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瑛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學人文的建設與實踐探索
——以福建(廈門)—新加坡友好醫療服務中心為例
林小瑛
現代醫學模式的改變要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要與時俱進,建設與現代醫學模式相適應的醫學人文。文章以福建(廈門)—新加坡友好醫療服務中心為例,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如何以“不負眾望、造福人民”為中心的醫學人文理念,圍繞著現代生物醫學模式的轉變,在醫學物質人文、醫學精神人文、醫學行為人文等方面進行實踐與創新,締造出了獨具特色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學人文。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醫學人文 福建(廈門)—新加坡友好醫療服務中心 實踐
現代醫學模式的改變要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要與時俱進,建設與現代醫學模式相適應的醫學人文。福建(廈門)—新加坡友好醫療服務中心(即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蓮前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是一所由廈門市政府與新加坡華人團體捐贈資金合作建設的、于2011年9月份投入使用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心成立三年來,大力加強醫學人文建設,以“不負眾望、造福人民”為中心的醫學人文理念,圍繞著現代生物醫學模式的轉變,在醫學物質人文、醫學精神人文、醫學行為人文等方面進行創新,締造出了獨具特色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學人文。12
位于廈門島東部海濱的福建(廈門)—新加坡友好醫療服務中心(即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蓮前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由“新加坡規劃之父”劉太格博士設計,富有新加坡南洋風情及閩南騎樓建筑特色,硬件投入及軟件建設都借鑒新加坡社區綜合診療所的模式,充滿著人文關懷氣息,形成了中心許多引人入勝的亮點,在醫學物質人文上有許多創新的實踐:
1.合理設置科室布局、創造良好的就診環境:設置“一病人一診室”方便醫患溝通,讓就診患者的隱私得到保護;診室安排“一醫生一護士”,讓護士幫助全科醫生對就診患者進行一對一的健康教育及現場慢病管理;特設健康自測小屋和營養師門診,對社區居民進行營養檢測、營養評估、營養強化,從餐飲、中醫、心理、保健、醫療等方面幫助社區居民進行健康管理和健康促進;專設中醫特色區,提供“中醫骨傷、針灸理療、康復保健、中藥熏蒸”等服務,并聘請廈門市三級醫院知名中醫到社區坐診,為居民提供全面的高層次的中醫藥保健、治療、康復及健康指導等服務,滿足社區居民對中醫藥的需求。
2.設置健康步道,提供便利的運動環境:中心把各樓層的功能布局介紹、中醫養生文化知識、中醫保健文化知識及其它保健知識用漫畫等圖文方式貼于中心的樓道兩測,變枯燥的樓梯成為引人入勝的步道,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康復、預防、保健、健康教育”等工作項目生活化、常態化,鼓勵中心員工、社區居民及患者多走樓梯,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員工帶動居民并進一步影響患者,養成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健康促進型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3.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提供便捷的就醫環境:在收費、藥房、門診等各個服務窗口安裝叫號排隊系統,使患者有條不紊地就診,流程更加方便快捷;婦幼保健科通過群發短信提醒預防保健對象避免誤過診療時間;健康管理科引入健康管理信息系統對社區居民建立健康檔案和進行慢病管理。這些現代信息技術使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社區居民在醫療、康復、預防保健、健康管理、健康教育、計劃生育指導等社區“六位一體”工作,提供了更為方便、快捷的就醫環境。
4.強化員工成本意識、構建創新的物資保障:福建(廈門)—新加坡友好醫療服務中心屬于廈門市履行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的公益單位,三年多來,中心秉承了新加坡人環保節約的理念,制定了科室每月用料計劃、物資采購計劃、庫存物資管理、出入庫賬務處理、固定資產管理的物資保障措施,并嚴格規范采購行為,堅持“比質量、比價格、比服務、比信譽”的原則,以政府和單位的利益為重,不輕易浪費政府的一分一錢。3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學精神人文建設應具備自身的特點和風格,同時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建設緊密聯系,融為一體,從而形成共同的價值觀、道德觀,凝聚成特有的服務理念、團隊精神,形成長效的醫學精神人文,引導職工為共同目標凝聚人心、實現自我價值、增強社會責任感,提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服務意識。
1.凝煉“中新”各界人士的期望,注重精神引導。廈門市政府和新加坡華人團體寄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希望“不負眾望、造福人民”的匾額懸掛在中心大廳捐款芳名榜上,時刻銘記在中心每個員工的心中,這凝聚了廈門市政府和新加坡華人團體建設中心的初衷。中心領導始終以此為醫學精神人文的基點、構建美好的人生愿景,在忙碌的工作中尋找快樂,以積極的心態帶動員工奉獻來回饋政府及新加坡華人團體的厚望。
2.深挖“友好醫療服務”的內涵、做好服務品牌建設意識。福建(廈門)—新加坡友好醫療服務中心(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蓮前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參照新加坡社區綜合診療所的模式,借鑒新加坡的先進經營管理理念,深挖“友好醫療服務”的內涵,做好服務品牌意識,建設創新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學精神人文,這使中心在社會上有很廣泛的知名度,成為全國同仁來廈門考察參觀的必選目的地。三年來,中心接待了包括新加坡外務部(外交部)、新加坡駐華大使、新加坡華人商會、中國社區衛生協會、福建省人大及各地來廈考查調研的衛生團體30多次數,贏得了福建日報、廈門日報、海峽導報等眾多媒體的好評,成為廈門市島內首批進入省級示范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4
3.規范員工工作行為,塑造良好精神氣質。中心員工在與新加坡人接觸中,特別是2012年新加坡年審團指導老師現場的言傳身教,及中心領導以身作則,在細微處帶動員工規范工作行為,如:說話輕、行動快、做事多、肚量大、心腸好、微笑真、嘴巴甜、脾氣小、效率高及用心聽講、用心學習、用心思考、用心講解、用心做事,提高溝通協調辦事能力,塑造了中心員工良好的精神氣質。5
4.培訓新老員工,提升個人職業素養:中心對每批新報到的員工都進行系列的培訓并召開年輕員工成長交流會;對所有員工利用業余時間開辦“夜來越精彩”的講座及組織戶外郊游的交流活動,通過各種活潑的培訓交流活動,相互傳遞好方法、好思想、好對策,構建成學習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強化了新老員工的團隊精神、提升新老員工個人職業素養,為員工加強醫學人文的認識提供快捷、通暢的平臺,增強了員工新型醫學模式的服務理念。
醫學行為人文是醫學人文的重要保障。中心在加強醫學行為人文建設中,根據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的實際要求,不斷探索醫學行為人文建設與整體醫學人文建設的最佳契合點,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將醫學人文融入各種規章制度、工作規范及日常工作活動中,形成中心富有創新的醫學人文特色的管理制度和服務行為。1
1.實行首診(問)負責制,強化社區全科診療水平建設:中心對前來問診的居民“實行首診(問)負責制”,為居民提供連續的、綜合的基本醫療服務和公共衛生服務,并把實行首診(問)負責制列入日常醫德醫風考評與職稱評聘工作,樹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良好形象,強化社區全科診療水平建設。
2.組建健康管理團隊、落實社區衛生“六位一體”服務:中心組建21個全科醫生健康服務團隊,負責轄區24萬名居民21個居委會,每個團隊負責一個居委會,每月下社區服務2次,開展健康教育講座、建立居民健康檔案、慢性病入戶隨訪、街道“安康”計劃對象的入戶醫療服務、產后訪視等服務,落實社區衛生“六位一體”的工作,在社區居民中獲得了良好的聲譽,居民滿意度大大提高。
3.成立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組,嘗試慢性病全程關照服務:中心探索建立“醫患合作、患者互助、自我管理”群防群控慢性病的工作模式,以幫助社區慢性病居民達到自我管理、自我控制、防治結合的目的,成立“社區慢性病居民自我管理小組”,各小組推選一個小組長,由責任醫生培訓各小組長,再由小組長對組員進行慢性病各種幫助及監控,提高居民整體自我保健水平,達到社區慢性病居民提高生活質量的目的。
4.成立慢性病俱樂部、加強重點人群的健康促進服務。中心成立高血壓、糖尿病活動小組俱樂部,通過健康講座、互動式活動、干預用品使用個體化指導、健康干預促進等活動,建立起“醫患合作、健康促進、自我管理”的高血壓、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工作模式,以提高慢性病的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
5.舉辦豐富多彩文化活動,提高社區居民對中心的信任度。我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建設還處于摸索的階段,居民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工作內容還不是很了解,對全科醫生的概念還很生疏,信任感不強,中心通過舉辦員工演講比賽及演出小品等活動進行宣傳;并和社區居民進行爬樓梯比賽、環島嶼路健步行等活動加強與居民互動。通過這些活動,既提升了員工的社會責任感和凝聚力,也提高了居民對中心的信任度及親和力,居民對此贊賞不已。
福建(廈門)—新加坡友好醫療服務中心以學習創新為動力,以人本管理為核心,以群眾滿意為追求,努力建設具有鮮明時代特征、內涵豐富多彩、充滿生機活力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學人文,使員工自覺接受、認同并踐行,并由內而外影響患者與社區居民,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塑造良好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形象,促進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持續健康的發展,形成了真正的標兵示范作用。
注釋:
1陸紅,姚健,張敬平,等.新醫改下衛生系統文化建設探討[J].中國醫院管理,2012,32(12):71-72
2薛迪,張俊超,白飛,常繼樂,等.我國醫院文化建設及其相關作用[J].中國醫院管理,2013,33(3):10-11
3吳小滬,朱雅卿,黃國英,等.加強醫院行政管理隊伍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醫院管理,2012,32(11):43
4熊全庚,貝蘭,等.特色醫院文化建設的實踐與體會[J].中國醫院管理,2012,32(11):84
5夏照明,等.以先進文化立人立院的實踐與探討[J].中國醫院管理,2011,31(1):71
(作者單位:廈門市思明區蓮前街道社區服務中心辦公室 福建廈門 361002)
(責編:若佳)
F062.6
A
1004-4914(2014)10-24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