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英偉
2000年初的《粵海風》,其封面底圖的粗糙還是讓我驚訝,因為那個時候出版物已經全部使用DTP(桌面排版)制作彩頁了,效果非常易于控制。不記得從什么時候開始,我成了《粵海風》的 “制作總監”,但從2000年開始,雜志的封面設計和版式設計,就讓我毛遂自薦以至一力包攬了。
對于圖書裝幀設計,我怎么都算是“撈過界”。1980年代,當時文字編輯“一腳踢”直接做書籍封面裝幀,在廣東恐怕由我創了首例,要不是效果就擺在那里,差點釀成了與裝幀部門的糾紛。以前的封面設計,過程是先用顏料、彩筆畫效果圖,然后手工描畫、粘貼精確圖文分色版,再由印刷廠電子分色、曬版打樣。而今天很多人都去做設計,當與計算機平面設計制作應用工具的普及有很大關系。
《粵海風》由我理所當然地接管了封面裝幀制作,也是因為我曾經主持過廣東教育出版社的彩色印前設計制作公司(基信公司,后來改名同文公司,是廣州第一家同時兼容承接蘋果和PC制作成品的輸出公司)。那時候,由于對電腦的“發高燒”,我由一個文科生基本可以說轉型從事了IT行業。電腦設計制作,不僅是我的愛好,似乎也是我的本行了。
現在說起來,《粵海風》是開放的,因而就被我搞成了利用電腦進行書刊裝幀設計的實驗“場地”。
2000年的封面,第5-6期起我只是提高了出片的精度,并變化一下色澤,其他沒有調整什么。從2001年開始,封面、裝幀就全面全新制作統籌了。
《粵海風》雜志的裝幀風格,曾經追求的是一種別致新奇,慢慢再演化為淡雅歸整,再定型為寧靜簡樸。
圖片的特效處理,這在PS不熟練的年代,曾經很是標新立異。2001年,封面開始加入了圖片元素,當時的效果是在單色的景物構圖中突出彩色的中心對象。
但這種效果,總是顯得花巧,更不要說品位。2002年和2003年,不再使用圖片,而極大地放大“粵海風”三個字到1/3的位置,使雜志的名稱醒目耀眼。
2004年,打算有些大的轉變,想法是,能不能絢麗一些?由于封底放攝影作品,這一年,封面“粵海風”幾個字改成彩色的,并配上色彩特效、構圖別致的風景照片。
我總覺得,絢麗不是《粵海風》的格調,2005年又一次回歸樸素。
我比較滿意的效果是2006年,封面空間感非常好,在留白中突顯雅致高曲,而灰色的不事張揚的陶塑圖像又有鮮明的嶺南文化印記。圖像采用的是萬兆泉的“廣州民間風情雕塑”,別有趣味。
2007年開始采用廣東古村落的畫面,以素描的方式入構,仍顯雅致。
雜志也不是沒有追求過更大眾化、更符合時尚口味的做法。《粵海風》畢竟不是生活類雜志,不好采用明星美女做封面,但2009年就用了古村落全幅的大圖,充滿整個封面。
近兩年沒有太大的變化,保持大幅面的空白外,突出廣東古村落作為主調。不過這個封面的用圖并不好選擇,一處村莊,有時并不一定能拍到標志性的畫面。常常反復遴選,也不得要領。比如2012年,所選對象都是民居或者里巷的大門,倒有一定的連續性,但效果有點兒參差。
說起來,圖書的字體應用,并不起眼,很多雜志也不講究。比如有些雜志大段的正文采用粗黑體,閱讀起來眼澀目滯,令人閉塞生厭。其實每種字體,都有其應用場合,適應不同的裝飾風格,但更要考察視覺效果和閱讀感受。傳統的東西,總是多年總結的成果,字體的應用也是這樣。大小標題相襯,中英字形適配,正文引文區分,都有一個規范。由于我本身從事出版行業,我認為《粵海風》這方面還是比較得體的。
《粵海風》的內頁正文統一使用方正博雅宋,字形寬廣外拓,筆畫精巧,配合適當留白粗黑的標題,也比較大氣舒適。
最初的雜志內文,有一些文圖無關的插圖或者題飾。這個做法,總覺得費力不討好,而已不是原創插圖,還有版權風險。于是從2004年開始,基本不插圖,版本倒顯得簡潔干凈。
現在很多的書刊裝幀設計,以美工的制作為主,只追求視覺效果或特定風格,并不一定切合圖書的內容主體。而內容編輯又常常沒有豐富的藝術表達能力或技術表現能力,眼高手低,力不從心。內容和形式,當真還是需要那樣哲理的思辨。
技術正引領著傳統媒體發生變革,但技術永遠只是一種工具和手段,核心還是內容本身。我自認為我恰恰不是學美術的,才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間,也有了更多的對傳統特質的把握。
感謝《粵海風》主編徐南鐵先生的信任,讓我在這塊“場地”實驗了1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