離,而且越來越緊密。開始時,我還只是閱讀其中一些與我所從事的專業相關的文章,這也是我翻閱雜志的習慣,沒想到一讀竟然不能釋手,不僅思想上常常深受啟發,而且其清新、樸實和活潑的文風也能給人帶來莫大的閱讀快感。我不斷擴大閱讀的專業范圍,以至于后來一拿到新出版的《粵海風》,幾乎都要在第一時間通讀。
我喜歡讀徐南鐵先生撰寫的卷首。為每期雜志撰寫一篇卷首,在國內期刊中并不多見。更難能可貴的是,每篇卷首都涉及社會生活中某一重要問題,又是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其犀利的思想,新穎的視角和樸實的文字,常常使我感到疑惑:作者哪來那么多的靈感?一次在與同事談起這件事時,大家都有同感,都希望徐先生能在適當的時候將這些卷首結集出版。
我喜歡讀“論說”。可能這個欄目的文章沒有學院派的嚴謹,但它所具有的思想穿透力,常能啟人深思。無論是涉及政治、經濟、歷史等比較實的學科,還是涉及哲學、文學、宗教等比較虛的學科,我讀后都能得到一種思想的震撼。
我喜歡讀“人生”。用個人的經歷或私人的記錄來折射社會文化的變遷,既有歷史的厚重感,又別具一番親近和魅力。
我喜歡讀“回望”。那些披露歷史真相的文章,往往讓人唏噓不已;那些塵封多年的學術思想,被打撈出來后,讓人能更清晰地看見歷史的來龍去脈。
我喜歡讀“藝苑”。不僅因為這是我的專業范疇,也不僅因為它的可讀可感,更重要的是,因為我從中能看到不同尋常的描述,得到許多意想不到的啟示。
我喜歡讀“漫話”。短小精巧,別具一格,而其思想鋒芒依舊。
2007年我在南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時候,一次傍晚散步,看到前面有兩位老先生邊走邊聊,當我經過他們身邊時,偶爾聽到其中一位說:“廣州有一本叫《粵海風》的雜志,辦得很不錯。”我禁不住回望他們一眼,心想:此言不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