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麗嘉
頁巖能源革命使美國在2009年超過俄羅斯,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氣生產國;更可能在2020年左右超越沙特阿拉伯,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產國。美國能源財富的這種戲劇性轉變也在影響中國。去年9月,美國摘掉了自19世紀70年代起一直保持的世界最大石油凈進口國的桂冠,并將之交給了中國。美國頁巖氣與頁巖石油生產將改變中國的能源藍圖。
理論上,中國同樣有十分可觀的頁巖資源。美國能源信息管理局稱,中國理論上可開采的頁巖氣能源居世界第一(儲量約高出美國50%),且可利用的頁巖石油資源居世界第三(位于俄羅斯與美國之后)。與美國類似,中國的三個盆地中似乎還存在比非海相頁巖更易開采的海相頁巖。但是,中國的頁巖能源開發面臨著一些關乎現存體制的挑戰。
其中最無法避免的是中國石油產業的結構。美國的頁巖革命是由一大批獨立經營人士推動的,其目的在于盈利。相比之下,中國陸地石油行業由兩大國有石油巨頭主宰,即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和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盡管中石油已經接觸到大部分國內最有潛力的頁巖氣資源,但其短期內的重點卻不在此。如今他們關注的是如何保持國內最大的常規天然氣儲備,以及銷售昂貴的管道與液化天然氣。
十年前,中國的石油高管并不看好國際并購的前景,認為參與跨國并購太晚,不占優勢。2004年,擔任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總經理的傅成玉曾說:“我們其實很難找到項目。世界石油產業已經有百年歷史了,好項目早已被人拿走了。”如今這些高管們的語氣應該有了變化,原因有兩點:其一,美國石油與天然氣的迅速發展為中國國有石油公司在美投資創造了機會。2010年以來,中國國有石油公司收購美國上流資產的花費已超過100億美元,大部分投資在非傳統項目。這類投資使北美地區成為中國國有石油公司國際并購的關鍵。
其二,美國石油企業正在售賣海外資產以投資國內頁巖能源開發,這給中國國有石油公司更多的第三國可購資產。最近康菲賣出了哈薩克斯坦最大的油田卡沙干油田的財團股份,便是一例。如今卡沙干油田正被中石油開發。由于美國與其他石油企業正將重心逐漸轉移到美國的上流資產,因此對海外資產的競爭力度也不如往昔。例如去年埃克森美孚、雪佛龍、英國石油公司與英國天然氣集團都未參與巴西最大近海油田里貝拉的開發權競投,而中石油與中海油則躋身中標隊伍。如果沒有美國頁巖能源革命,以上四家企業是不會袖手旁觀的。
美國頁巖能源革命在地緣政治上的好處之一,在于其促使中國國有石油公司梳理與伊朗的貿易關系。這一點在中國石油企業計劃控股美國能源公司時尤為明顯。國外任何公司計劃收購美國公司的提議,都要經過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外資委)的審查,以確定其是否威脅國家安全。而外資委在審查中幾乎都會問及收購方在伊朗的活動,收購提案能否獲批也在于收購方是否計劃放緩在伊朗的商業活動。中海油在收購尼克森時大規模從伊朗撤出的舉動,極有可能是獲得外資委批準的原因。
美國的頁巖能源革命對俄羅斯來說并不是好消息。歐洲作為俄最大的天然氣客戶,需求增長緩慢,而如今俄羅斯最初計劃輸送給美國的液化天然氣更是增加了歐洲人的選擇。因此,天然氣需求急速增長的中國成為俄羅斯未來的需求保障。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與俄羅斯一直就跨境天然氣管道問題進行談判,但因價格問題停滯了幾年。對于管道提案,中國可能最終仍會接受,原因在于,第一,管道能輸送大量的天然氣到中國重要的東北天然氣市場;第二,大量的管道進口將會促使中石油擴大在昂貴進口天然氣上的投資組合,從而施壓政府以達到保持國內天然氣價格居高不下的目的。
據國際能源署發布的《2012年世界能源展望》預測,2035年美國從中東地區的日均石油進口量將只有10萬桶,而中國會達到670萬桶。因此,中美及世界各國的分析人士都在討論美國在波斯灣石油進口的減少及其財政預算的低迷,是否會讓美國持續減少在該地區的軍事投入。在此形勢下中國與其他亞洲主要進口國也開始思考,采取怎樣的措施確保波斯灣穩定的石油進口。
(譯/王琛)