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鑫森
與南鐵兄訂交十余年,不知不覺讀《粵海風》已達百期,油墨的芬芳永遠年青,而我已成六十有六的老叟矣。
每月翩然而至的刊物不少,大多是讀讀熟識朋友的作品,只有《粵海風》我是從頭讀到尾,生怕有什么遺漏。
究其原由,是我的閱讀習慣使然。我喜歡有文史氣象的文章,對史乘的鉤沉、追索、闡發,最見作者讀書的功夫,因此令我而生敬佩之情。《粵海風》此類文章不少,更重要的是見出編輯的器識,不是讓文章單純地去釋疑解惑,而是對當下的生活,具備一種似遠實近的觀照作用。文章既有甄別材料、求真去偽的史證性,又有作者遙相呼應現實的思考與引義。學者說到這類文章,認為“有時”、“有我”,方為佳構。“有時”者,即史實所依存的時代背景,以及對當下的啟示作用;“有我”者,即見出作者的思想、情感。拿2013年第5期為例,此中的《珞珈山——思想者的搖籃》、《<青年論壇>艱澀的記憶》,因我經歷過那個年代,讀來分外動情。《辭職,民國政治舞臺的一大風景》,史證之外,作者的評說亦很警策,發人深思。還有《“文革”期間兒童題材連環畫的母本敘事》等,都是可圈可點的好文章。
該刊即便是貼近現實的文章,也決不媚俗,往往能從一個大文化的高度,去印證、分析、闡述其產生與發展的原由,優與劣,功與過,不夸飾亦不護短,在有理有據中閃爍批判的鋒芒。如2013年第5期的《理解我們自己的“娛樂至死”——一種西方文化理論在中國的被綁架之旅》、《被時間掩埋了的錯誤》。
一本“文化批評雜志”,能辦得如此鮮活,殊為不易。在品種上亦多有開拓,如封二的漫畫《詭畫神游》,封三及前一面的“廣東古村落”照片、說明文字,都讓刊物流光溢彩。
南鐵雖是老友,我還想說幾句決非諛詞的大實話,他每期的“卷首語”精短而有針對性,一期談一個問題,行文又漂亮,可稱是一個“亮點”!南鐵在《雜志的生存》一則中,寥寥幾百字,有實錄,有慨嘆,有十分到位的評述:“人文社科類期刊因為貼近意識形態,除了要考慮市場和受眾之外,還不得不花許多精力去考慮說話的方式,把捏說話的分寸。”
《粵海風》就有她穩健的但不缺棱角的說話方式,說得多么有藝術啊,我不能不從心底大喊一聲“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