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彥璞
試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人才交流中心如何發揮“伯樂”的作用
劉彥璞
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人才交流中心肩負著圍繞產業開發區對各類人才的需求,構建全新的“政產學研金”信息平臺,當好“伯樂”,積極為各類高新技術企業識別、發現、推薦“千里馬”,從而使人才能夠在適合自己的陣地上發揮最大的效能。文章對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人才交流中心如何做好各方面的工作進行了探討。
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人才交流中心 “伯樂” 各類人才
我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依靠科技創新與經濟發展,通過開放環境、給予政策、稅收優惠等方面的支持,以智力引領,借鑒與吸收國際國內先進的科技資源、管理、資金等手段,在軟環境、硬環境都給予局部優化,盡最大的可能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集中區域。目前,我國已擁有50多家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同時還擁有一大批省市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人才交流中心是由高新區人社局下屬的人才服務機構,新形勢下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宗旨,秉承“為民、高效、務實、創新”的服務理念,全面落實區黨工委、管委會提出的人才強區戰略,堅持為高新區經濟建設服務,為用人單位服務,為各類人才服務,向社會提供人才招聘、人事代理、人才派遣、人才測評、人才培訓、大中專畢業生接收、學歷認證、人力資源管理及人事人才政策咨詢、黨員管理等服務。本文擬就如何發揮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人才交流中心“伯樂”的功能與作用展開探討。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奪得先機,做好改革開放的先行者,就必須在引進人才、引好人才上下足功夫,真正做一名“伯樂“,讓每一匹“千里馬”都了解這里有肥沃的良田,有富饒的草場,可以讓他們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縱橫馳騁,躍馬揚鞭,施展才干。因此,要緊緊圍繞產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搭建“政產學研金”整體互動平臺,發揮產業比較優勢,放眼全球視野,培養、吸引、聚集一批領軍人才和優秀產業人才團隊,推動人才整合、信息共享、成果轉化和各類頂尖人才。要盡可能提升產業人才交流中的科技含量,促進“高、精、尖“企業發展,把培育功能同政策創新結合起來,”想人才所想,急人才所急“,只要是人才需要的,我們就要盡最大的可能去滿足。從多層面、多學科、多角度、多專業引進人才,壯大園區內產業發展規模,推動產業結構向低碳、綠色、環保優化、促進產業鏈條向高新和高端方向發展,實現人才資源資本化、人才優勢產業化。
一是總量目標。園區內產業人才總量要保持每年持續增長的態勢,不斷滿足“高、精、尖、特”企業與產業發展的需求。到下一個五年計劃,各地園區內人才總量要比目前所擁有的數量有一個較大程度的增長。
二是結構目標。要在一定時間內,引進一定數量的首席科學家、首席專家、產業專家組成員,以及一定數量的博士、碩士和高層次人才;形成宏觀、中觀、微觀各個不同層面的人才梯隊。建立一支“拉得出,站得穩,打得贏”的人才隊伍,使產業人才分布更加合理,知識能力、層次結構與園區產業發展需求更加適應。
三是效能目標。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按照先行先試、風險可控、分步推進、逐步完善的原則切實把企業作為重要主體,重視各類企業對制度建設的要求,鼓勵企業積極參與試驗區建設”。努力提升產業萬名人才貢獻率、產業人才資源發揮作用比率、科技成果轉化率。行的薪酬計量方法,如薪點工資、計時計件工資、年薪、分紅等工資制度,確保薪酬制度能更好地適應企業性質以及崗位性質,給員工以最大的激勵。
1.推動產業相關部門和社會力量“聚起來”。一是集聚高端智力。根據產業發展需要,出臺產業人才高地吸引國外優秀人才的優惠政策,形成柔性引進發達國家和地區產業高端人才和智力的常態機制,實現園區產業人才與世界一流人才智力對接互動。二是引進優秀人才。制定鼓勵各類人才脫穎而出,大顯身手的相關政策、制度、方案,急事急辦,特事特辦,開辟綠色通道,面向全省、全國乃至全世界引進園區內急需人才,看學歷更看重能力,重資格更看重水平。不論是哪里來的“馬”,只要能拿第一、只要能攻堅克難,能“過五關斬六將”,就是好“千里馬”,就能得到自己應該得到的獎勵。通過搭建項目載體和投資平臺,高薪酬、高待遇地引進高新技術研發人才和企業經營管理人才,依靠他們推動企業快速發展。三是跟蹤前沿成果。要積極與園區內外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縱向與橫向的緊密聯系,信息共享,人才互動,有力地形成科技創新的“拳頭”,才能拔得頭籌,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為產業現實生產力。四是整合工作力量。制定《產業人才高地建設聯席會議制度》,將園區內各相關單位、各相關部門的人力資源管理工作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形成眾多的“伯樂”隊伍,“千里馬”自然會大批地集聚在一起。“千里草原任馳騁,描繪園區新錦繡”,就會吸納更多的社會力量和民間資金積極參與園區建設,形成良性循環。
2.讓“政產學研金”產業人才之間互動合作“活起來”。一是活躍內部的信息互惠,加強溝通。相關部門、協作單位,以及園區內各高新技術企業在人才建設方面,一定要互不設防,互通有無。只有通過大數據的溝通,共同搭建人才與政府部門、大專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園區內全部高科技企業的“橋梁”,切實建立通暢的信息通道,提高人才的關聯度與互動性,為人才的各種科技創新活動提供政策支持、組織保障、技術支撐。二是要適時開展“人才互訪座談會”、“技術研討會”、“學術講座”等科研、技術含量高、學術氛圍濃的各種有益于人才靜心讀書、苦心專研、努力創新,能夠加快他們更新知識、優化知識結構步伐的大型活動,進一步拓寬人才的視野與廣泛交流的機會,加強科技帶頭人和項目負責人的成果交流和技術合作,提高產業發展外向度。三是推進人才互動。采取產業論壇、人才沙龍、業務講座等方式,發揮首席科學家、產業專家組、優秀人才團隊等領軍人才決策咨詢、技術合作、核心帶動、信息輻射等作用,形成產業人才森林效應。
3.實現人才隊伍建設和產業發展“強起來”。一是加強緊缺人才開發。深入企業,深入基層,調查了解企業真正需要的人才與今后企業的發展動向,做好“提前量”,創新創業要素向產業強力匯聚。二是“請進來,送出去”,加大培養創新人才的力度。要敢于先試先行,不怕走彎路,與高校、科研院所相關部門、相關專業、科室建立密切的聯系,重點培養所需專業人才的專業創新能力、綜合素質以及技術創新、科技攻關和新技術應用能力。三是進一步優化創新人才的工作、生活環境。與企業一起共同為人才解決后顧之憂,努力為他們創造一個無論在學術研究、科研開發、技術攻關,還是在家庭生活、人際關系、街坊鄰居等方面都能感到非常愜意的環境,從而使他們的正能量發揮到極致。
品質,來自深厚的積淀;輝煌,源于自我的塑造。又快又好地建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黨中央和各省、市黨委、政府的重大戰略部署,也是新形勢對我們提出的要求。因此,我們要緊緊抓住機遇,銳意進取,當好改革開放的排頭兵,不斷提高核心競爭力,以當好“伯樂”為己任,開創各項工作新局面。
1.分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次推進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產業人才高地建設。試點先行、滾動發展、梯次推進。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要分別根據自己園區產業結構的不同,分三級建設產業人才高地。一是要突出自己園區的“高、精、尖、特”產業,以市場潛力大、技術含量高和管理細化程度高為準繩,盡可能引進能夠走在國際、國內前列的高端人才,將凸顯本園區特色的獨特的品牌產業推向全國,建成一流的人才高地。二是加大研發力度,認真研究市場,用活用好政策,大膽闖,大膽試,自主改,建立在本省或一定區域內能夠引領和覆蓋市場銷售的產業,建成具有一定范圍內的比較優勢的二級人才高地。三是建立在本市范圍內能夠保持優勢、特色突出并具有放大效應的人才高地,從而能夠將本地的特色產業進一步做大做強。努力形成多層次、多梯隊、多專業、多角度的人才隊伍,并且隨時能夠“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的資源互享、層次多樣、優勢互補、人才互動的獨具特色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人才高地集群。
2.各地要根據自己園區的特點按不同的模式推動產業人才高地運行。以某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為例,他們根據自己當地的特點,建立了四種不同的發展模式:一是化工、機械制造、生物醫藥、物流、會展產業人才高地,是以產業部門牽頭模式,經濟發展局、藥監局、貿促會分別為主要負責部門,負責產業人才高地牽頭建設工作。生物與醫藥產業辦、物流業發展辦、會展產業辦為高地建設職能單位,定員、定崗、定職、定責,選派業務能力強、綜合素質好的專職人員具體負責高地運行。二是“三化”信息產業人才高地為產業協會牽頭模式,工信局為主要負責部門,光電信息產業協會負責本高地的具體工作,認真當好“伯樂”,建立了能夠及時與外部和同行業以及相關人才聯系、溝通的信息平臺,而且還可以隨請隨到,及時上門服務,排憂解難;對內構建政產學研金有機結合的載體,推動人才引進、人才培養、技術交流等工作開展。三是高新區海外學人創業園人才高地為產業園區牽頭模式,高新技術開發區管委會為主要負責部門,高新技術開發區黨工委辦公室為高地建設職能處室。四是根據當地煤化工、鹽化工、石油化工、生物制藥、機械制造、比較發達的情況建立相應的人才高地,這種高地為地方黨委政府牽頭模式,地方黨委和政府為主要負責部門,黨委組織部門具體牽頭負責。產業人才高地主要負責單位“一把手”為第一責任人。這四種不同的負責模式推出以來,互相之間“比、學、趕、幫、超”,互助互動,競相促進,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
“播下良種,精心耕作,精心管護,期待有好收成,并且把培育良種的經驗推廣開來。”習近平總書記語重心長的話語為我們打開了心扉,指明了方向。我們每一位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人才交流中心的工作人員都深深懂得,當好“伯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我們真正了解“千里馬”的內心世界,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了解他們的喜怒哀樂,為他們盡可能地提供幫助,解決后顧之憂,為他們創造一個能夠真正躍馬揚鞭、馳騁千里的綠色的、環保的、可循環發展的“大草原”。只有真正懂得了他們的心思,才能與他們一起敞開思想謀劃新思路,放開手腳最求新突破,努力創造更加國際化、市場化、法治化的公平、公正、高效的創業環境,不斷提高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核心競爭力。
[1]本報記者王志彥,徐蒙,俞陶然.奮楫爭先當好排頭兵先行者.解放日報,2014.5.29
[2]肇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互動百科,2010.9.16
(作者單位:河南省濮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人才交流中心 河南濮陽 457000)
(責編:若佳)
F240
A
1004-4914(2014)10-2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